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药学》适用于医药院校或其他高教院校药学类专业本科生,也可作为药学工作者及相关人员的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药学的定义和任务 1
第二节 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3
一、我国药物知识的起源和本草沿革 3
二、生药学的起源与我国生药学的发展 5
第二章 生药的分类与记载 7
第一节 生药的分类 7
一、按生物类群亲缘关系分类 7
二、按药用部位分类 7
三、按化学成分分类 7
四、按药理作用或功效分类 8
五、其他分类法 8
第二节 生药的记载 8
一、生药记载的主要内容 8
二、生药的拉丁名 9
第三章 生药的化学成分 11
第一节 生物的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产物 11
第二节 生药的化学成分 12
一、糖类 12
书摘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物。药物的来源很广,在古时,几乎所有的药物均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或它们的加工品,其中植物尤其是草类植物占大多数,故称其为“本草”。随着化学工业、药物制剂、生物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和生化药物,因此,如今的药物来源更为广泛。其中,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统称为生药(crude drug)。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材、草药、民族药材和提制天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生药也称为天然药物。
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指中医用以治病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可包括中药材、中药汤剂和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s,成方制剂)。中药材是指中医使用的药材,既可以是炮制后供调配中医处方并煎服的饮片,也可是供药厂生产中成药或提取有效成分(生产化学药物)的原料药。中药通常是经过炮制成饮片后才能供中医使用或制成中成药,所以中成药不简单等同于天然药物。
草药一般是指局部地区民间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其中也有是本草记载的药物。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往往逐渐被中医所应用或作为药材被收购,于是又将中药和草药统称为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道地药材(famous-region drug)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优质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传统的中医临床经验及近代研究均表明,产于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同一物种来源的生药,其质量差异很大。讲究道地药材是我国历代医家保证生药质量的成功经验。
我国是世界上药用植物和生药种类最多、应用历史最久的国家,生药资源种类达12 800种,其中植物11 100种,占总数的87%。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应用生药及学习相关学科的内容时,必须首先掌握生药学的知识。
第一节 生药学的定义和任务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由于药学专业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不同,目前生药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侧重在生药的品质评价(来源、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生药及其制剂的品质标准的建立与评价和资源开发等。学习生药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如下所述。
(一)准确识别、鉴定生药基源的种类
生药的种类繁多、来源十分复杂,加上各地用药历史、用药习惯的差异,生药的名称不统一,造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十分普遍而严重,如同名为“贯众”的药材原植物有9科17属50种蕨类植物。一些名贵的中药材,如冬虫夏草、天麻、西洋参、林下参、麝香、牛黄等,在市场上往往出现各种伪品。此外,同一生药,在不同地区人们称呼它们的名称往往不一,造成众多的同物异名现象,如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又名一见喜、榄核莲、苦草、四方莲、圆锥药须草等。因此,如果缺乏生药鉴定知识,往往会造成生药来源不一或鉴定错误,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出现毒性作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药典》)收载的生药中存在不少生药为多来源的情况,对它们进行鉴定需要有丰富的生药学知识。
(二)调查、考证药用植物和生药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已开展了三次大规模中药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的中药资源的家底,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的,新的药用植物或同种植物新的用途不断被发现,如过去本草著作无记载或认为无药用价值的萝芙木、长春花、喜树、红豆杉等,至今已从中提取到有效的降血压或抗癌成分,如利血平、长春新碱、喜树碱和紫杉醇。为了合理地、可持续地利用和开发这些植物资源,必须首先能识别它们,并进行资源调查,摸清它们及其近缘种类的分布、生境、资源蕴藏量和濒危程度等,以便更好地保护野生资源或创造适宜条件引种栽培,保证药源供应。要做到这些,就要有广博的植物学、生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古代大量的本草著作是研究我国医药学历史和发掘新药的伟大宝库,是我国科技文化的重要遗产。本草文献的内容十分丰富,内含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生药学、农学、药理学、药剂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内容,是由多学科组成的独特学术体系。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每种药物来源缺乏科学的拉丁名记载,插图也较粗糙,在考证古代文献时,也要有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和识别植物的能力,才会判断准确。本草著作在药用动植物的栽培、饲养及生药的采收、加工、炮制、储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运用生药学知识和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发掘这个祖国医宝库,并加以提高。
(三)制订生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
利用植物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生药进行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并测定生药的浸出物、指标性化学成分的含量,以及对重金属、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等进行定量和限量检查,建立生药的品质评价方法。同时其为《中国药典》、卫生部部颁标准及申报新药研究资料等提供生药或其制剂的质量依据。
(四)通过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寻找紧缺药材的代用品和新资源
我国虽有丰富的植物物种,但有些国外发现有特效的药用物种我国不一定有。利用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较快地找到国产资源代用品,因为亲缘关系越近的物种其体内所含的化学成分越近似。比如在50多年前,我国植物学和药学专家在云南、广西、海南等地,找到了完全能取代印度产降血压资源植物蛇根木(Rauwolfia serpentina)的国产同属植物萝芙木(R。 verticillata)等多种植物。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五)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高含量物种和转基因新物种
应用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特点,用植物体某一部分组织或细胞,经过培养,在试管内繁殖试管苗(微繁殖)和保存种质,或利用这种方法进行脱病毒和育种。利用细胞工程使植物体培养物产生高含量的次生代谢产物,如利用紫草(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培养细胞生产紫草素、利用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培养细胞生产利血平和利用毛花洋地黄(Digitalis lanata)培养细胞生产地高辛等。近年来,利用Ri质粒转化使植物受伤部位产生大量的“毛状根”(hairy root),能产生高含量的药用成分。此外,利用DNA重组技术(DNA recombinant technique)可以从生物体内分离出目的基因,将这些基因转化到药用植物体内,产生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