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大学语文》以提高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帮助学生在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第二章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解读
第一节 诗词曲赋
鹿鸣
山鬼
行行重行行
春江花月夜
插秧歌
圆圆曲
兰陵王·柳
般涉调·耍孩儿·借马
洛神赋
第二节 散文
牧誓
苏秦始将连横
管晏列传
荔枝图序
徐文长传
第三节 小说
书摘
第一编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我国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学发展源远流长。李炳海先生在《文学大教室?序》中曾自豪地说过:“就历史的久远而言,只有古希腊文学和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比肩;如果就发展的绵绵相继、从未出现断层而言,中国文学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文学,通常称作中国古典文学,指的是从先秦时代直到“五四”运动之前的文学,大致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文学几个部分。
一、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文学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如果把我国文学的发展比做一条容纳百川、汹涌澎湃的长河,那么先秦时期的文学正是处于其发源的阶段;如果把我国文学比做一座高耸云霄、富丽堂皇的大厦,那么先秦时期的文学正是它的基础。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我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形成、认识我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认识我国文学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
上古神话和歌谣是最早的口头文学创作,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诗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南方则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等作品。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晚出的《荀子》和《韩非子》则已似专题论文集。历史散文与之辉映,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
总体而言,先秦诗歌在内容上经历了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的过程;在形式上经历了原始歌谣的二言为主,到《诗经》的四言为主,再到《楚辞》的六言为主的过程。先秦散文,一般分为历史叙事散文和诸子哲理散文。记载历史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最早的叙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与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荀子》和《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的局面,文学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纵横议论,逻辑性强,富有文采。记载秦始皇巡游封禅的刻石铭文也多出自李斯之手,除《琅邪台》铭文外,都是三句一韵的特殊诗体,质实雄壮,对后世碑铭文有一定影响。
第一编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概述两汉王朝总共4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在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无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两汉文学中极有活力的是乐府民歌。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是其中的传世名篇。汉代文人五言诗也逐渐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组诗《古诗十九首》,它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早期散文以政论文为主,贾谊《过秦论》最为著名,西汉是大一统帝国,辞赋应运而生,至武帝前后兴盛,产生了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大赋。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是传记文学精品,精于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语言也富于表现力,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典范性准则。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的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和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文学历时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建安、正始文学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至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也即晋武帝泰始元年),其中可细分为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建安文学自建安元年至魏明帝末(景初三年,即公元239年),这一时期的文坛作家主要以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包括集中于他们周围的“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蔡琰等一批作家。这是一批在汉末动乱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目睹了动乱时代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与通脱的作风和态度,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刘勰曾概括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正始文学自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至魏末(公元264年)。“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为公元240~248年,但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一般也将正始以后至魏末包括在内。正始文学形成于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权后为篡魏而形成政治上的恐怖局面,引起了文学面貌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人以“竹林七贤”(分别是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而作家则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面对政治上的高压与黑暗,他们内心极为苦闷,便以老庄的“自然”为武器对抗司马氏所提倡的“名教”,作品大多表现为对礼教的虚伪的揭露与对黑暗政治的抗议。就整个风貌而言,他们的作品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歌唱,代之以韬晦遗世与忧生之嗟。但就精神实质而言,正始文学仍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与建安文学有相通之处。
两晋文学又可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阶段。西晋文学以太康时期为主,呈现出短暂繁荣的局面。太康是武帝年号(公元280~289年),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上升局面,文学上出现了以“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为代表的作家群。太康文学呈现出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逐渐丧失了建安文学的风骨,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尤其是左思对门阀制度的抗议、抒发寒士不平之鸣的诗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富有光彩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