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科学的燃料是无知。科学就像一个饥饿的火炉,必须要从包围着我们的无知森林中取来木柴喂给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称作“知识”的开阔地扩展开来,但是,它扩展得越大,它的边界就越长,越多的无知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基因组被发现以前,我们不知道在每一个细胞的“心脏”里都有一个30亿个字母长的文件,我们对它的内容一无所知。现在,当我们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之后,我们就发现了很多新的神秘现象……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1号染色体生命 / 1
2号染色体物种 / 14
3号染色体历史 / 30
4号染色体命运 / 47
5号染色体环境 / 58
6号染色体智力 / 69
7号染色体本能 / 85
XY染色体冲突 / 101
8号染色体自身利益 / 115
9号染色体疾病 / 129
10号染色体压力 / 140
11号染色体个性 / 153
12号染色体自装配 / 166
13号染色体史前 / 178
14号染色体永生 / 188
15号染色体性别 / 199
16号染色体记忆 / 212
17号染色体死亡 / 225
18号染色体疗法 / 236
前言
就基因数量而言,“23”这个数目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许多物种拥有更多的染色体,与人类关系最近的近亲猿类就是这样的,也有很多物种的染色体要少一些。而相似的基因或有着类似功能的基因也不一定聚集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几年前我通过笔记本电脑和演化生物学家戴维·黑格(David Haig)聊天时,他说最喜欢第19号染色体。我很惊讶。他解释道,那条染色体上有各种调皮捣蛋的基因。在那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染色体竟然还有不同的性格,归根结底,它们不过是基因的组合。但是黑格的话却在我心中植入了一个想法,一直以来都挥之不去:人类第一次探索人类基因组,发现了各种细节,并将其一一展现出来。为什么不试着从每条染色体上都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基因,讲述一下基因组的故事呢?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在他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里就用类似的方法讲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每个化学元素是一个章节,分别讲述了他接触到该元素的那段时期里发生的事情。
于是,我想到:人类基因组本身就是一部人类的自传,它从生命诞生之时起,便用“基因语言”记录了人类和人类祖先所经历的世事更迭与变迁。有些基因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诞生起,就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基因是当我们的祖先还是线虫的时候出现的;有些基因是当我们的祖先还是鱼的时候出现的;有些基因因为近期的一场流行病,变成了目前的形态;还有些基因可以用来研究过去几千年里人类迁移的历史。从40亿年以前到最近几个世纪,人类基因组谱写了人类的自传,记录了人类历史中的每个重要时刻。
我写下这23对染色体的名单,并在每条旁边列出对应的人类本性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这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我开始寻找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基因,有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基因,有时找到了合适的基因却发现它位于其他染色体上,真是令人沮丧。如何排列X和Y染色体是我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在这本书中,我根据尺寸大小把它们放在了第7对染色体之后—对于X染色体而言,这再合适不过了。
乍一看来,本书似乎颇具误导性,似乎我在暗示1号染色体最早出现,其实不然。抑或是我在暗示11号染色体只与人类的性格有关,亦非如此。人类基因组里有6万~8万个基因,我无法一一道来,部分是因为截至本书成稿,只发现了不到8 000个(尽管这个数字还在以每月几百个的速度增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它们中的大部分主要负责人体生化反应,描述起来既枯燥又无味。
我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人类完整基因组中的惊鸿一瞥,在基因组里最有趣的地方稍作逗留,看看它们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类自己的一些事情。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是阅读《基因组》这本书的第一批人。能够阅读基因组,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进化、人类的本性以及人类的思维,这将超过迄今为止科学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类的所有知识。它将给人类学、心理学、医学、古生物学和几乎所有其他学科带来一场革命。这并非宣扬基因就是一切,或者基因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但是,基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本书的主题不是关于人类基因组工程—基因定位与测序技术的,而是讲述了这一工程有何发现。2000年6月26日,第一份人类完整的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完成,仅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我们就从对于人类基因几乎一无所知变得无所不知。我坚信,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智力活动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时刻。同时,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仅用基因无法涵盖人类的全部。我并不否认这一点,每个人所拥有的远远超过一份遗传密码。但在此之前,人类基因几乎是一个谜,我们将是第一批破解这个谜团的人—我们即将揭晓重要的新答案,但也将面对更多的新问题,这也是我希望在本书中呈现给读者的。
导论
前言的第二部分作为本书的导论。在这个部分中,我把与基因和基因作用机制有关的主题以词汇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加以解释。希望读者快速浏览这部分内容,以便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清楚的术语时,能够返回此部分查询。现代遗传学术语无数,错综复杂。本书力求少用技术术语,但有些还是无法避免的。
人体有大约100万亿个细胞,大多数细胞直径不到1/10毫米。每个细胞内部都有黑色的一团,叫作细胞核。细胞核里有两套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卵细胞、精子细胞和血红细胞除外。精子细胞、卵细胞只有一套基因组,血红细胞内没有基因),其中一套来自母亲,另一套来自父亲。从理论上讲,每套基因组都有相同的23对染色体,上面有相同的6万~8万个基因。但实际上,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对上常常有着细小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决定了人的眼睛是蓝色还是棕色。人类在生育时,来自父亲和母亲的染色体经过交换和重组,便将一套完整的基因组传给了下一代。
想象一下,“基因组”是这样的一本书:
●全书共23章,每章都是一对染色体。
●每章都包含几千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基因。
●每个故事由不同的段落组成,称为外显子。段落之间是广告,名为内含子。
●每个段落由词语组成,叫作密码子。
●每个词语由字母构成,叫作碱基。
如果基因组是一本书,那么这本书有10亿个单词,长度是本书的5 000多倍,或者是《圣经》的800倍。如果按照每秒一个词、每天8小时的速度把基因组读给你听,需要100年才能读完。如果把人类基因组写下来,每个字母一毫米,则总长度堪比多瑙河。基因组可以看作巨型的文档、巨大的图书、超长的菜谱,其所有内容都收录在比针尖还小的细胞的细胞核内。
严格来讲,将基因组看作一本书不能算作一个比喻,因为它确实是一本书。一本书即一组数码信息,其内容是线性、一维和单向的。一个个小小的字母符号,按照特定的组合顺序,根据一定的规则,拼合成有意义的词汇,汇集成一本书。基因组也是这样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英文书都是从左向右读,而基因组的某些部分从左向右读,某些部分又是从右向左读的,好在这两种情况不会同时出现。
(顺便提一句,这段之后,你将不会在本书中看到“蓝图”这个词了。原因有三。首先,我们读的是书。只有建筑师和工程师才使用蓝图,即便是他们,在计算机时代也开始放弃蓝图。其次,对于基因而言,“蓝图”是个很糟糕的类比。蓝图是二维的图示,而非一维的数字编码。最后,对于基因而言,“蓝图”的定义过于字面化,无法表达基因的内在对应关系。蓝图中的每一部分都对应着机器或建筑上的一个部分,但菜谱里的一句话并不对应蛋糕上要吃的那一口)。
英文书是用英文单词写成的,英文单词长短不一,由26个字母组成。而整个基因组是由三个字母的词写成的,且仅用了4个字母:A、C、G和T(分别代表腺嘌呤—Adenine,胞嘧啶—Cytosine,鸟嘌呤—Guanine和胸腺嘧啶—Thymine)。而且,它们不是写在平面的纸张上,而是写在由糖与磷酸组成的长链上。人们将这条长链称为DNA分子,碱基就附着在长链的侧面,像螺旋的阶梯一样。每条染色体是一对非常长的DNA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