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一部硅与血铸就的教训,揭露日本IT制造业如何错失互联网时代!
从硬盘存储器到智能硬件,从晶体管到冲水马桶
日本的制造业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这对追赶工业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企业又有何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制造因模仿创新与匠人精神称雄于世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制造却与强势兴起的互联网与个人电脑硬件擦肩而过。
21世纪,日本制造面对蓬勃兴起的智能硬件市场却只能望洋兴叹。
日立、东芝、索尼、夏普,这些品牌巨头在以往曾经强势的消费电子产品领域一路溃败。
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家居与工业互联网时代,日本是否又将错失机会?
作者站在一个资深IT从业人员的角度,回顾了日本IT制造业几十年的荣辱史。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前,担任半导体产业和电力机械产业顾问及撰稿人,精密加工研究所所长,京都大学原子核工学专业及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的特邀讲师。
著有《日本"半导体"的战败》《"电器、半导体"产业大崩溃的教训》。
目录
前 言
第1章 我的半导体技术人生 / 1
首相真的理解"制造业"吗 / 1
奥巴马总统突然造访AMAT / 2
奥巴马真心寄望美国回归制造业 / 4
停留于考察、分析层面的"制造业白皮书" / 6
我于日本半导体产业高峰期入职日立 / 8
借调尔必达,见证惊人现实 / 10
国家项目"Asuka计划"的失败 / 11
"咎由自取"后仅拿到100万日元退休金 / 12
我为何对技术实力抱有疑问 / 13
第2章 何谓半导体 / 15
对半导体制造的误解 / 15
半导体到底是何方神圣 / 15
摩尔法则与精密化 / 18
如何制造半导体 / 20
仅凭一个按钮无法制造半导体 / 25
第3章 DRAM溃败与技术文化 / 26
追求极限性能的技术文化的确立 / 26
译者序
如果说对处于巅峰状态的事物进行研究、总结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那么,能够对处于衰退状态的事物进行思索、反省则需要超强的忍耐力和惊人的智慧。本书作者汤之上隆先生见证了日本制造业由辉煌走向衰败的历程。他在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半导体研发工作近15年,此后获得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开始对半导体行业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之后一直从事和半导体行业有关的教学、研究及顾问工作。汤之上隆先生曾于2009年、2012年先后撰写了《日本"半导体"的失败》(『日本「半導体」敗戦』)、《"电机、半导体"溃败的教训》(『「電機·半導体」大崩壊の教訓』)两本书,以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日本的电器产业、半导体行业日渐没落的原因等进行了解析。而本书则是他的第三部研究、反思日本制造业溃败缘由的著作。
在书中,汤之上隆先生首先对何谓"半导体"进行了解释,然后通过大量数据、图表以及问卷调查对日本半导体行业、日本电视机产业失败的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书中的分析并不单一地局限于某类数据和图表,作者以多元化的视角,通过和世界知名公司、日本知名厂商以及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销量、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把日本制造业失败的缘由以立体、多元且动态的形式向读者进行了展示。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日本制造业走向失败的诸多原因,还能了解世界制造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大公司取得成功的诸多秘诀。本书如果仅止于分析日本制造业走向失败的诸多因素,则不免让人唏嘘不已,黯然神伤,但书的最后一章提出的走出困境的方法却不禁使人眼前一亮,引人深思。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中国读者来说,弄清日本制造业日渐没落的原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晰这段由辉煌走向衰落的历史,而且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分析"制造业",让我们能动地思考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本书由林曌负责全书的翻译审校工作,3名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许诺、杨湘云、付海亮共同承担了初稿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力求词句准确贴切,正确再现作者意图,但受水平和时间所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杨玲
2015年6月于北京
前言
很多曾屹立于世界之巅、尊享过荣耀的产业和企业也会在顷刻间衰败、陨落、倒闭。
我自1987年进入日立制作所成为半导体技术人员以来,曾多次目睹世界巨头陨落的悲剧。其间,我本人也曾卷入此类悲剧。
我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半导体技术人员,当时日本的半导体存储器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为80%,以世界最高质量著称,被称为"产业中枢",然而在2000年,它却不得不黯然退出半导体市场。
仅存的一家NEC和日立的DRAM合资企业尔必达,虽然其技术实力优于三星,但它还是在2012年2月破产,被美国镁光科技并购。
