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文科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及开展社会调查的实际工作者的工作指南。
内容简介
书,读者能够独立完成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利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作为教材,坚持"教"与"学"的结合,融思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配合课程的教学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写作上,坚持从读者的实际出发,避免抽象的理论阐述,丰富多彩的案例和插图、漫画的引入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电子课件可在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下载。
作译者
目录
第0章 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 意义及其学法
0.1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调查方法
0.1.1 方法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0.1.2 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0.2 怎样才能学好“社会调查方法”课程
0.2.1 明确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目标
0.2.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思考与实践
第1章 社会调查概论
1.1 社会调查的概念与解析
1.1.1 社会调查的概念
1.1.2 对社会调查的概念解析
1.2 社会调查的作用
1.2.1 社会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1.2.2 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2.3 开展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社会调查的基本类型
1.3.1 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前言
1. 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逐步形成教材特色
(1)采用“合—分—合”的逻辑架构, 以抽样调查为重点, 全面介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调查概念给出不同的界定,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没有对与错之分, 但怎样界定社会调查的概念决定了本书整个内容的选取。
我们的观点是, 社会调查是对社会进行调查, 因此只要适用于对社会进行调查的方法, 就应包括在社会调查方法之中, 如采用定量研究的统计调查、 采用定性研究的实地调查、 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调查。另外, 从社会调查研究的现状看, 抽样调查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各个社会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样, 实地调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运用, 它是优秀的访谈调查报告, 也是社会调查研究丰硕成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很多时候将抽样调查与访谈调查结合可以使调查更为深入, 混合调查也已经成为人们倡导并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事实上, 尽管由于调查者的经历不同、 知识结构不同, 从而造成对各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不同偏爱, 但方法本身没有应时与过时的区分, 关键是我们自己应当把每一种方法都用到该用的地方。最后, 本书作为教材, 应使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知识结构, 为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仅讲述某一种调查范式, 那么对于大多数的文科专业来说, 不可能再另外设置一门课程介绍其他社会调查方法, 这无疑会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缺损。
鉴于以上认识, 在内容的选取上, 我们以抽样调查作为教材的重点, 对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做出比较全面的介绍。由于实地调查、 混合调查并不仅是搜集资料的方法, 而是与抽样调查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 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具体框架上, 采用“合—分—合”的结构, 将三类研究范式中具有共性的理论与方法安排在一起, 不同的调查研究过程则分开处理, 如图1所示。
具体地, 第一篇为导论, 包括学习指导和社会调查概论; 第二篇为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 包括选题、 研究设计及文献法; 第三、 第四、 第五篇分别给出抽样调查、 实地调查和混合方法研究的适用范围、 研究特点、 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 第六篇为调查报告的撰写。
(2)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 兼顾理论与实际, 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 决定了本书的内容取舍和安排。在总体框架设计上, 我们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 从调查的准备阶段直至撰写调查报告阶段。例如, 由于文献的搜集与研读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都要做的工作, 特别是在选题与研究设计阶段, 因此, 为与实际的调查研究过程相一致, 没有像多数教材那样, 放在调查阶段, 而是将文献法提前到准备阶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本书的内容结构
强调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学科, 不等于说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不重要, 任何具体的方法和技术都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操作,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用而写”, 兼顾理论与实际, 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实现读者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去‘做’”。为“用”得正确, 必须讲清为什么这样用, 什么时候、 什么条件下才能用, 即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如, 在介绍抽样调查时, 要说明为什么样本可代表总体, 什么样的样本可以代表总体, 什么样的样本不可以代表总体; 在介绍问卷的编写时, 首先讲信度与效度问题; 在介绍抽样方案的设计时, 首先要明确抽样的质量标准; 在介绍如何撰写调查报告时, 首先明确调查报告的质量标准等。为能够“用”, 必须重视具体操作, 讲清“怎么做”。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 要有“度”, “足够”即可。所谓“足够”, 第一是“足”, 切实保证学生学习后能够正确操作, 能够顺利完成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二是“够”, 在宽度与深度上适可而止。以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为例, 我们不是单纯地将统计学的相关概念、 公式搬过来, 也不是只将SPSS相关模块的功能罗列出来, 而是将概念、 原理、 使用条件讲清楚, 再结合案例进行操作。因为在统计软件发达的今天, 对文科学生及实际工作者而言, 只要知道以下问题就可以了: 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 应该使用什么方法; 所搜集的数据能用什么方法, 不能用什么方法; 怎么对SPSS统计软件进行操作, 怎么读懂输出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 怎样结合实际进行解释。在“度”的把握上, 我们仅给出了最基本的方法, 学生做一般的课题够用即可, 既不按模块的顺序都讲, 也不是将模块中的所有功能都加以介绍。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一种统计思维过程和做事的行为准则: 使学生树立起做一切事情都要有依据、 有条件的观念, 做事之前要想一想“我能不能做?”“我该不该做?”, 这种观念的树立就不仅仅是调查研究工作的行为规范, 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 让学生掌握统计思维过程, 在了解、 熟悉统计思维的基础上, 逐步将统计思维作为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这种统计思维甚至比学会一种具体的统计方法更为重要。
