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
内容简介
本书为编著者多年来指导研究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实践的总结,部分甲醇燃料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成果为首次公开。全书共24章,书中较为完整地涵盖了甲醇燃料、二甲醚燃料应用技术、政策、标准及基本原理。编者力求作到以理论为基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尽可能使技术融合于实际应用当中。
作译者
刘生全,陕西省白水县人,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醇醚燃料协会与醇醚汽车专业委员会西安测试中心主任,国家甲醇汽车试点运行专家组专家,陕西省甲醇汽车试点运行专家组组长。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4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新型能源开发与排放污染控制。1992年为陕西省石化厅研究了两种配方的车用M5甲醇汽油:1998年研究二甲醚燃料并获得第一个“醚基复合汽油”国家发明专利;2006年获得“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国家专利:2007年鉴定了新一代低比例、高比例甲醇汽油添加剂。目前进行的汽车甲醛、PM2.5非常规排放检测技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主持编制完成国家、地方性标准7项,其中GB/T23510-2009《车用燃料甲醇》国家标准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获得专利技术16项,发表研究论文70多篇。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三秦人才”。
李复活,1959年6月出生于陕西渭南。日本近畿大学工学博士,现任速达交通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担任河南省电动汽车产业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省汽车产业专家、省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省投资融资协会副会长、市创业投资与股权投资协会会长,市第五届工商联副主席、市国际商会副主席、市政协常委、省人大代表等职务。发明的发动机增氧调压节能装置被国家八部委评为“节能中国十大应用新技术”。完成国家省部级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新能源燃料科研项目30多项。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筹建的年产50万套纯电动汽车配套驱动再生制动控制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电池能源管理系统三大核心零部件及20万辆速达牌纯电动汽车项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石油资源概论1
第一节石油资源现状与分布2
第二节石油运输8
第三节我国石油安全分析12
第四节交通能源多元化定位19
第五节能源的定义与分类23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政策研究27
第一节概述27
第二节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政策29
第三节天然气汽车的产业化政策32
第四节乙醇燃料产业化政策38
第五节甲醇燃料产业化政策现状41
第六节甲醇燃料产业化政策发展45
第三章甲醇燃料产业标准体制54
第一节国家标准的分类54
第二节标准中的名词与术语55
第三节车用燃料标准的发展57
第四节甲醇燃料产业标准体系60
第四章车用燃料64
第一节石油产品64
第二节车用汽油66
第三节汽油性能指标的检测72
第四节车用柴油82
第五节车用气体燃料91
第六节生物柴油96
第五章甲醇燃料与组分油100
第一节甲醇100
第二节燃料热值的测试方法105
第三节车用燃料甲醇指标110
第四节车用燃料甲醇中甲醇含量的测定
方法111
第五节甲醇汽油组分油指标114
第六章车用甲醇汽油122
第一节车用甲醇汽油基础122
第二节车用甲醇汽油技术性能124
第三节车用甲醇汽油性能指标134
第四节低比例甲醇汽油地方标准142
第五节甲醇燃料调配144
第七章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测试149
第一节气相色谱法149
第二节质谱法153
第三节中红外光谱吸收法157
第四节甲醇含量的快速检测法162
第五节甲醇含量的检测法(国标法)165
第六节甲醇含量的检测法(M85)169
第七节甲醇含量的检测法(SH/T 0663)175
第八章甲醇汽油的燃烧185
第一节燃烧基础185
第二节燃烧过程189
第三节甲醇燃料发动机的压缩比193
第九章甲醇汽油添加剂198
第一节甲醇汽油助溶剂198
第二节清净剂204
第三节抗氧化剂206
第四节金属钝化剂208
第五节抗静电剂209
第六节冷起动改进添加剂211
第七节低比例甲醇汽油气阻抑制剂213
第八节甲醇汽油添加剂指标215
第十章甲醇燃料汽车219
第一节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219
第二节发动机性能指标227
第三节汽车性能指标230
第四节甲醇燃料喷射系统233
第五节甲醇燃料识别技术236
第六节甲醇燃料汽车冷起动技术238
第七节甲醇汽油发动机的负荷调节247
第十一章甲醇燃油泵的防护251
第一节电动燃油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51
第二节电动燃油泵腐蚀的防护255
第三节电动燃油泵的耐醇化设计259
第四节燃料润滑性测试方法262
