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美)安德莉亚.雷蒙德 帕特丽夏.克里萨富利
- 译者: 闾佳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93594
- 上架时间:2015-2-11
- 出版日期:2015 年3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16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励志/成功 > 成功学 > 成功守则

内容简介
目录
第1章
大卫·尼尔曼:到了该前进的时候
第2章
大卫·波塔克:坦率的模范
第3章
帕特丽夏·邓恩:“火刑”证清白
第4章
克里斯托弗·高尔文:坚韧的力量
第5章
赫伯特·温诺库尔:风暴之后
第6章
哈里·克雷默: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领导
第7章
雅克·纳赛尔:漫长职业生涯后的新生
第8章
杜克·贾格尔:心灵获得宁静就悄悄走开
第9章
杰米·戴蒙:终极版东山再起
第10章
前言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你会碰到仿若釜底抽薪的事:被炒了鱿鱼,期待已久的晋升始终没实现,企业破产了,我们的身体出了毛病,公务或者私人的关系走到了尽头。没有人免得了这些烦心事。不管职位或成就高低,你总会碰上这样那样的不顺心。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事业上的挫败,比如遭到解雇,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事后的应对,不管是受拒带来的情绪波动,还是对事业的不确定感,都是躲在自家门背后进行的。可对那些高调的领导者,情况就很不一样了。除了要应对伴随事业挫败而来的繁多私人事务,围绕这些挫败所发生的种种活动,往往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之间,每一个细节都成了媒体评论和分析的养料。新闻报道详详细细(但大多并不准确)地列出了从前的成功和失败,不雅的照片传遍天下。私人的不快变成了公开的尴尬。
7年前,为了经手的一个图书项目,安德莉亚跟长年担任麦当劳公司高管,当时任CEO的吉姆·坎塔卢波(Jim Cantalupo)一起讨论领导特质的时候,清晰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吉姆和安德莉亚交谈了两个小时,建立起了即时的默契,讨论逐渐深入。吉姆回忆自己的生活和事业,说起此前的几年,他竞争麦当劳CEO一职未果,离开公司时倍感失落、黯然神伤。他离CEO职位无非咫尺之遥,结果却没能称心如意,他的家人和朋友是在电视上看到相关新闻、从报纸上读到消息的。后来,公司把吉姆请了回来,让他担任CEO。
这次谈话后没多久,吉姆·坎塔卢波突然去世。可他讲述的故事,安德莉亚多年来一直铭刻在心。她开始接触遭到解雇的CEO,给予鼓励,或者耐心倾听对方的经历。安德莉亚遇到特里西娅的时候,后者正在撰写《戴蒙屋》(The House of Dimon),介绍摩根大通首席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东山再起的过程。两人意识到,领导者经历挫折、在任期内反败为胜的前前后后,可以讲出一个深刻的故事。
我们在本书里介绍了许多高级领导者经历一连串这样那样的重大挫折,比如因为一些不受他们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而遭到解雇,或被勒令辞职。通常,解聘来得又快又突然,出人意料。许多人都说,自己丝毫没察觉厄运将至,形容自己被解聘时“目瞪口呆”、“仿佛被人落井下石”。
出任大公司领导时遭解雇,往往会触发一场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遇上的媒体闪电战。当然,有一点应当指出:跟大多数人没了工作时不同,遭到解雇的CEO没有太多的财务忧患。可我们所有人都知道,感觉尴尬、脆弱,陷入自我怀疑和猜忌是怎么一回事。基于这些共同点,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CEO和其他领导者身上学到不少东西,他们在巨大的动荡中保持了自我意识:他们怎样让自己的精神强大,重新定义事情的轻重缓急,在恰当的时候承担责任,创造、探索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一如我们所见,有时,这些教训时隔20年以后才显现出来,人们看出并承认自己当时能够或者应该采取不同的做法。其他时候,诸如灵活性、自我认识、依靠朋友家人和其他亲密支持者,也属于教训的一部分。经历过挫折,高管们才了解到自己的身份认同跟自己的工作职衔不一样,平衡的生活不仅仅由一份工作构成。不同的人汲取的教训也不同。
同样有趣的是领导者们的第二次行动。每个人的选择都独一无二,与当事人所处的环境、个性、偏好和人生阶段相契合。不管怎样卷土重来,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按他自己的认识定义的。不管人是打算追求另一个领导职位,或是前往完全不同的方向,迈出下一步的关键是评估他自己的目标和当务之急,认识到什么对自己最为重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清晰地权衡眼前的机会。整体而言,本书收录的所有故事表明,承受挫折不只有一条路,也不仅仅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往前怎么走,要看人怎样为自己绘测路线。
