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本习题集不仅适用于成人教育的本、专科医学相 关专业学生,也适用 全日制本、专科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自学及临床工作人 员培训使用。
目录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五章 缺氧
第六章 发热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第八章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第九章 应激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十一章 休克
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第十四章 肺功能不全
第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书摘
2.理化因素主要包括高温(或寒冷)、高压(或突然减压)、电流、辐射、机械力、噪声、强酸、强碱及毒物等,其致病性取决于理化因素本身的作用强度、部位及持续时间。
3.营养因素各种营养素,某些微量元素以及纤维素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摄入不足或过多时都可引起疾病。如脂肪、糖、蛋白质等摄入不足可致营养不良,而摄取过量又可导致肥胖或高脂血症等:维生素D缺乏可致佝偻病,而摄取过量又可导致中毒。
4.遗传因素指染色体或基因等遗传物质畸变或变异引起的疾病。染色体畸变包括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两类。基因异常包括基因点突变、缺失、插入或倒位等突变类型。遗传易感性指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5.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指那些损害胎儿发育的因素,而由先天因素引起的疾病被称为先天性疾病。
6.免疫因素免疫反应过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免疫因素均可对机体造成影响。
7.心理和社会因素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如长期的紧张工作、不良的人际关系,恐惧、焦虑、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这些因素长期作用机体可引起心身疾病。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条件是指能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因素。在发病条件中有一类是能加强病因的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但有些因素与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被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原因或条件在不同疾病中可互相转化。
第三节发病学
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不同疾病均有其特定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但疾病发生发展有如下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同规律,归纳如下:
1.损伤与抗损伤对损伤做出抗损伤反应是生物机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生物机体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作用常常同时出现,贯穿始终且不断变化。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斗争及其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
2.因果交替是指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病因,引起新的后果。这种因果的相互转化常常促进疾病的恶化,导致恶性循环。原因和结果可互相转化和交替进行推动疾病的发展。
……[/div]\n [/div]\n
同类热销商品
神经科学原理(套装上下册)(英文版·原书第5版)
- ¥299.00
- ¥209.30
- SCHWARTZ’S MANUAL OF SU..
- 职业卫生与防护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