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本书适合于生态学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目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2.1 景观评价研究
2.2 公路景观评价研究
2.3 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黑龙江省基本概况
3.2 研究区域概况
3.3 小结
4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
4.1 遥感数据获取
4.2 SPOT5数据处理
书摘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事业也在不断地进步,高等级公路的修建里程数迅速增加。高等级公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对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对其沿线的景观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高等级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减少对路域环境及资源的破坏,并与路域景观相协调。
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作为比环境影响评价更能综合体现多种景观要素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的动态空间氛围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项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性科学工作,也是目前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的意义在于可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在某一特定地区内产生的对景观影响的显著性和强度,并应采取何种相应的措施改善减缓,从而使建设项目对景观产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在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前期和过程中纳入公路景观评价,对于减少对公路周边景观影响、保护景观资源和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寒区温度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脆弱,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难度大、涉及空间范围大和影响因素多。因此,如何针对寒区高等级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开展寒区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研究,并将最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寒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公路修建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深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寒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生态恢复技术难度大。公路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植被恢复与重建,而公路边坡植被的恢复是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岩石坡面植被恢复难度更大。因此,开展寒区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寒区不同的公路边坡植物种类、组成结构、演替规律及施工工艺的大量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及小区试验,筛选出适宜寒区公路边坡绿化的植物种类,研究出针对性强、操作简便和经济适用的寒区公路路域植被建植技术,并进一步对公路抗重金属污染林带的建设规模、树种配置模式和抗污染树种筛选进行研究,为寒区高等级公路的生态恢复提供可借鉴的成果和理论依据。以植被恢复为主的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目的和意义:一是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二是促进已破坏植被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三是创造良好的行车环境和人类生存空间。
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然而,公路建设项目必然会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影响自然地貌等自然景观以及建设区域内的文物遗迹、人文景观、自然水体、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等。这将给公路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景观资源和视觉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在公路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对项目实施后可能带来的景观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及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并指导设计与施工,从而减少或避免项目建设对景观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对于高等级公路景观的评价首先应明确其评价目标,并提出衡量标准与指标,以及度量、测定各项指标的方法,然后才能对其做出恰当的评估,继而才能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手段加以改善。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和路域环境影响因素复杂,公路景观评价在我国仍属一项探索工作,由于我们缺少对公路景观体系深层次的研究及完整与深刻的认识,我国公路景观的发展面貌无法适应时代前进的脚步,为此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客观、实用、简捷,又能得到专家和公众认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建立,就应成为指导高等级公路景观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高等级公路景观评价以及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
……[/div]\n [/di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