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看这部影评集子的整个过程,对我这个偏爱光影的人来说,就是“美好”二字。路鹃极擅咂摸人情——咂摸导演用心,咂摸剧本奥义,咂摸观影心理,无不贴切令人心动。收录在这本集子里的影片也多种多样,有经典艺术电影,也有冷门小众影片,更多的是广受关注、紧跟时代的近年热门。不论是通晓高深理论的迷影人士,还是和作序的黄章晋一样自认“不懂电影”,至少都会看得舒坦,咂摸出光经银幕反射到脸上时那份期待、荣耀和美好。
内容简介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发表在多家杂志上的电影评论文章以及若干新篇组成。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普及形式,有着多种解读路径,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管窥大众传播机理的一种角度。本书不是经院指定观影目录的摹写板,也不是非主流碟影的风向标。书中电影既有目前处在文化批评焦点的大片,亦有影史上已经盖棺定论的经典。
作译者
路鹃:大学就读法学专业,硕士转攻新闻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传媒政策与法规,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另有著述若干。
大学从教十余载,目前任教于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因为经历单一,所以执迷于在电影中丰满人生。本业之外,嗜读无用之书,以遣有涯之生,乃一书蠹加极品影虫,先后于数家报刊开设影评专栏,发表影评随笔逾百篇,权充放虎归山。
目录
007自序: 在电影中恋爱
第一辑情色两生花
003艾曼纽的主张
010上海刹那芳华
016浮世绘影
024暗香
029爱情与技巧,推手之间无输赢
036清纯的成本溢价
044非典型性恋爱事件
052与达西先生喝下午茶
060唯爱与好姑娘不可辜负
第二辑美比死更冷酷
069那些男孩告诉我的事
077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梦露
081外省人的无望乡愁
087一个挪威,两座森林
094美比死更冷酷
103爱是最后一件行李
112最好的时光
前言
我被朋友圈中的一些人定性为“没文化”,这显然是件非常让人恼火的事。这多半是电影的缘故——今天,有无文化的门槛似乎已经很低了:诗歌、文学早已彻底成为小众爱好,音乐、绘画又需要专业知识,最后,可以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品位、有文化的鉴别利器,似乎只剩下电影。
朋友圈聚会,很难不谈到电影,对我来说,一旦话题转向电影,时间就变得特别漫长无趣。因为职业缘故,我的朋友中不少是文化人或有文化的人,那些我根本没听说过的导演,在有些人嘴里简直如一起长大的邻居般亲切。而我有段时间几乎是不看电影的,曾有六年时间都没去过一次电影院,那段时间连DVD都看得非常少。因为这个缘故,即使是那些在我看来与文化二字不可能沾边的朋友,每次谈到电影,都会突然微笑着别过头,用白人探险家看毛利人的同情眼神看我一眼。哪怕只能说出一个伊朗或意大利导演的名字,在我面前,都可以脖子上无故多出一条许文强式的白围巾,鼻子上多了一副梁文道式的黑框眼镜。
当我突然发现电影成为文化和品位的试金石时,我真的还是颇下过一番苦工,至少是下了很大决心——我曾在网上豆瓣之类的地方按照“人生必看的一百部电影”之类名单,下载了大量电影,虽然大部分都没打开看。那些刺激我的朋友谈到精彩时,我也会默记他们谈到的电影,回去赶紧下载。
然而,光看片似乎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尽管我有不错的眼、耳记忆力,比如我能瞬间认出一些非常不起眼的配角,能听出一些大牌演员的配音,但我完全不掌握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常用语言和工具。比如,有朋友说某某导演不会讲故事,我不知道是否有他自己举例不妥的原因,总之我不太明白“不会讲故事”是什么意思,以及什么才是会讲故事。
——我好歹也是写文章写了十多年的人,电影与文章一样,在悬念设置、线索展开上的技巧和道理在我看来是一致的。由于缺少评价工具,我会本能倾向于自己更擅长的评价方法: 线索是否符合常理,是否有明显的硬伤,却被人讥讽为too simple。
