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知识系统是人们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累积知识而演化发展起来的。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管在宏观的社会层面还是在微观的组织层面,都凸显出其越来越重要的价值。知识系统通过对知识的运作,促进了知识的创造、组织、传播与运用,已成为各类组织提高创新能力、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的演变与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向社会化和泛在化方向的演变与发展,驱动知识系统也开始朝社会化和发展化方向发展,知识系统中的知识、用户和知识活动等都变得越发开放:知识系统开始对广大“草根”用户开放,广大用户成为知识系统的主导者;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主要由广大用户来创造和贡献,知识来源的渠道大大打开;广大用户可利用各种智能终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连接到知识系统中,从而可在更为开放的场景或情境下开展更为多样和开放的知识活动。因此,社会化和泛在化驱动了知识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开放性,使其具备了持续演化和发展的能力,并表现出与现有一般知识系统不同的特性。为此,我们提出开放知识系统的概念,以期对这类系统及其优化与服务展开系统的探讨。
本章首先阐述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知识及其分类和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开放知识系统的概念并对其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1.1知识及其分类
1.1.1知识的含义
要理解知识系统,首先需要理解知识的含义。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出现了与“知识”相关的概念。《论语》中“知”出现过116次;王充《论衡》中讲到“知为力”,这是人类第一次明确指出“知识就是力量”。
而在国外,据汪丁丁(2001)考证,“知识”这个词来自希腊语“gnoo-(knowledge)”。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史上就开始了以知识定义的认识论的争辩。显然,知识是一个极其常用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词语。一些学者还是给出了许多不同视角的描述(左美云,2006)。
维格认为,知识包括一些事实、信念、观点、观念、判断、期望、方法论与实用知识等。此观点强调知识在心智模式内的组成要素。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是一种被确认的信念,通过知识持有者和接收者的信念模式和约束来创造、组织和传递,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一整套文化系统和相关的背景系统。知识是从不相关或相关的信息中变化、重构、创造而得的,比信息或数据更广、更深、更丰富。此观点强调知识与背景及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贝克曼指出,知识是人类对数据及信息的一种逻辑推理,它可以提升人类的工作、决策、问题解决及学习的绩效。此观点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及指导决策与行为的用途。
伦纳德和塞斯皮认为知识是相关的、可行动化的信息,它至少部分基于经验;知识是信息的一个子集,它是主观的,与有意识的行为有关,拥有经验中的隐性成分。该定义主要是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朗和法赫认为知识是人们的思考和精神的一种产品,它是一种根植于某个人或某个集体,或嵌入在某个过程中的资源,它是情景化的,知识嵌入在语言、故事、概念、规则和工具之中。这种关于知识的定义从存在客体和存在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及知识与个人、集体、过程、语言、概念、规则、工具等概念的关系。
以上是许多学者的定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但大多是描述性的。就像描述一头大象一样,谈它的构成、外形、功能、特性,等等。达文波特和普鲁萨克整合了知识的形态、组成元素、主要作用和存储的主体等元素,认为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语境信息、专家见解和自觉洞察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它起源并且作用于有知识的人们的头脑。在组织机构中,知识不但存在于文件或档案中,还存在于组织机构的程序、过程、实践与惯例中(Davenport and Prusak,1999)。
该定义很好地抓住了知识最具价值、最难管理的特征,简单地说,知识是可用于行动的信息。“可用于行动”是指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情境下以恰当的方式获得相关的信息;任何人(不仅仅是知识生产者)可以在任何时候用它来帮助决策。知识是决策、预测、设计、规划、诊断、分析、评估和自觉判断的关键资源。它形成于个人和集体的头脑,并为之共享。它无法从数据库中产生,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经验、成功、失败或学习中产生。由上述对知识定义的分析可知如下几点:
(1)知识起源于人们的头脑,是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认知、经验、价值观、情境信息和洞察力等。
(2)知识是经过人们的大脑组织过的,是有序的和有组织的。
(3)知识具有静态的实体特性和动态的过程特性,知识的静态特性表现为一定结构的产品或实体;知识的动态特性表现为知识处于不断地产生、传递、使用和组合过程中。
(4)知识是一个开放的框架,通过知识的累积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知识,进而促进创新,知识开放的框架使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5)知识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这些载体既包括各种文件和档案,也包括组织机构的程序、过程、惯例等。
.
