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潘卫三
- 丛书名: 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系列教材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189261
- 上架时间:2008-7-16
- 出版日期:2008 年6月
- 开本:16
- 页码:363
- 版次:1-2
- 所属分类: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其他化学工业农药
医学 > 药学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医学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工学 > 化学与制药类
内容简介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本书将药剂学中偏重于工程的内容进行了归纳集中,首先介绍生物药剂学基础知识,然后以各种剂型为主线,按照片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微丸、滴丸、中药丸剂、栓剂、液体制剂、注射剂、眼用液体制剂、软膏剂、凝胶剂、气雾剂、膜剂、涂膜剂、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固体分散体、包合物、微型胶囊、缓(控)释制剂、经皮吸收制剂和靶向制剂的顺序,由浅入深地介绍各种制剂的处方、设计原理和实际制药工艺以及所涉及的常用的或最新的制剂技术和设备。
本书可作为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和药学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科研人员参考。
目录
1.1 基本概念
1.2 药剂学的任务与发展
1.3 药典与国家药品标准简介
1.4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 生物药剂学基础
2.1 概述
2.2 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2.3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第三章 片剂
3.1 概述
3.2 片剂的常用辅料
3.3 粉碎、过筛与混合
3.4 制粒、干燥与压片
3.5 包衣
3.6 片剂的质量检查、包装、处方设计及举例
第四章 散剂、颗粒剂与胶囊剂
4.1 粉体学简介
4.2 散剂
4.3 颗粒剂
书摘
2.1 概述
为了向I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制剂,所有药品在上市前都必须经过全面的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者应该了解这些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剂型形式和给药途径以及药品的体内特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学习一些生物药剂学的基础知识。
2.1.1 生物药剂学的概念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药剂学分支学科,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用药对象的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之间的关系,为评价药剂质量、剂型、处方设计和生产工艺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通过各种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药物并不是停留在机体的某个部位,而是通过生物膜吸收进入体循环(血液循环),分布到其他体液、组织和器官。药物可能从这些部位返回循环系统,经肾脏以原型药物排泄,也可能在肝脏或其他细胞部位被代谢后,以代谢物形式被排泄。药物与药物受体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后,引起细胞功能改变,发挥其药理活性。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系列从给药到消除的复杂过程被统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
具体地说,生物药剂学重点研究以下一些问题:当把具有明确药理活性的药物制成某种剂型、以某种方式或途径给药后,药物能否在体内很好地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能否及时地分布到与疾病相关的某些特定的组织和器官(即靶组织或靶器官),并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发挥预期的疗效;以及药物如何在体内进行代谢和排泄。这些过程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强度和在机体内持续作用的时间。换言之,生物药剂学研究的是给药后药物从吸收到消除的整个体内过程,以及各种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对这一过程和药效的影响。
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除血管内给药(例如静脉注射给药)不存在吸收过程以外,非血管内给药(如胃肠道给药、肌肉注射、吸入给药、透皮给药等)都存在吸收过程。吸收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先决条件,药物只有吸收进入体循环,才能发挥其他的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