两年前,在评价两部国产片的高下时,我除了这几条理由外,再说不出任何所以然来,因此被当场剥夺了谈电影的话份,而且直接被鉴定为“没文化”。鉴定我的这两个家伙在朋友圈中被认为是身上最没有文艺气质的,他们对我的宣判,相当于死刑的终审判决。
我当然不甘心。这些人没有一个像我一样,曾认真在家里一帧帧数过镜头数掐表统计过镜头时长,以此来分析总结某些电影的叙事节奏技巧。
我愿意承认自己对电影的态度,多少就像许多伪球迷一样,只在世界杯期间才凑个热闹看足球。但是,我多少是愿意“懂”电影的,只是不得其门。
没错,每当世界杯大赛期间,我都会想,为什么懂足球的人,在写球评时,都喜欢神叨叨地用伪球迷听不懂的昵称、外号来介绍球员,并且喜欢把精力和功夫花在卖弄特别枝节的奇闻异事上,却没有人认真用外行看得懂的语言,详尽介绍每一场比赛,顺带让外行看完后彻底扫盲脱贫呢?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其实有无数的伪球迷一直希望有本厚厚的足球扫盲宝典,看完后,他们对足球的喜爱,不再是围绕着球星的身材和脸庞打转,抑或是老掉牙的德意志战车、潘帕斯雄鹰、地中海蓝之类陈词滥调的抒情。
电影评论也是这样,懂电影的内行们,在评价一部电影时,不但多喜欢用小圈子才知道的暗语和桥段,而且多喜欢急匆匆跳过对电影本身好坏的详尽分析,很快转入个人机锋和聪明的展 示——其实看影评的读者是不在乎是否有剧透的。至少在我看来,读者不会因为这样的影评而变得开始懂电影。
以我的职业经验看,这种写作其实来得非常轻松,它甚至在看电影时不断走神的情况下也能写得出来,这多少是一种偷懒行为。对我这样一个勤奋的、希望通过影评能变得懂电影的笨人来说,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现在,该谈到你将要翻开的这本书了。我这样一个因为不懂电影而被宣判为没文化的家伙,居然敢于且愿意写这样的文章,最直接的原因是被打动——被它的非功利性,我断续见证过其中一些文字的诞生——出自兴趣和热爱,不是应付差事,不是缰名索利,完全是为了在艺术作品中丰富自己的人生情感体验而为之,这也是我最为认同的价值观。我记得曾特意问过路鹃老师,你是否为了写影评,每次都要把一部电影看好几遍?因为我不记得在别的地方看过态度如此认真诚恳负责的观影笔记。
这样的文字,当然可以轻易说服我,哪怕其判断与我的感受有很大不同,也很容易停下来想一想道理在哪边,因为它使用的工具清晰明确,且对每一个评论对象都极为认真用心,正是因此我才会觉得她每部电影都认真看了几遍,虽然事实并非如此,只不过是她记忆和注意力的天赋使然。持久的热忱和兴趣其实是一种天赋才能而不是品性。对于一个艺术作品或事件,任何人都有感想,但是将那些直觉的、表面化的感想用一个恰当的主题和线索进行梳理,需要一种持久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以及比较专业的学术训练和大量的知识积累,并将它有效转化成一种看似轻而易举的“深入进去”的能力。
但愿我一再强调的认真诚恳,不会让人对这本观影笔记产生笨重而工整的错觉,其实,这是一部充满世事洞明的智慧和老辣机锋的文字,以至于有些时候它近乎刻薄——这是聪明人难免的坏毛病。如果要提一些意见,其文肯定不是疏朗有致的风景画,也不是灵动而悠长的小诗,而是精美繁密的波斯地毯,信息量极大,用典极多,处处生花,遣词造句华美考究,流连其间,时有诗意和情怀的暗流涌动,因而设置了一道道理解和阅读上的障碍。
作为一个将直接和清晰作为审美标准的人,即便这本书的意趣与我如此不同,也丝毫不妨碍我对它的欣赏,以及其后透射出来的价值观。如今出版变得如此容易,有的人写书仅仅写出一本书,而有的人写书却可以构建一个个人化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在其中恰恰是逃离了我们的现实世界而进入一个自己创造的桃花源,没有梦的人只是行尸走肉,有梦而不曾构筑出一个乌托邦的人只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梦游者,把梦变成一个小小的现实才是一次有效而实在的抒情。在这个浮躁的世风里,只要你愿意,它仍是一个抒情的时代。在现实和个人乌托邦之间,有一个恰当的结合点,高挂风筝不断线,我认同她的表达方式,认同这是一条正确的活出自我的生活之路。
黄章晋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