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文学书籍
《胡同·印象》内容为北京胡同,最初形成于元朝。“胡同”两字是蒙古语的译音,原意为“水井”。走进北京的胡同,犹如进入了博物馆,那丰厚的文化底蕴叫人叹为观止。胡同里形形色色的宅院大门,精雕细琢的砖雕,形态各异的门墩儿,参天的古木,还有影壁、石刻……无不诉说着胡同悠久的历史,展示着古都的独特风韵。胡同像一部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北京悠远的历史,又展开了解现代社会风情的画卷。北京四合院,历史悠久、特色浓重,作为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势,闻名于古今中外,是中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均按古代“前朝后寝”的礼制进行布局。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四合院还种有树木、花草,环境优雅宜人。
作译者
贾一凡自幼喜欢绘画,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1974年回京参加工作,业余从事绘画。
武金生在198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设计和美术编辑工作。
新浪博客:@豆豆的钢笔画
目录
胡同趣事/ 001
1.1 外婆家 / 002
1.2 过年 / 007
1.3 电影院和豆汁儿店 / 015
1.4 上学 / 019
1.5 煤球儿炉 / 027
1.6 打枣儿 / 030
1.7 逮鸟儿 / 040
1.8 指甲草 / 046
1.9 胡同里的小伙伴 / 050
1.10 小盆胡同13 号 / 054
1.11 大杂院 / 057
1.12 脱坯 / 064
1.13 院子里的那棵桑葚儿树 / 072
1.14 人力三轮车/ 081
胡同元素/ 087
2.1 修车摊儿 / 088
2.2 公用电话 / 092
2.3 小板凳 / 096
前言
序言
好静啊,当我打开贾一凡和夫人共同开启的博客“豆豆的钢笔画”时,仿佛
走进了万籁俱寂的仙境。也许回忆,无论是甜蜜的还是微微伤感的,只要是那种
能带来人生感悟的回忆,大多是在静寂中萌发,在寂静中给人安慰吧。
我和贾一凡的友谊也很静,在静寂之中一晃就是四十多年。静到很少见面,
很少聊天,时至今日网络通信已经如此便捷,依然很少互通微信。但他的心中有我我心中亦有他,我常常会在闲聊之中骄傲地向他人提起我认识的贾一凡,说他如何如何与众不同,如何如何会画画儿,如何如何个子高大,如何如何近视戴眼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有一段共同的历史,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属于他,也属于我,属于我们那一代人,属于我们共有的记忆。在这段共有的记忆之中,“贾一凡”这个名字始终出现。在我青春的记忆中,在那段青涩如同神话的岁月里,贾一凡像个稳重而又成熟的长者,静静地走过内蒙古草原,走过荒凉的盐碱滩,
走向返城后日复一日的生活,走向普通人生应该走向的一切。
贾一凡说话很静,这与我们成长的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怎么那么静呢,静得让人着急。可他依然是用手轻轻地往上推推眼镜,微微地一笑了事。事隔多年我才体会出,他不用大声吵闹,他的心里装满对周遭悉心的观察和与众不同的人生感受,这些足以让他静下来,而这些,正是那个时代的人所缺少的。
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太想大干一番了,太急于建功立业了。以至于到了今天,当全社会都渐渐浮躁起来时,贾一凡身上的静依然那么淡泊纯真,令人不由得为之动容。《胡同·印象》如同他静静的人生,静到令你神往,令你从钢笔画中听得见胡同里的种种动静,就像我拍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时天天在胡同里听到的一样。那动静充满生机,忽远忽近的鸽哨声、彼此寒暄时亲切的招呼声、扯着嗓子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喊声。没错,还有正在远去的人力车铃声,剃头匠手里的响器和手艺人的吆喝声……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画幅呀!睁眼一看,在贾一
凡和夫人的笔下,这一切都用钢笔纤细的笔触,一根根一条条勾勒出来,淋漓尽致。让人想到昨天,想到昨天的昨天;想到明天,想到明天的明天。此画此情此声此景是人文的,也是人情的;是亲切的,也是贴心的。
为了拍电视剧去胡同采景,我被胡同里处处塞满的私家车所震惊。“拍不了,根本拍不了,那个年代哪有这么多私家车呀,没法拍!除非你让胡同里的住家都把私家车停到别处去!这可能吗?”时代已经变了,很多让人怀念的景致只能留在记忆里了,这是时代的无奈,谁也不能抗拒。正因为如此,贾一凡和夫人的钢笔画才犹显珍贵。这一帧帧充满记忆的胡同小景将注定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永久的人文财富,永久的艺术财富,弥久常新,常驻心田。
贾一凡的夫人在她的文章中写到:“在我的印象里,冬天里经常会有大雪封门的景象,早上起来,拉开窗帘,窗户上挂满了冰花儿,我就会哈一口热气,用手指来回涂抹,让窗户上的冰花儿融化一小块儿,那样就可以看到外面了……”这是何等的意境呀,《胡同·印象》就像是挂满了冰花的那一扇窗,请你带着儿时的真诚,也轻轻地哈一口热气,用手指来回涂抹,让窗户上的冰花融化一小块……你会看到什么?外面多静呀,生活中永远不乏静得让人心动的美景,关键是看景的人内心有没有对生活的爱。
《胡同·印象》集合了贾一凡和他夫人多年以来的文章和钢笔画,它正是这样一部静得让人心动、可以捧读的书。
沈好放 2014 年6 月15 日(注:沈好放,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国家一级导演)
自序
那是2004 年秋天的一个中午,老朋友约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小聚之后,我独自一人背着相机,沿着西二环路,向我小时候曾经住过的地方走去……
穿过金融街,这里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可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顺城街、广宁伯街、西养马营、孟端胡同、大盆胡同、小盆胡同、玉带胡同,全部成了一片废墟,只有星星点点几个大门和院落还没有拆完,我立刻拿起相机对着那些还没有拆完的老房子拍了起来。
我边走边拍,在这片巨大的废墟上,寻找着自己曾经住过的家——小盆胡同3 号。然而小盆胡同已经没有了,留下的只有一片碎砖和瓦片。看到这些,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酸楚,我觉得自己的家被人给捣毁了,并且连声招呼都不打。想到这儿,不禁眼睛湿润了。我又拿起相机拍了起来。
一阵拍摄之后,我看到我的母校——武定小学还没有拆,但已是人去楼空,没有了往日那琅琅的读书声和清脆的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