日本半导体产业退出DRAM后,开始进军数码家电及汽车用半导体SOC(system on chip,即片上系统)市场,并上马了大量国家级项目。但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陷入赤字,尤其是日立、三菱和NEC合资成立的瑞萨电子,虽然在汽车用半导体领域,以世界市场占有率超过40%这一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和世界最高品质闻名业界,但最终却陷入倒闭危机,被以官民资金(株)产业革新机构为中心的官民联合收购。
过去日本的核心产业-电视产业,在数字电视领域以世界最高画质闻名,然而在2013年3月,索尼、夏普、松下的赤字合计达到100.6万亿日元,三巨头纷纷更迭社长,采取大规模裁员措施。
类似事件不仅发生在日本,自1992年后,世界半导体销售额曾高居榜首,致力于开发世界最先进半导体技术的美国英特尔公司也在一夜间面临经营危机。
更新换代与创新窘境
上述日本的半导体、电器产业以及英特尔等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它们产品的世界市场占有率都曾位居第一,都曾创造出世界的最高品质,都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尽管如此,它们最终都失去了市场,从产品制造中退出、破产、覆灭,最终陨落。
若逐一探索其原因,你会发现每个公司都有各自特殊的原因。但是,诸多因素中均有一个共同的原因。
简而言之,这个原因就是它们所涉及的各行业和企业都没有与时俱进,没能及时更新换代,陷入了"创新窘境"。
所谓"创新窘境",即世界巨头企业过于忠实地倾听现有顾客的要求,因而导致被那些尽管产品性能和质量不高,却具有"便宜、小巧、方便"等特征的颠覆性技术的企业所淘汰。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M.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详细调查了硬盘驱动器发展史后,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日译版已由翔永社于2001年出版)中进行了阐述。
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世间的普遍真理即是"变"。虽然世人皆知此变,但无论是世人、产业甚至连国家都谈"变"色变。
那些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拥有世界最高品质、最先进技术的世界巨头企业因为拒绝改变,最终走向衰落。
更新换代,10年一轮回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1970~2013年间电脑、电话、汽车三大产业的变化(见表0-1)。
在电脑业界,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大型机到1990年的PC,以及2000年的笔记本电脑,再到2013年的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可以说这已不再是手机,而是具有通话功能的微型电脑。
从过去的固定电话到2000年前后手机的普及,再到现在的智能机,电话产业发生了巨大变革。
序言
如果说对处于巅峰状态的事物进行研究、总结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那么,能够对处于衰退状态的事物进行思索、反省则需要超强的忍耐力和惊人的智慧。本书作者汤之上隆先生见证了日本制造业由辉煌走向衰败的历程。他在日本制造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半导体研发工作近15年,此后获得京都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开始对半导体行业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之后一直从事和半导体行业有关的教学、研究及顾问工作。汤之上隆先生曾于2009年、2012年先后撰写了《日本"半导体"的失败》(『日本「半導体」敗戦』)、《"电机、半导体"溃败的教训》(『「電機·半導体」大崩壊の教訓』)两本书,以专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日本的电器产业、半导体行业日渐没落的原因等进行了解析。而本书则是他的第三部研究、反思日本制造业溃败缘由的著作。
在书中,汤之上隆先生首先对何谓"半导体"进行了解释,然后通过大量数据、图表以及问卷调查对日本半导体行业、日本电视机产业失败的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书中的分析并不单一地局限于某类数据和图表,作者以多元化的视角,通过和世界知名公司、日本知名厂商以及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销量、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把日本制造业失败的缘由以立体、多元且动态的形式向读者进行了展示。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日本制造业走向失败的诸多原因,还能了解世界制造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大公司取得成功的诸多秘诀。本书如果仅止于分析日本制造业走向失败的诸多因素,则不免让人唏嘘不已,黯然神伤,但书的最后一章提出的走出困境的方法却不禁使人眼前一亮,引人深思。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所在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中国读者来说,弄清日本制造业日渐没落的原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晰这段由辉煌走向衰落的历史,而且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分析"制造业",让我们能动地思考如何提高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本书由林曌负责全书的翻译审校工作,3名翻译专业的研究生许诺、杨湘云、付海亮共同承担了初稿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力求词句准确贴切,正确再现作者意图,但受水平和时间所限,疏漏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杨玲
2015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