第五节燃油泵的润滑保护269
第十二章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276
第一节灵活燃料控制器的基础研究276
第二节灵活燃料控制器开发的技术
路线279
第三节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设计280
第四节喷油脉宽放大系数选取288
第五节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的试验292
第十三章甲醇柴油技术297
第一节燃料性能的差异297
第二节甲醇柴油的着火方式299
第三节甲醇与柴油的互溶301
第四节甲醇柴油的试验分析307
第十四章甲醇燃料供给系统的
防护315
第一节腐蚀基础315
第二节金属电化学腐蚀机理316
第三节腐蚀防护原理及防护技术323
第四节缓蚀剂与应用技术327
第十五章甲醇燃料的常规排放335
第一节常规排放污染物的危害335
第二节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336
第三节排放污染物的测试原理344
第四节排放污染物的限值指标349
第十六章甲醇燃料汽车的非常规
排放352
第一节概述352
第二节甲醛的性能及生成机理354
第三节甲醛的测试方法356
第四节甲醛排放测试系统360
第五节甲醛排放试验检测367
第六节甲醛排放影响因素370
第七节甲醇燃料汽车的甲醇排放374
第十七章甲醇汽车细颗粒物排放380
第一节细颗粒物研究概况380
第二节大气环境质量指标383
第三节细颗粒物的特征385
第四节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测量392
第五节汽车细颗粒物排放测试系统395
第六节甲醇和汽油车辆的细颗粒物
排放403
第七节柴油车辆细颗粒物排放406
第十八章发电用甲醇燃料技术411
第一节甲醇燃料的适应性412
第二节甲醇对燃气轮机运行性能的
影响415
第三节甲醇间接燃烧应用419
第四节甲醇发电联产423
第十九章二甲醚燃料425
第一节二甲醚的物理化学特性425
第二节二甲醚的生产工艺及发展现状426
第三节二甲醚燃料的主要用途429
第四节二甲醚产品指标评述432
第二十章二甲醚燃料的车用技术436
第一节二甲醚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436
第二节二甲醚汽车特点439
第三节二甲醚汽车排放污染442
第四节影响二甲醚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
因素446
第二十一章甲醇燃料的储存455
第一节储存库概述455
第二节库址选择457
第三节库区布置459
第四节储运设施461
第五节消防及其他安全措施469
第二十二章甲醇燃料发动机台架性能
检测476
第一节甲醇燃料发动机的台架试验476
第二节甲醇燃料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
方法477
第三节甲醇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装置483
第二十三章甲醇燃料汽车的道路性能
检测491
第一节甲醇燃料汽车道路性能试验
概述491
第二节甲醇燃料汽车道路性能试验
方法492
第三节甲醇燃料汽车道路性能试验
装置504
第二十四章醇燃料的生命周期评价513
第一节生命周期评价与进展513
第二节评价模型与机理分析515
第三节车用燃料甲醇评价520
第四节车用燃料乙醇评价524
第五节M15与E10对比评价529
参考文献533
书摘
《醇醚燃料与汽车应用技术》:
3.弹性补贴阶段(2008至今)
该阶段,生物燃料乙醇的补贴政策由过去的定额补贴调整为弹性补贴。由于粮价、油价波动的冲击,国家停止了在建的粮食乙醇燃料项目,明确在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坚持发展非粮燃料乙醇。主要的依据是《可再生能源“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暂停玉米加工项目的紧急通知》以及《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和《生物燃料乙醇弹性补贴财政财务管理办法》。
在该阶段的政策特征有4个方面:一是实施与油价挂钩的弹性补贴机制,《财务管理办法》规定:当油价上涨,燃料乙醇销售结算价高于企业实际生产成本,企业实现盈利时,国家不予亏损补贴。企业应当建立风险基金,风险基金要由企业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弥补今后可能出现的亏损。《财务管理办法》还规定了弹性补贴标准的核定方法。当燃料乙醇销售结算价低于标准生产成本,企业发生亏损时,先由企业用风险基金以盈补亏,风险基金不足以弥补亏损时,国家将启动弹性补贴。二是液态生物燃料的发展有了国家规划,2007年国家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液体生物燃料列为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三是明确发展非粮生物液态燃料,“主要鼓励以甜高粱茎秆、薯类作物等非粮生物质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到2010年,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t,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t,对于以消化陈化粮为主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未经国家核准不得增加产能,要进一步改进现有工艺,实现原料多元化的柔性生产。四是弹性补贴的额度呈现波动性,如2009年安徽丰原生化乙醇弹性补贴标准一季度为2246元/t,而第四季度又下降为2055.57元/t。
该阶段政策最大的优点就是实施与国际油价、粮价以及标准生产成本相挂钩的弹性补贴机制,在液态生物燃料市场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