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该专著可供从事地理学、环境科学、山地灾害科学、自然资源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和政策制定部门及相关人员参考;同时可供全国高等院校地理、灾害、自然资源、旅游、经济和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教学参考书。
内容简介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序
第1章 绪言 1
1.1 科学考察的目的与意义 1
1.2 科学考察任务与目标 1
1.3 科学考察方法与过程 2
1.4 主要贡献 6
第2章 人居环境概念及分析框架 13
2.1 人居环境发展历程 13
2.2 人居环境概念提出 14
2.3 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15
2.4 澜沧江流域人居环境分析框架构建 22
第3章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26
3.1 人口发展 26
3.2 经济增长 40
3.3 产业结构 55
3.4 特色产业 65
第4章 流域自然景观条件 91
书摘
1.1 科学考察的目的与意义
科学技术部2008年年底批准并于2009年开始实施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项目编号:2008FY110300)”项目,下设7个课题和1个综合课题,其中的第六课题是“人居环境变化与山地灾害科学考察”(课题编号:2008FY110306)?
从地理空间看,澜沧江中下游(包括境外湄公河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涉及境内的云南?四川?青海及西藏4省(自治区)共59个县(市?区),面积约90万km2,以及境外的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和越南,流域面积63万km2?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合作开发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作为该区域的核心大国,中国要把握合作开发和环境外交的主动权,迫切需要丰富?系统的资源环境基础资料和本底数据?
澜沧江-湄公河从世界屋脊的河源到湄公河三角洲的河口,涵盖了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干冷?干热和湿热多种气候。跨越高山峡谷?中低山宽谷?冲积平原等各种地貌类型。包括草甸?草原?灌丛?森林?湿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也是世界上能矿资源?旅游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也是山地灾害频繁和生态环境复杂脆弱的地区?考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频繁,横断山脉纵贯整个流域,形成山川骈列?高山峡谷相间?山高坡陡的复杂地貌。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丰富而集中,使得流域内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繁,土壤侵蚀严重,并且往往形成跨地区跨国家的灾害?特殊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的组合为生物的繁衍和分化造就了良好条件,形成了我国第二大林区,对涵养水源?保护水土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然而,该区域以山区?高原为主,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又大都是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还停留在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有的甚至还处于刀耕火种?乱砍滥伐的原始阶段,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导致山地灾害加重,对这一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开展这一地区的人居环境与自然灾害的科学考察,摸清考察地区的本底数据?基础资料及其变化规律,对评估区域关键资源开发?人居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国家与地区资源环境安全提供基础图件和科学数据,研究流域人居环境梯度变化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1.2科学考察任务与目标
1.2.1考察任务
本课题的重点是开展整个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人居环境变化与山地灾害影响考察,开展边境地区人居环境变化调查与国别社会经济状况考察,建立人居环境状况数据集和湄公河国家社会经济数据集。
对山地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进行普查,对重点地区的山地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进行详查,编制山地灾害分布图,建立山地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数据集?
在边境地区人居环境变化与生活状况对比调查方面,重点开展中国边境地区人口?家庭与社会生活方式调查。开展中?缅?老交界地区生活质量?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对比调查。建立中?缅?老边境地区人居环境与生活状况对比调查数据集?
在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资源互补性考察方面,开展缅?老?泰?柬?越5国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考察,建立各国近年来的社会经济背景数据集。开展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互补性资源(水电?生物质能源?矿产?木材?农产品等)潜力与合作开发考察,评估资源合作开发的可行性?
山地灾害分布与危害的考察,采用野外考察和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山地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进行普查,对重点地区和线路进行详查。对受到危害和潜在危害的重要城镇?铁路和公路干线?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编目,编制山地灾害分布图,建立山地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数据集?
山地灾害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考察,重点对不同山地灾害链类型?发育环境与活动规律及对下游地区的影响进行调查,建立重大山地灾害链特别是跨境灾害链的分布和影响范围数据集。考察山地灾害对地质地貌环境和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调查人类活动对山地灾害活动的影响,最后汇交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2.2考察目标本次考察的最终成果是形成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变化与山地灾害考察报告,建立人居环境与生活状况对比调查数据集和湄公河流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集。完成澜沧江流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山地灾害分布图和山地灾害及其危害数据集?
1.3科学考察方法与过程
1.3.1考察方法
根据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地理特征与考察目标,整个项目遵循“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采用遥感调查?实地考察?室内分析?野外采样等科学考察方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尺度,重点围绕水土资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自然遗产与民族文化多样性?人居环境变化与山地灾害等领域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项目通过卫星遥感调查与野外实地考察,开展全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态系统类型与山地灾害分布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与地理制图。通过野外采样?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开展水环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价。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完成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人居环境变化等人文因素考察。通过基础数据整理和专题数据的加工,完成科学数据的集成与共享,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和全社会提供共享数据?最终数据成果(基础数据和本底资料?基础图件和科学数据?考察报告)汇交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点上考察”主要围绕国内实验站?点及其所在乡镇,主要包括贡嘎山高山生态站?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站?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站?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站和茂县森林生态站等,结合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入户调查,完成1∶1万大比例尺填图和样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