脱离实际的理论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学时有限, 学生的精力有限, 如何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这是本书在处理理论与实际关系时涉及的又一个问题。我们处理的方法, 一是“见多识广”, 要向别人的实践学习。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 给出相关的案例, 而且并不全是范例, 让学生了解在实际调查中, 这些理论、 方法是如何运用的, 并逐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些调查报告; 本书还提供了近百篇论文与调查报告的出处, 以供学生查阅和教师备课参考(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pp://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下载)。二是“实践出真知”、 “做中学”, 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初, 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 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材的每一章最后都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课题研究的进度与要求, 随着教学的进程完成一个自选小课题, 体验如何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调查研究实践。这也正是我们将本书定名为《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的原因。
(3)明确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本, 使教材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 教材是根据学科任务、 教学目的和实际需要为教学应用而编写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 知识和技能的体系, 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 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考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以及如何展开“教”与“学”的活动, 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以配合教学的进程。
我们对教学目的的考虑是,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社会调查方法的知识和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还需要在教学目的中体现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 专业目标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的四种学习。因此, 结合“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特点, 除掌握知识、 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外, 还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与人合作的能力、 团队协作精神、 严谨求实的作风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材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因此, 在具体介绍社会调查方法之前, 首先在第一篇中结合实际讲述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提出明确的、 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的指导,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 促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并清楚该如何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 在每个阶段, 通过“学习导航”给出具体指导; 在每一章开始处给出一章的内容结构图, 在每章最后设置“思考与实践”栏目, 其中“复习思考题”针对课程内容提出, “实践与合作学习”则给出“做”的题目, 以及研究小组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应完成的任务, 以配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材是通过文字这种无声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的, 教材的编写必须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并具有可读性。为此,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坚守以下原则: 第一, 在论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 尽可能在不失严格性的前提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 尽可能现实鲜活的实例加以说明; 第二, 教材是供文科学生和实际工作者使用的, 在涉及数学知识时, 必须考虑他们所具有的基础和学习心理, 避免(也没必要)引入大量的计算公式; 第三, 在选材上尽可能实, 案例尽可能选择与学生关系密切或是比较关注的问题, 而不单纯追求“应用面”的广泛, 事实上, 不论哪个领域, 方法是相通的, 掌握了方法的精髓, 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第四, 在写法上尽可能细, 我们不吝啬自己的笔墨, 为的是适合读者自学相关的内容, 避免读者为一些小的问题而不得其解, 浪费宝贵的时间; 第五, 在教材的形式上, 除文字叙述外, 也适当插入了照片、 漫画等比较活泼的形式, 我们希望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书。
2. 对教学的建议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为了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 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供教师参考。
(1)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从大处着眼, 即将本课程的教学视为培养人才总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从总的培养目标反观本课程应有的教学目标, 这样做更能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从小处着手, 即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 把培养人的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
作者其它作品
抽样调查与SPSS统计应用
- ¥68.00
- ¥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