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英]威廉·林赛(William Lindesay)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82317
- 上架时间:2014-12-5
- 出版日期:2014 年12月
- 开本:16开
- 页码:315
- 版次:1-1
- 所属分类:旅游 > 旅游文选/随笔
内容简介
一个西方人如何在中国研究长城和倡导保护长城方面取得了诸多的成就?在这本书里,威廉?林赛第一次揭晓,在这27年中,他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
1987年在中国绝大部分国土“不对外开放”的时候,他如何独步长城2470千米;
他如何在9次被抓、1次被驱逐出境,换得新护照之后,又重新开始探险长城;
他被驱逐出境的遭遇又怎样戏剧性地演变成了一段“浪漫史”;
他如何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长城清道夫”;
他怎样与百年前的老威廉相遇,并且同心协力去影响长城的未来;
他如何为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跟着威廉走长城》;
他如何探索中国境外的“成吉思汗边墙”;
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目录
2. 奇遇吴琪
3. 在西安当英语老师
4. 野长城
5.“骑兵”
6. 重返长安之旅
7. 金秋时节
8. 深藏不露的九眼楼
9.“ 装备佬”
10. 再见,新华社
11. 我是国际长城之友
12.“ 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13. 二十年后老朋友重逢
14. 做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纪录片《跟着威廉走长城》的主持人
15. 用“大历史观”来研究长城
16. 深入“毫无怜悯心”的南戈壁
17. 行驶在“成吉思汗路”上
18. 成功的秘诀
后记 通往长城之路
致谢
前言
缘系长城(吴琪)
27年前(1987年)的5月30日是个星期六。下午4点半左右,我正在北京龙潭湖附近的龙潭宾馆大厅门口等候朋友一起出去吃饭。那年,我在北京一家日本证券公司打工,临时住在每天每床10元的龙潭宾馆里。这时,我看见迎面走来一位年轻的“老外”,他身材高大、脸面黝黑,一双圆圆的眼睛带着孩童般的稚气。再看他那身打扮:橘红色的背心、灰色的短裤、雪白的袜子,露在他那双大船似的运动鞋上面格外显眼。看样子他是要出去跑步。为了练习我那半生不熟的英语,我主动和他打招呼:“你好!你……做什么在中国?”“我在跑长城。”他用只有在BBC英语广播电台里才听得到的标准女皇英语回答我。“跑长城?”我不理解地问。“我正在写一本关于中国长城的书。”“书名是什么?”我紧追不舍。他想了想说:“从沙漠到海洋。”这时,我的朋友到了,我给他留下了姓名。他也告诉我,他叫威廉。
我和威廉在龙潭饭店的这次见面,开始了我们的“合作”的旅程。第319天之后的1988年4月14日,我们在西安——我的户口所在地登记结了婚。因为威廉不喜欢数字13,我们不得不把领证时间由13号向后推迟了一天。
婚姻对我们现代女性来说,也不能不算一件大事。与我在西北大学历史系的同窗好友们的经历不同,我婚后没有和她们一样照常工作,更没有像她们那样,从机关或者大学的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地从一般职员、助教,爬到厅局级干部或教授的位置。应当说我压根儿就没有再工作。我是一个家庭妇女,用现在话来说叫全职太太。这25年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相夫教子。
1988年7月,“蜜月”旅行之后,我们回到威廉的家乡——英国利物浦附近的一个叫瓦勒塞(Wallasey)的小镇,他家乡的地名也带有一个墙字(wall),看来我们和长城的缘分就是天注定的。在那里的两年半时间,除了陪伴和帮助威廉撰写《独步长城》之外,我还得上学,提高我的英文水平,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当威廉到处为出版图书做演讲时,我就劝说听演讲的人购买他的书。
1990—1991年威廉为了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与毛泽东一起长征》的书,重走了红军长征路的经典地段。我就为这个“洋红军”当翻译,寻找老红军和老革命做访谈。在他撰写该书时,我还学会了用电脑打字(那时个人电脑还没有普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威廉骑单车考察长城、拍摄长城、和其他山友探险长城的时候,我在家带孩子做饭,为他解决后顾之忧。同时我也学会了电脑的更多的操作功能,还有扫描和处理图片等技能,为日后图书和展览的策划做好了准备。
后来,他每次从长城考察回来都抱怨长城上垃圾越来越多时,我提醒他,要不然就闭嘴,要不然就行动。威廉不是嘴上抱怨说说就完了的人,他说干就干。1998年4月威廉就组织了100多个中外志愿者上金山岭长城捡拾垃圾,我则邀请各大报刊的记者在头版头条做报道。
千禧年国际长城之友协会成立伊始,威廉和我都是创始人(一共三个创始人)。威廉是会长,我则是会长助理。十年来,协会的每个项目和每次组织的活动都是我和威廉共同商量和一起做的,我们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Team(组合)。当2006年7月12日威廉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里接过“帝国勋章”的时候,他说这里也有你的一半。当时我就毫不谦虚地说:“那是自然!”
威廉众多的朋友之一张丹是他在新华社工作时结识的同事。他在一篇博客文章里这样描述了我和威廉的组合:“威廉擅于寻找理想和方向,吴琪擅于管理将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威廉的亲和力聚拢了许多朋友和社会人脉,吴琪则负责将这些人脉转化成生产力;威廉的朋友们跃跃欲试地想参加他的事业,吴琪就给他们分配具体的工作并且坚定而且礼貌地督促大家按时间表完成任务;威廉出门去野外远足探险,吴琪在家负责管两个孩子和做饭……”
27年间,我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一对。我们得到了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人士以及政府机构和中外企业的关注和帮助。 尽管,直到写这个序的时候,我还没见过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徐颖经理本人,但是她对威廉和国际长城之友已经关注很久了。一年前我和她开始用邮件沟通。她说她很想做一本有关威廉的书。特别是最近诸多破坏长城环境的事情发生,以及近期协会遇到资金瓶颈问题的时候,我把自己在我爱山野网站(www.5ishanye.com)上的一篇相关文章发给她看。她的回复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并伸出了援助之手:“谢谢你让我分享你们的现况。看过之后,心情很复杂,个中滋味,你比我更有体会,做这样公益性的民间保护活动,多么不易。更多的人是围观。我想,还是多做宣传,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愿意,我们做这样一本书……”
这时候让我马上想到的是,2012年是威廉探险长城25周年,2013年是我和威廉的银婚纪念。威廉在这些年里,除了出版了6本关于长城的著作之外,还有不少散见于各个报纸和杂志的文章和未发表的文字。有的是关于早期长城探险的,有的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长城考察的,还有的是有关2001年国际长城之友协会成立之后所做的项目和活动的。我想,为何不把这些文字汇集成册呢?况且威廉的故事写得生动有趣,也基本概括了他27年的“长城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8月于北京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