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林格撰写的教育著作,连续十年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欢迎,多次被评为“全国教师*喜爱的图书和畅销图书”,是众多教育类培训、校长培训、教师培训,以及家长、学校的必读教材。
应众多校长、教师及家长的强烈要求,清华大学出版社历时一年半,精心推出了林格的壳装精装创新教育套书——《教育者的自我修炼》与《做有智慧的教育者》。该套书还未出版,就已被多校校长指定为“教师素养养成指定教材”。
文风雅俗得宜,比喻形象丰美,说理精透深刻,具有人文意义上的普世性,适合读者反复阅读,是值得珍藏且赏心悦目的教育类散文名著。
本书不做体系,不限自由,读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状态。
采用罕见的壳装精装设计,纸张质感悦目,风格古典素雅,内附作者签名页,并赠送雅致的书签,是专为潜心教育的专业人士、重视育儿的家长、重视自我教育的人士等特殊定制的鉴赏收藏版本。
当教育者的修炼达到一定境界,当量变走向质变,智慧会不会如流水般倾泻而出?请看这本图书的姊妹篇《做有智慧的教育者》
内容简介
\t
\t本书精选了作者多年沉淀的教育学散文,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分,比如“气场”、“虚静”等作者研究十多年的与教育者修炼有关的概念,甚至将全书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篇,把教育的修炼提升到一种“道”的高度来认识。作者将教育的全部过程视为不断自我修炼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在于教育者本身所具备的学识与涵养,更在于其通过修炼所形成的个人魅力与气场。
\t作者以睿智的笔墨,清淡的文风,优雅的格调,深邃的洞见,格言式的感悟,畅谈教育者的自我完善与自我提炼,贯穿了作者鲜明而深刻的教育价值观,比起空喊口号式地提倡教育改革,以及抽象化的教育理论,更多了一份人文的深思。
作译者
目录
前言
教育的希望在于教育者的深度觉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的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一种生命状态,换言之,就是教育者以自己的生命状态去唤醒、激活孩子的生命状态,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朵云去推动另外一朵云,一棵树去摇动另外一棵树……
教育的全部过程应当是教育者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甚至状态。以前我经常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跟随成功者的脚步不如高人点悟,高人点悟不如自觉自悟,讲的就是教师提升自己状态的过程。
修炼到一定程度之后,您站在那里,不需要说话,自身就是教育,教师即教育也。又如用杯子盛水,到一定高度后自然流溢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者的状态,不仅在于具备丰富的学识和高深的涵养,更在于形成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个体气场,进入一种清晰、生动、美好、积极、自由的人生状态。教育者修炼内在之美的过程,对个体的生命发展而言,具有自我解放与自我超越的双重价值。
如此,教育者有了高度,有了内在之美,情绪是不需要人为刻意控制的,而是内心自然而然地柔和起来后,自然得意的。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能应对变故,能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归根结底,人的状态由以下两个元素来构成:
气场
“气”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是一个常用的概念。气是很难解释的。有生命就有气。气是刻在人身上的无形的精神符号。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气场强大,是指这个人的精、气、神的能量在扩散、传递给周围的人,具有强大的由内而外的影响力。
在教育上,很少人引用“气”的概念,其实,从某个角度上看,教育的过程恰恰也是运气、然后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的过程。气顺则人顺,气和则人和,人都是在一种生动的气韵中生活、成长的,因此,为孩子提供一种气韵生动的“场”,是孩子的心灵得以滋养的唯一途径。甚至可以说,平静而生动的气韵是涵养孩子美德的大格局。
气韵是人内在的神气和韵味,是鲜活生命洋溢的表达。人心是“气韵”的生发之源。教育的本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涵养孩子的平静心情。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好的教师,站在那里就是教育。
人生需要有方向、需要有格局,然后不断提升自己,全面造就自我,修炼自己的气场。饶宗颐先生讲到全面造就自我之道在于:忍耐+精进。
关于忍耐。忍耐是感觉上很难受的事情,忍耐才能坚持到底,进而豁然开朗,忍耐确实是人最伟大的地方。雄心的一半是耐心,另一半还是耐心。忍耐应当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在佛教中,忍是属于自在的第一境界(戒)向第二境界(定)迈进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第三境界(慧)的前提。学会忍耐了,心胸才会宽广,心胸宽广了,才能装下知识和财富。有人说,人的心胸是冤枉撑大的,不无道理。就我们常人而言,忍耐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我们坚决地和自己的欲望、快感做斗争,更需要一种异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与坚定意志。特别是在确定了一件事情,并坚持到一定程度将要发生质变之前,会出现一种难以忍受的难过。人一般在这个时候出现两极分化,忍耐到位的人,巨大的快感会不速而来,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种从未意料到的欢喜,欢喜在拐角的地方!没有忍耐到位,就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冯仑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很形象,很准确。
关于精进。精进是人内心超越必然之路,每天进步一点点,有一天必然会实现飞跃、甚至飞翔,人的内在是螺旋式上升的。精进是分阶梯的,阶梯是人内在精神生长的基本过程,也是基本规律,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阶,第一阶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第三阶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精进之道,在于修炼自身的气息与气场以及状态,不断地精进,将不断提高自身内心世界丰盈程度。精进的途径无非是内省与感悟,内省是扩胸运动,使人有智慧,而感悟是益智运动,感悟后的东西才能算是自己的东西。
虚静
虚静,是教育者最美好的状态。虚者,居善地,将自己放到低处,自然海纳百川;静者,如佛一样,安静至极,从不说话,永远闭着嘴,而拜佛者自省自觉。
虚静是一种意识,有静有空,就能变通。老庄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是艺术的本质。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庄子认为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一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地体会自然,认识自然。由此,人必须回归到生命原始状态的“空”“虚”“静”,才可能真正看清自我。
教育是一种静的哲学。水静成镜像,心静生智慧。静方能归一,而万物循序生长。教育者之美如水,静水流深。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静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心要静,要有远见,站在将来看现在;心要静,要有大宇宙观,人在世界中只是尘埃一粒;心要静,要有宽阔的胸襟,大其心方可容天下万物;心要静,要有大爱……何其难?可心不静,一切教育都是无力的。心能不能静,是由我们如何看人生、如何看世界、如何看问题的态度来决定的。任何时候看问题,要整体地看,要积极地看,要发展地看;要以一种更加超越的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度,把自己放到一个渺小、无用、庸常的位置上去看。
虚是教育的美学意蕴之一。虚以实之,实以虚之,乃教育之道也。所谓虚,就像用手抓沙子,过紧、过实,沙子都会从指缝间流逝,而虚以为之,沙子则能存乎其中;所谓实,就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就像牵着牛鼻子吃草,过度的“执着”,其实控制的是牛的“自我”。每个学生的自我里,也都隐藏着他们各具特色的自主、计划、创造。教育实践上,一是虚心,向学生学习,有问题找学生;二是虚空,心态归零(笛子因虚空而鸣),学生的“主动”必然呼之欲出。
书摘
作者其它作品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给父母和教师的76的建议
- ¥36.00
- ¥30.60
- 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