1.1.2知识的特性
由于知识概念本身的抽象性,仅仅从定义上认识是不够的,需要深入探究知识的内在特征和外在表现。对知识特性的认识和研究,对于理解知识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知识创造价值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已经认识到的知识特性主要包括:知识的可存储性、共享性、隐含性、增值性、“波粒二相性”和情境依赖性等(张润彤和蓝天,2005;奉继承,2006)。
1) 知识的可存储性
知识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资源,它必须依存于一定的物质形态的介质来存储和交换知识,这就是知识载体。知识载体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载体对知识的存储、传递和价值实现是不同的。知识存储在各种不同的载体中,但知识可以在这些载体介质之间转换,从而达到知识传递和交流共享的目的。
2)知识的共享性
与其他资产不同,知识不具有独占性,即把你的知识传送给别人以后,你还拥有这种知识;甚至通过互动,你的知识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还会增加。知识的非消耗性与知识的共享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会由于更多人的享用而减少、消失,相反,知识用得越多,知识递增也就越多。在这一点上,知识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物质与能量在共享方面有潜在的竞争性和冲突性。
3)知识的隐含性
知识的隐含性主要体现了作为客体的知识和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不可分割性。因为“知识”简单来说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知道和了解的事情。而理解是个人的、主体的、特殊的、难于充分交流的,也就是说,知识也是属于某个个人的,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知识的隐含性。
4)知识的增值性
知识的增值性指知识在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中,有不断被丰富、被充实的可能性。知识是可以不断累积的,因此知识的增长具有持续性。从个体来讲,每次学习到新的知识,人的大脑就会自动进行知识重构,每次的经验都会增强或减弱他对某一事务的信息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增值作用远远大于传统资本。因此,在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依靠知识增值而迅速成长起来的知识型企业越来越多,而这样的企业也更具竞争力。
5)知识的“波粒二相性”
如同物理学中对于光的认识一样,人们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也一直存在着疑问:知识究竟是一种没有清晰边界的社会过程,还是能够为我们所拥有的一种有形物质呢?维娜 艾莉就此提出了一种有意义的见解:知识的“波粒二相性”,即知识既具有实体性,又具有过程性。
从实体角度去看,知识是我们所学东西的总和,因此,可以将知识看成某种“东西”。首先,东西一般都被某个人所拥有,具有产权,而知识也具有产权,类似于一种财产;其次,东西需要储藏和维修,而知识的积累也需要人付出种种努力。这种将知识“实体化”的看法,促使人们致力于应用信息手段实现知识编码,并成为“知识产权”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还产生了诸如“知识转移”等概念,说明知识能够像接力棒一样被逐步传递。承认了知识的实体性,就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识别、组织、收集和测度等一系列问题。
在“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看法下,知识领域的重点就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应该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的动态方面,如知识的共享、创造、学习、运用和沟通。米切尔 普拉尼(Polanyi,2009)将人们获取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描述为“认识的过程”。他将知识概括为“一种能更好地被描述为认知过程的活动”。而认识是在个体和群体之间一种持续不断的流动过程,因此,就引发了鼓励参与和协助沟通等问题。
我们所注意的事物的性质,往往依赖于我们怎样看待它与行为、工作和结果的关系,如同对光的“波粒二相性”的理解一样。以上关于知识的两种考察方法各有侧重和用途。所谓知识的“二相性”,是指当我们对知识进行分类、组织甚至测度时,知识具有实体的性质;而在对知识进行创造、提高及应用的持续过程中,知识又具有了过程的性质。这两者的矛盾统一,就构成了知识的性质。用一句话来做一个不完全的概括:“知”和“识”的过程,恰恰是获取和创造“知识”这一实体的过程。所谓“实体”和“过程”,是不可分的,而且是统一的。
6)知识的情境依赖性
一项知识往往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时效性),或在特定的环境下有效(环境依赖性),或对特定的对象有效(对象依赖性)等。
例如,关于天气预报的知识,一般只有在预报期内有效(时效性),一般只对预报地区的人们有价值(环境依赖性),我们不大关心其他地区或几个月以前的天气预报。但对于研究全球气候的气象工作者而言,其他地区的天气情况、历史气象数据都是有价值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的对象依赖性。
1.1.3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方式和分类标准,得到的分类结果是不同的。因此从不同视角来考察知识的分类体系,对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定义有多种方式,实际上,不同权威人士或机构的分类精确程度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确知识分类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特性和规律,为知识的管理和运作策略提供服务。常见的知识分类总结如表1.1所示。
1.按可呈现程度分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学者野中郁次郎等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Nonaka and Takeuchi,1995)。这种分类结构是知识管理领域中最重要的、被广大学者所接受的知识分类结构。
(1)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性化,只可意会,难以形式化、记录、编码或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的组成要素包括直觉、经验、真理、判断、价值、假设、信仰和智能等。
隐性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难以言传。例如,技术高超的厨师或艺术家可能达到世界水平,却很难将自己的技术或技巧表达出来与人共享。
(2)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数字图形或其他符号清楚地表达出来的知识,如手册、书本及知识库系统中记录的知识。
学者蒂瓦纳更详细地将隐性与显性的知识以不同特性进行了区分,如表1.2所示。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隐性与显性并非是绝对二分,大部分的知识都同时具有隐性与显性的部分,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因此,这是一个连续性的光谱。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突破了过去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对还未经系统化处理的经验类知识给予了承认。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发觉,却是企业知识财富的最主要源泉。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
2.知识应用分类:4W1H1T知识
汤姆 奈特在实践企业知识管理中,根据知识的应用目的不同将知识分为know-that、know-how、know-why、know-who、know-when和know-where等六种类型知识,即知识的六类分类法(汤姆 奈特和雷弗 豪斯特,2005)。
1)know-how(知道如何做的知识)
如何完成工作?也许在组织程序中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是在人的头脑中才能找到答案(即“隐性知识”),每个人都知道,但不容易用言语表达出来。举个例子,不管完成什么工作(如召开会议、写电子邮件),都要求人们采取一系列有序的步骤,但是,几乎很少有人会把工作过程记录下来,因为有这样的假设,大多数人知道该怎样做。
2)kno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