**章绪论
**节统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的含义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统计问题,统计已广泛进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统计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统计一词*基本的含义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
随着统计实践活动的发展,“统计”一词已被人们赋予多种含义。一般认为统计包含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含义。
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经济、自然等现象客观存在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是指特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之下的具体数量表现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包括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和经过整理加工的全面系统的资料,既有反映现象的数量表现,又有一定的文字说明。
统计学也称为统计理论,它是指系统论述统计工作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即系统地论述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统计科学有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两大类。
统计的三种含义是密切联系的。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工作是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统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资料的质量。统计工作和统计学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是它的理论基础,统计工作的发展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科学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统计科学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丰富的统计实践为统计理论研究提供了源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统计的含义。
二、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统计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管理的需要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我国在原始社会末就出现了社会经济统计的萌芽。《周易 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即所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这说明当时人们已开始利用记数来表明事物的多少,简单的统计已开始孕育。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为了治国治水的需要,就进行过初步的国情统计,查明当时全国土地24388024公顷,人口13553923人,并依山川土质、人口物产及贡赋多寡,将全国分为九州。
在西方各国,*原始的统计可追溯到公元前3050年。那时,埃及为了分摊建造金字塔的劳役和费用,曾对全国人口、财务进行过统计调查。古希腊在公元前600年,进行过人口普查;古罗马在公元前400年已建立了普查与出生、死亡登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计算的范围逐渐由人口、土地发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是人类早期的统计活动。
统计的广泛发展始于资本主义社会。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开始上升,封建社会逐渐衰微,欧洲的工业、商业、交通业都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阶段,特别是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人口、税收、土地、商业、船运、外贸和工业等许多领域的统计数字的记录和传播达到了空前的规模。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60年代是机器大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向上发展的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大生产和世界市场大规模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方面的统计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从19世纪起,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设立了专门的统计机关,搜集各方面统计资料,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人口、工业、农业、贸易、交通等各项调查,出版统计刊物,建立国际统计组织,召开国际统计会议,资本主义经济各个专业的社会经济统计应运而生。
统计实践的发展必然导致统计科学的产生。但统计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至今才300多年。由于统计学者们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统计实践的理解不一致,从而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统计理论也有所不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统计学派。
1.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其创始人是德国赫姆斯特大学教授赫尔曼 康令(1601—1681)和哥丁根大学教授哥特费里德 阿亨瓦尔(1719—1772),他们**次使用了“统计学”这个名称。因其不重视数量分析,只以文字记述来进行国情比较,所以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
2.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 配第(1623—1687)。政治算术学派因配第的《政治算术》一书而得名。配第在书中用算术方法和大量的统计资料,对英、法、荷三国的实力进行了比较与分析,以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他为“政治经济学之父”,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统计学的创始人。他所创造的统计方法,如图表法、分组法、推算法等都成为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3.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创始人是比利时数学家、统计学家凯特勒(1796—1874)。他**次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统计,使统计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认为正态分布可用于各种科学,而正态分布规律只有借助于概率论才能确切说明。他指出任何现象都有误差,任何现象通过大量观察都可以发现其规律。数理统计学派使统计学发生了质的飞跃并走上了近代科学的道路,为近代统计学奠定了基础。
. 4.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经济统计学派以德国为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是恩格尔(1821—1896)。从学术渊源来看,社会统计学实际上融合了比较记述与政治算术的观点,又继承和发扬了凯特勒强调的研究社会现象的传统,并把政府统计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后,在统计学界中,关于统计的研究对象、性质、适用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时至今天争论还在延续。本书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的科学。
今天,统计学已形成一门统一的科学。统计科学的运用已渗透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统计学原理所阐述的是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本书是一本介绍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科书。
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任何一个部门的统计工作,都以与它相关的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整理、分析,以数字为语言,用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比例去反映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性质,掌握事物运动的规律和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为目的,从而发挥统计的整体功能。
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及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数量性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现象的数量方面,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数据资料是统计的原料。事物的数量是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具体地说,是用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比例关系等去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推测事物发展的前景。统计数据对于事物数量现象的反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量的多少。它从总量上反映事物发展的规模水平。
2)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即各种对比关系和相关关系,反映现象的速度结构和比例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数量界限。一定的质规定了一定的量,一定的量表现一定的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2.总体性
统计研究的着眼点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而不是少量或个别现象,它是通过对个别事物大量观察,占有丰富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来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
统计研究并不排除从个别现象入手,但研究个体是为了综合个体而认识总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终目的是要认识总体。客观事物的个别现象通常有其特殊性、偶然性,而总体现象则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是有规律可循的,统计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现象的规律。
3.具体性
统计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社会经济领域中具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即它不是抽象数量的研究,是具有明确的现实含义的,这一特点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分水岭。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客观存在的、具体实在的数量,是一个有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条件限定的数量。比如说2014年12月某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00万元,这就是统计中所说的具体数量了。可见具体性是指在时间、地点、条件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性。
4.变异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变异性是指构成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存在着差异。如果所有单位的表现都一样,那就没有统计研究的必要了。例如,一个地区的居民人口有多有少,居民的文化程度有高有低,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升有降,等等。正是各单位之间存在这种差异,才需要研究地区的人口总数、居民文化结构、住户平均生活消费水平等统计指标。如果各单位不存在这些差异,也就无须进行统计。
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了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这些基本方法为: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抽样推断法等。
1.大量观察法
所谓大量观察法就是对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统计就是把研究的事物作为一个总体来观察,这是由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决定的,因而必须运用大量观察法。如果只选择其中一部分数量单位进行观察,观察的结果往往不能代表总体的一般特征。只有进行大量观察才可使现象中非本质的偶然因素相互抵消,从而反映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例如,随机投掷匀质的骰子,哪个面会出现是不确定的、偶然的。但只要进行多次重复投掷,就会发现每个面出现的次数大体相同,其概率接近1/6。投掷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1/6这一稳定的数值。这里的1/6就是投掷骰子出现某一特定结果的概率,也就是投掷骰子时所呈现的数量规律性。
2.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将调查得到的大量统计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志划分为若干个不同性质的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组,使组内的单位具有相对的同质性,组间的单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揭示现象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正确运用统计指标来表明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目的。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阶段的专门方法,也是贯穿统计工作全过程的方法。借助统计分组可以确定同质总体,使统计能够正确地运用特定的指标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没有科学的分组,要制定正确的指标体系是不可能的。统计分组法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3.综合指标法
统计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特征是通过综合指标来反映的。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指标来反映和研究客观总体现象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常见的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等。综合指标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在统计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描述统计学的核心内容。通过综合指标的计算可以显示出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量规模、相对水平、集中趋势、变异程度,并进一步从动态上研究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如何*真实客观地记录、描述和反映所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是统计指标理论研究的一大课题。
4.统计模型法
在以统计指标来反映所研究的数量特征的同时,还需要经常对相关现象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以了解某一(些)现象数量变动与另一(些)现象数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及变动的影响程度。统计模型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设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客观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客观现象和过程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完整和全面的描述,凸显所研究的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简化客观存在的复杂的其他关系,以便利用模型对所关心的现象变化进行评估和预测。运用统计模型法可以使统计分析更具广度和深度,提高统计的认识能力。
5.抽样推断法
统计在研究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时需要了解的总体对象范围往往是很大的,有时甚至是无限的,而由于经费、时间和精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以致有时在客观上难以实现,往往只能从中观察部分单位或有限单位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局部观察结果来推断总体。例如,要说明某种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只能从该种产品中抽取一小部分进行检验,推断这种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并给出这种推断的置信程度。这种在一定置信程度下,根据样本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