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上篇 活在东莞 001
第一章 走,到广东打工去 002
第二章 从保安员升到总务 012
第三章 再从保安员做起 042
第四章 工友访谈实录 065
第五章 活在工业区 112
下篇 打工生活 133
第六章 我们——农民工 134
第七章 走近生产线 141
第八章 生产线外的生活 157
第九章 活出自己的那一点时间 182
第十章 打工,活着 206
第十一章 工业区纪实 223
附录 长安 233
后记 237
前言
我是占有兵,在广东打工17年,一个不会耕种的农民。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让我给厂报拍照,接触了相机,从此再也没有放下,与拍照较上劲了。刚开始,工厂举行各类比赛、演出,我奉命拍照;2006年起,关注打工生活,关注同事们的寻常日子,于是用相机进行记录。
我的打工经历从1995年12月开始,当时离开当兵三年的四川武警总队,和战友来到广东。深圳的莲雾大酒店,是我第一个东家。我一口气做了102个俯卧撑,从100多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看守停车场的保安员,每月450元工资,100多个人住在一个大房间,为老板打了两次群架,寄回老家1000元工钱。
通过表弟的介绍,又转到深圳机场大酒店做了一年保安员,在这里,交了两个永远的朋友,学会了乘电梯,破了很多个首次记录,如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洋酒、第一次住客房、第一次吃海鲜、第一次办边防证、第一次进深圳特区、第一次炒股等。
这时,开始反思,我真的适合在酒店行业做吗?问题还没想清楚,一次工作失误,把我又送入求职大军的行列。1997年,满大街都是找工作的人,我用脚步丈量了松岗、沙井、福永、西乡、宝安等地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区后,在西乡停了下来,进入一家玩具厂做保安员,三个月后,我成为这家近400人的台资厂的总务。
就在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我再次进入求职大军的行列。呼吸着工厂抽风机排出的臭气,走过一条又一条的污水沟,浏览了近几十家工厂的招聘广告,想改行做技术工人的愿望仍没有达成。生存,是当务之急,在沙井,我进了一家电镀设备厂。1998年,这家工厂开始从沙井向东莞搬迁,我成为第一批随迁人员,在东莞市道滘镇落下脚,一边做保安员,一边学习管理知识。青春期的我,每次回老家,亲友们不断地给我介绍女朋友,最终,选择了同学玲,1999年5月1日,我们结婚了。
玲在湖北老家粮管所上班,我在东莞打工,两人牛郎织女般地过了六年。这期间,每年最多三次,最少一次见面的机会,每次十天左右。儿子2000年出生后,玲带着。我和绝大多数的打工者一样,不称职,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1999年,不安于做保安员的我,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应聘到东莞市篁村的一家电子厂,做了四个月的保安队长。在这家外资企业,我见识了真正的企业管理制度,知道了人性的复杂,当然,也学会了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2000年,通过人才市场,我到了长安镇,一待就13年没挪窝。在这家电子厂,通过学习、实践,自己有了一点企业管理经验。同时,从仰望写作,到动手写作,把自己的管理经验结集在厂内推广使用。
睡过工地和草地、住过集体宿舍、自学过无线电维修、开过小商店、读过MBA,看到高楼从鱼塘中升起,荒草地变成了商住小区,河流由清变黑,空气总是灰蒙蒙的,曾经的小屋被推倒后建成了别墅。经历了建厂、扩产、并购、裁员、罢工,处理过跳楼身亡、宿舍产婴儿、“非典”、“甲流”、打架、偷窃等异常事件,在酒店、玩具厂、电镀厂、电子厂干过,既炒过老板鱿鱼,也被老板炒过。当年的毛头小伙,如今已进入不惑之年。
不变的,是农民不会种地,是工人不被认同,暂住证、居住证,都比身份证管用。留守的孩子和在家的妻子,也加入到打工大军行列,一起漂在东莞。
幸运的是,我因偶然的机会,尝试拍照并真的爱上了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用相机关注自已,关注同事,关注打工生活,关注工业区的鸡零狗碎,并尝试用经济学和人类学的方法,以我打工所在的东莞市长安镇为观察对象,来记录我打工的这个时代。
同类热销商品
竞争战略
- ¥88.00
- ¥74.60
- 驳朱利安
-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
- 企鹅布纹经典:诺桑觉寺
- 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