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林英姿
- 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院校规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53594
- 上架时间:2015-8-18
- 出版日期:2015 年8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72
- 版次:1-1
- 所属分类:教育 > 各级教育 > 高等教育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大学生素质教育
编辑推荐
大学一年级本、专科学生。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认识大学 (1)
第一节 大学是什么 (1)
第二节 开启大学新生活 (5)
第三节 扬帆人生新航程 (13)
第二章 军事训练 (21)
第一节 珍惜军训机会,树立大安全观 (21)
第二节 体验“军营”生活,培养优良品德 (23)
第三节 严守军训纪律,实现军训目标 (25)
第四节 携笔从戎,体验真正的军旅生活 (26)
第三章 理想品德 (28)
第一节 大学生的理想解读 (28)
第二节 大学生的道德解读 (33)
第三节 大学生的人生追求 (41)
第四章 教学管理 (46)
第一节 大学教学管理机构和教学管理制度 (46)
第二节 课程设置介绍 (49)
第三节 学历与学位 (51)
第四节 等级考试 (53)
第五章 大学学习 (55)
书摘
本章导读
当你拿着录取通知书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你的身份其实已经发生了转变,你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你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学习方法以及人际关系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对此你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并尽快融入。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这一难题解决得好坏与是否及时,将影响我们整个大学阶段甚至是接下来的成长。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大学是什么,以及和学生相关的部门的学校的职能,从你入学开始,帮助你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并对你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案例1-1
李某,男,19岁,一年级新生,入学两个多月,已请假回家数次。主诉总是想家,留恋过去的生活环境,留恋中学生活。
小丽,女,某大学在一新生,独立一人到校报道。报道第一天就与负责接待的学长学姐混熟了,还主动请教校园环境情况,在学姐的带领下很快地熟悉了食堂、教室、图书馆、银行、小吃一条街等校内环境。在宿舍里,除了整理好自己的床上用品外,还主动的帮助其他刚来的新生整理床上及生活用口等,俨然是个小姐姐,宿舍里4人人很快的熟悉起来,都管她叫姐姐了。在班里也是个热心的人,积极帮助班里的同学,得到了班里同学的拥护,推选她当了班长。
[点评]: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既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生活,无疑是对自己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考验。部分新生在这一时期感到迷茫、困惑、孤独、人际关系紧张、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等等 被称为“大一现象”或“大一的迷茫”。应该说,适度的迷茫与困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像这位同学一样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心,并患上“新生适应不良”。建议该生多与同学接触,培养业余爱好,也可主动与同学、心理老师谈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思乡心境。
第一节 大学是什么
一、 大学的发展历程
(一) 大学的定义
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是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组织,包括大学、学院、高职高专(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
(二) 我国大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封建时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皇朝帝国时代到了汉朝,中央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而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的地方官办高等学校,相当于不同阶级的公立大学,低阶大学学业出色的学生可以进至高阶大学学习。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唐朝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白鹭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中国传统的学校部分培养公共政治服务的官员仕人以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偏重儒学人文教育。另外,还有专门学科部或者专科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南朝宋时设有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合并后分儒、道、文、史、阴阳五部学。唐朝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明朝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翻译人才的四夷馆。此外还有兼具人才培养功能的专门性的科研及应用服务机构,如医学领域的太医馆等,天文历法领域的司天监或者钦天监等。还出现过综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南朝之宋朝设立的华林学省,相当于后来的中央研究院。不过,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和西方现代的大学存在差别,尤其官办学校以培养治理政府的仕人及从事文化教育的文人为主,学科上自然科学尤为缺乏,所以到近代整个的传统教育体系都面临着转型、革新。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 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廷的视野。清政府,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新学制将学校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等几个等级,“高等学堂”和“大学堂”属高等教育。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真正停止以后,中国的现代教育才得以迅速发展。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从19世纪末开始萌芽,至今有100多年历史,历经四代。
(1) 第一代也可以叫做“五四”的一代,这一代大学是在社会大动荡、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创办的,这个年代的大学教师大多思想解放、思维活跃、且接触过先进的西方文化教育,大学学生规模虽少,却多成为了时代精英,这个时代下的大学轰轰烈烈,影响深远。
(2) 第二代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这个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军阀混战、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属于战乱的一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大学的发展,但大学学术自由、自主办学的精神并没有丧失,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还是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人才。
(3) 第三代是封闭的一代,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初到改革开放前。这个阶段的大学教育照搬苏联办学模式,偏离了学术自由、自主办学的精神,再加上后来一次次的政治运动的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人们没有了追踪世界学术前沿的能力以及条件。
(4) 第四代是改革开放的一代,这一时期的社会大环境是开放的,人们急切想要融入世界学术发展的大潮,也看到了和世界先进国家教育之间的差距。但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中国大学不仅要解脱上个时代套在身上的枷锁,还要改变遗留下来的固化的观念,所以大学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5)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教师队伍多是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虽然与世界一流大学还存在差距,但办学环境、人员素质、经费投入、重视程度已经没有了不可跨越的鸿沟。
二、 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独立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中国高等教育100多年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从教学型到研究型再到现代大学的多功能型,大学的数量有了惊人的增长,但是作为大学灵魂的大学精神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所以重塑大学精神,弘扬大学精神现在已经成为了各个大学重视和努力的方向。
同类热销商品
游戏,让学习成瘾[图书]
- ¥49.00
- ¥49.00
- 游戏,让学习高效[图书]
- 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写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