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全面,经典性和前沿性相结合
★适用面广,读者对象更加多样化
★实用性强,提供大量以研究为基础的实用建议
★便于评估,提供大量与一线教学对应的评价标准
美国实行的是包括幼儿园在内的K12教育,其学前教育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的本套译丛是从美国培生教育集团众多学前教育领域书籍中遴选出来的精品。首批出版的8本图书中,既包括多次再版的经典著作,也包括反映美国近期研究热点的新品力作。可以说,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这套译丛不仅可以带领我们在了解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探知一二,还能为我们在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底蕴、接轨时代精神的学前教育事业上开启一片新的视野。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珍妮丝·英格兰德·卡茨博士(Janice Englander Katz,PhD)是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她有28年改善儿童、家庭和成人生活的经验。卡茨博士创建了“儿童保育联合会”并担任主席,该协会主要负责“想象站台儿童发展中心”的运营——这是一家位于印第安纳州密西根城经由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认证的儿童保育中心。她为印第安纳西北部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并在普渡大学中北部分校教授儿童心理学课程。
卡茨博士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体组织者,她致力于为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寻找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出于对国家较高的学前教育流失率以及早期问题行为未得到合理解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担心,卡茨博士正在为印第安纳州建立早期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体系。她是印第安纳婴幼儿心理健康协会的积极分子、印第安纳婴幼儿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并且是印第安纳早期儿童综合系统的创建者。卡茨博士还担任印第安纳幼教协会公共政策委员会的主席。她为很多非营利性机构提供过服务,经常在地方、国家以及区域性的会议上进行演讲,并且常为医生、教育者、家长开设工作坊。她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了心理学与儿童发展方向的本科学位,并在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获得了心理学专业的硕士与博士学位,卡茨博士与她的丈夫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23岁和19岁。
目录
译者序
推荐序
前言
关于作者
第一部分 反思指南
第一章 社会情绪发展和反思过程
一、社会性和情绪能力的重要
二、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体系
早期社会性和情绪学习中心的金字塔模型
书摘
译者序
社会性及情绪能力在个体毕生发展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同时也是衡量儿童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长久以来,我国家长、幼儿园以及大众对儿童社会性及情绪发展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认知、语言、健康等方面。绝大部分家长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认为孩子应该从早期教育阶段就加紧学习数学、语文、英语等知识和智力开发。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屡禁不止。
人生的道路并不是标准跑道。在这条路上有障碍和坎坷,也有美景和惊喜。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假象终究会暴露。很多孩子从“起跑线”出发以后,在途中就“跑”不下去了。他们会因为看到其他有趣的事物而分心,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小情绪而走弯路,会因为没有动力而裹足不前,也会因为不懂得与他人交往而孤独无依。而这一切,都源于儿童社会性及情绪能力的缺乏。诸多研究已经证实,儿童的社会性及情绪能力与儿童在学业上和生活中的成功显著相关。在早期教育阶段,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及情绪技能无疑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提升儿童社会性及情绪技能方面,早期教育工作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早教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意识到社会性和情绪技能的作用以及儿童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无奈相应的理念及指导却十分匮乏,相当部分的早教工作者反映不知道如何提高儿童的社会性及情绪能力、如何辨别儿童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应对。
卡茨所著的《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基于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正如及时雨一般到来。不同于以往的相关著作,卡茨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指导理念,并以案例的方式阐明了对各种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技能的反思性支持方法。与单纯的教育教学策略不同,本书更多强调的是如何以反思教师自身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教师自身的经验来为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提供指导。独特的视角、严谨而清晰的结构,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内容以及平易而深入的阐述不仅给读者以启发,还能为早期教育实践提供有实质性的指导,称得上是一本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教育的“宝典”。
本书内容及结构: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章。
◎第一部分“反思指南”分两章提纲挈领地对社会性和情绪技能以及反思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理论基础和自我反思的内容。
◎第二部分“发展社会性情绪技能的指导原则”用三章篇幅分别阐述了基于关系的指导、个性化和发展适宜性指导以及根据情境进行文化适宜性指导三个基本指导原则,并说明了如何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反思性实践。
◎第三部分“建立情绪能力”分两章介绍了情绪能力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监控和自主性的定义、作用、基本要素、影响因素,以及促进这两方面能力发展的反思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