帕特丽夏·邓恩(Patricia Dunn)在与癌症抗争时,正逢惠普企业间谍案丑闻曝光,她自己也面临重罪指控,她的应对策略是“对我所知道和不知道的事情之间……划出宇宙那么大的界限”。为了挨过被媒体污蔑的日子,她靠着家人、朋友、曾经的同事,以及其他友好人士的支持坚持下来。“如果世界安静下来,”她说,“我就毁了。”
克里斯托弗·高尔文(Christopher Galvin),摩托罗拉公司就是他的祖父创办的,他任摩托罗拉CEO时,为公司制订了一套重整计划,就在该计划很快能收获果实之际,公司却要他辞去CEO之职。他深感痛苦。为承受挫折,他借助自己的内在韧劲,最终“坚强起来”。他说:“没人能说出你感受到的一切。人们会讲各种好事情,但那不会让你的痛苦消失。”
遭受挫折之后,我们采访的大多数领导者都建议身体和精神要休息一阵,不要做出草率的事业决定。现任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解释说,1998年11月,他在花旗集团任总裁时遭到解聘,他展开了“思考过程”,理清下一步行动。“我想做什么?在还没决定好之前,我不想随便拿别的事情填满日历。我希望自己决定。”他说。
另外一些人采用其他方式渡过转折期。大卫·尼尔曼(David Neelema)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捷蓝航空公司(JetBlue Airways),他的应对方式是专心思考自己接下来能做什么。虽说离开视若己出的企业仍然带给他不少情绪波动,尼尔曼又投入了下一轮的创业冒险。他是个致力于帮助他人的公仆型领导者,他认为,最好是“把重心放在其他事情上……多想想别人,别老想着自己”。
戴尔·道森(Dale Dawson)卖掉自己的企业之后,突然失去了一直激励自己前进的热情,同样是因为关注他人,他发现了自己后半生想要做什么。他要把自己身为CEO和投资银行家所掌握的企业技能应用到全新的舞台上:一个存在巨大需求和巨大潜力的地方。他的故事生动地示范了一种意愿: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事业、重新定义成功。“你要被人领着才能去你该去的地方吗?”道森问,“如果不是,那就别害怕离开。”
置身事业低潮期,人们的一条共同经验是寻根。辞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职位后,雅克·纳赛尔(Jac Nasser)回澳大利亚待了好几个月,他是在那里长大的,98岁的老父亲也还住在当地。纳赛尔终于把父亲多年来言传身教给他的许多经验落到了实处。他赞美父亲说:“他有着毫不动摇的信心和信念,认为只要你动手干,总有一天事情会解决的。”
哈里·克雷默(Harry Kraemer)从百特国际(Baxter International)辞职后,靠的是自己多年来实践的自我反省。他从高中就开始这样做,并将之视为自己今天领导力的基石。通过自我反省,克雷默得以诚实地看待生活,在权衡下一步的抉择时采用新的视角。“你必须花些时间,真正地停下来思考自己是怎么一回事。”克雷默解释说。
大卫·波塔克(David Pottruck)为嘉信理财公司(Charles Schwab & Company)效力了20多年,从CEO任上退下以后,对自己的长处和成就,以及缺点和失败做了一番诚实而坦率的自我评估。他从前是大学里的运动员,在橄榄球和摔跤上都胜人一筹,那时他就承受过失败,但他总能设法迈步前行,实现新的成功。正如他所说:“挫折总会有的,人生成功需要具备反弹的能力。”
每一个在事业风暴中航行的高管,都面临着重新评估个人目标、信念、性格和自我认知的挑战。赫伯特·温诺库尔(Herbert Winokur)多年来为安然公司担任外部董事,公司欺诈丑闻曝光后,他陷入了密集的审查。数年来,他在国会和债权人审查组上提供了多轮证词,人们终于承认:他和其他外部董事确实是根据公司管理层提交给他们的信息,本着善意行事的。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得以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跟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分离开来。“你必须接受,这完全跟你无关。”温诺库尔总结道。
在挫折之中,人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失败感,认为自己从前取得的所有成绩都遭到了否定。不是这样的。事业不是单纯的一件事。它是一连串正面、负面的经验,包含了人的一切成就。宝洁公司前CEO杜克·贾格尔(Durk Jager)曾为公司效力30年,好几年都在最高领导职位上。虽然他被迫从CEO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他对自己事业生涯总结得十分到位:“我已经尽力做到了最好。”
本书中出现的各位企业领导都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描述了自己人生和事业上的种种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最终让他们登上了成就的巅峰。他们也回顾了自己遭遇釜底抽薪时的情形,他们当时的感受,为了前进他们需要做些什么。他们的故事互有关联,而且主要是从企业领导者的角度讲述的。我们的目的是让你透过领导者的视角,理解短暂置身琼楼最高层又转眼被弃之如蔽履是什么感觉。一部分受访者是首次敞开心扉,详尽深刻地回顾自己经历挫折又绝处逢生的经历。没有他们的坦率剖白,这本书永远不可能面世。谢谢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智慧;他们愿意剖析自己的勇气与脆弱,以便我们能汲取他们的教训,让我们为他们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