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从工程技术角度,详细介绍信息检索的技术和使用方法,充分考虑到各工程领域对信息检索的需要,在内容组织上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安排,全书的体系结构体现了“整合中文,强化英文;突出综合,细化专业;加强训练,注重实战”的特点。全书分为四篇共10章,包括中文信息检索、综合数据库检索、专业数据库检索、特种文献检索、事实与数据检索、联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综合检索实例、科研能力拓展训练等内容。
第2版根据信息检索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大量更新,删除了过时内容,增补了近年来新出现的内容,使各个检索平台、系统或数据库能够与时俱进,满足读者的现实需要。本书适合作为工程硕士“信息检索”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理工科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对于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的专业人员来说,本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版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篇 基础篇
第1章 绪论1
1.1 信息检索的概念及意义1
1.1.1 信息检索的概念与原理1
1.1.2 信息检索的类型与特点2
1.1.3 信息检索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3
1.1.4 工程技术领域信息用户及其需求4
1.2 信息源6
1.2.1 信息源的概念6
1.2.2 信息源的类型与特点6
1.2.3 常用信息源及其特点8
1.3 检索语言9
1.3.1 检索语言的概念与功能9
1.3.2 检索语言的类型与特点10
1.4 检索工具10
1.4.1 检索工具的概念与功能10
1.4.2 检索工具的类型与特点11
前言
本书第1版自2009年1月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和欢迎,许多理工科学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工程硕士)都采用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
6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检索领域的实用平台、系统和数据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同时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重新修订了本书,对许多原有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此次修订的指导思想是:在延续第1版写作风格和主要框架的基础上,全面复查了本书所涉及的检索技术与平台,删除或替换过时和陈旧的内容,增补一些近年来新出现的内容,使各个检索平台、系统或数据库能够与时俱进,满足读者的现实需要。此外,对于不恰当的文字表述进行了修改,使之更加科学、完善和流畅,还删除、补充和更新了大量图表以及参考文献。
本书各章节的修订者及具体分工如下:南开大学王知津(第1章)、天津科技大学李凌杰(第2章)、天津理工大学秦丽洁(第3章)、天津大学于晓燕(4.1~4.7节)、山东建筑大学侯延香(4.8~4.15节)、天津工业大学于春萍(5.1节、5.5节)、南开大学赵麟(5.2~5.4节)、南开大学王丽(第6章)、天津大学杜津萍(第7章)、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谢瑶(第8章)、天津大学李维云(第9章)、华北水利电力大学周贺来(第10章)。全书最后由王知津审校和修改。
信息检索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领域,不仅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随着各个检索平台、系统和数据库的变化而变化,这几年的变化尤其快。所以,虽然我们尽最大努力兼顾该领域的最新发展与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学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缺点、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将来再次修订时予以更正、补充和完善。
王知津
2015年2月于南开大学
第1版前言
如果在20年前提起“信息检索”,恐怕没有多少人听说过,因为那个时候信息检索还远离广大最终用户,而只是信息检索专业工作者的专用术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广大最终用户不需要信息检索,事实恰恰相反,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里,每时每刻都在需求信息和利用信息,只不过绝大多数的检索操作都不是用户亲自进行的,而是由专职人员代替完成的。然而,2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触觉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大众工具,从而使信息检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再提起“信息检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变成了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常用术语。
在网络时代,信息数量急剧增长,大有“泛滥”、“污染”、“过剩”之势。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的迫切任务。信息检索就是一门如何寻找和获取信息的学问和技艺。谁学会了信息检索的方法,谁就能够在信息海洋中遨游;谁拥有了信息检索的技巧,谁就掌握了能够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信息检索尤为重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任何一项研究成果的诞生都不可能不借鉴前人的成果,都不可能不受到已有成果的启发,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也不例外。通过信息检索可以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已有的成果,可以知道这个课题有没有人研究过,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哪些经验和教训,进而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稳操胜券,避免了重复劳动或者走弯路,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提高了科研效率和成功率。
2007年12月17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工程硕士“信息检索”课程建设的通知》(指导委[2007]13号),将“信息检索”课程增列为工程硕士的公共必修课,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工程硕士研究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有过几年工作经验,同时,一部分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检索课,掌握了一些与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这就与从来没有接触过检索课的学生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为工程硕士开设的检索课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方法等方面都应当与其他在校大学生有所不同。20多年来,尽管已经编写出版了很多有关信息检索方面的教材,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绝大多数都是面向在校本科生的,而适合于工程硕士使用的教材并不多见。
我曾于2003年编写过一本《科技信息检索》,2005年又翻译出版了《现代信息检索》,对信息检索有兴趣、也有一些经验,所以应出版社的邀请,组织编写了这本面向工程硕士的教材。我们在总结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本书的大纲进行了充分讨论。特别强调了本书要突出三个特点:第一,主要针对工程技术领域,适当兼顾其他领域;第二,主要针对研究生层次,适当兼顾本科生;第三,主要针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程硕士,适当兼顾工学硕士。为了体现这些特点,在章节的安排上,加大了实用性的篇幅,大大压缩理论性的篇幅,并单独设立了“综合检索实例”和“科研能力拓展训练”两章;在章节的内容上,尽可能把数据库涵盖全,检索举例分布均匀,尽可能照顾到各个工程学科。
全书分为四篇共10章,第一篇为基础篇(第1章),用尽可能少的文字简单介绍信息检索的初步知识;第二篇为中文篇(第2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中文信息检索,涵盖综合性和专业性数据库以及各种文献类型、检索类型和检索方式;第三篇为英文篇(第3~8章),分章详细、系统地介绍英文信息检索,其中,第4章各节的划分参考了学科分类和专业目录,设立15个大类,尽可能全面反映工程硕士的培养领域;第四篇为提高篇(第9~10章),旨在强化学生对信息检索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科研拓展能力。
本书各章节的编写者及具体分工如下:王知津(第1章)、李凌杰(第2章)、刘云(第3章)、于晓燕(4.1~4.7节)、侯延香(4.8~4.15节)、龙霞(5.1节、5.5节)、陈婧(5.2节、5.3节和5.4节)、严贝妮(第6章)、褚金涛(第7章)、谢瑶(第8章)、李维云(第9章)、周贺来(第10章)。全书书稿的初审由于晓燕和周贺来完成,王知津负责终审和定稿。
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是与许多人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南京大学沈固朝教授和浙江大学叶鹰教授对本书的编写大纲提出了非常有益的修改建议;清华大学韩丽风和张喜来、东北林业大学张静、天津大学刘亚茹等为本书的检索实例提供了很多帮助;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的编辑们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许多鼓励和指导,并提出了许多细致的修改意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借鉴了大量的中外文书刊和网站资料,在此对这些参考文献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未能一一列出所有参考文献,在此对未能列出的参考文献作者表示深深的歉意和诚挚的谢意。此外,我们在编写过程中,还使用了大量的中外文数据库,在此,我们谨向这些数据库商表示由衷的敬意。
虽然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把这本教材编好,但信息检索(特别是数据库)毕竟是一个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领域,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和能力,缺点、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指正,以便在本书修订时加以补充、更正和完善。
王知津
作者其它作品
信息存储与检索
- ¥29.80
- ¥2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