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第1版问世时,射频识别(RFID)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兴起和普及应用,人们对RFID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RFID技术也更加成熟。目前,很多高等学校设置了物联网专业,开设RFID课程的专业也日渐增多,为适应技术发展、项目开发和教学科研的需求,我们组织出版了第2版。 第2版在保持第1版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重点对RFID标准、防碰撞算法、EPC和物联网章节的内容做了修改和补充,引入了近年来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此外,在125kHz、13.56MHz和微波RFID技术的具体实现中,引入了较新且应用广泛的典型芯片的应用设计。这些内容使本教材更贴近RFID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第2版增补的部分由张波(合肥工业大学)、牛朝(合肥工业大学)完成,全书最后由单承赣审阅并统稿。 本书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读者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注册后免费下载。 在第2版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工业大学、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此外,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书籍和资料,在此对书籍和资料的作者、提供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4年10月 第1版前言 “有了无线识别(RFID)技术,还需要管家吗?”这是胡锦涛主席在参观美国西雅图微软公司“未来之家”时发出的感慨。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当前最受人们关注的热点技术之一,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这项技术既和传统应用紧密相关,又充满着新意与活力。RFID的应用领域众多,如票务、身份证、门禁、电子钱包、物流、动物识别等,它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给我们的社会活动、生产活动、行为方法和思维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书正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关注RFID技术发展的人们而写,希望对RFID技术的特点、内涵和应用作一个详尽而全面的介绍。 本书分为10章。第1章是入门部分,帮助读者初步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6章是基础部分,具体介绍RFID的基础理论和标准;第7~9章是设计应用部分,通过对典型芯片的介绍,分析讨论了在125 kHz、13.56 MHz与微波应用下阅读器、应答器和天线的设计,并提供了软、硬件的实现方法;第10章在EPC编码的基础上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内容新颖 介绍RFID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2) 逻辑清晰 采用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叙述方式,适合教学使用和工程人员参考。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叙述准确,各章既自成体系,前后又有所兼顾,避免重复, (3) 知识全面 涉及电路、数字通信原理、微波技术、密码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介绍详略得当。在第2~6章中,以RFID技术为主线,论述相关的基础知识,在第7~10章中,结合具体实践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如果没有更高的需求,可以不用查阅其他相关资料。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读者可以在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uaxin.edu.cn)上免费注册下载。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工业设计案例和应用,所以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RFID技术研修班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工业、物流领域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第1章由单承赣(合肥工业大学、安徽涉外经济学院)撰写,第4、5章由姚磊(中兴通讯上海研究所)撰写,第6~9章由单玉峰撰写(中兴通讯上海研究所),第2,3章由徐海卫(合肥工业大学)撰写,第10章由焦宗东(合肥工业大学)和单承赣撰写。全书由单承赣统稿,文字打印和绘图由焦宗东、彭克锦完成。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合肥工业大学、安徽涉外经济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此外,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书籍和资料,在此对书籍和资料的作者、提供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