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德育篇
第一章 爱国主义
第一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二节 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二章 道德
第一节 道德规范
第二节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第三节 青年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第一节 物质和意识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认识、实践和真理
第四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章 法律
第一节 树立宪法观念
书摘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能动的反作用,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唯心主义是从否定物质的决定性的立场出发,片面地、夸大意识的决定作用,宣扬不同形式的意识决定论和精神万能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机械、片面地只强调物质的决定性而否认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上述两种片面性。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认为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而且也表现在意识的作用上。意识作用的产生、意识作用的大小和意识作用的发挥,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其次,坚持意识的能动性。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和重视意识的能动性。只有把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统一起来,才能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实现的途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可概括为:意识活动有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有它的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机能有着调节作用,对客观世界有着改造作用。
(2)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怎样才能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呢?①要对意识的能动性有个恰当的估计,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这样才能发挥得充分。这里的关键,是要全面科学地理解物质与意识、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互关系。②要明确认识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人的意识是一种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实现物质的力量,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意识通过实践来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动化的“物化”过程。即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的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③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否得到正确发挥,是以能否遵从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去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④意识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认识世界是这样,改变世界也是这样。
(3)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具有客观性,所以被称为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是意识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改造的能动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前提和根据;认识客观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只有充分发挥自觉的能动性,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总之,要正确、充分地发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现实条件出发,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无论是忽视抹煞意识的能动作用,消极悲观,无所作为;还是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盲目蛮干,都是错误的。正确掌握意识和物质的原理对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