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第二章福利房屋——是敌是友·21
第三章少年儿童和建设的环境·43
第四章环境和青少年——青少年如何感知他们的土地使用环境·63
第五章市场行为与房地产·81
第六章建设环境与长者·93
第七章“蜗居”还是“啃老”——现今城市青年的居住理想与现实·111
第八章深圳城中村改造中市地重划模型的创新性运用·131
第九章总结房地产的软性研究·153
参考文献·159
前言
间接刺激我开始写这本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很多年前,我们大学新来了位副校长。这位副校长到每一个系去访问,去了解各个系的研究成果。当这位副校长到我们系的时候,他对我们说:“我是个科学方面的学者,老实讲,我不知道什么是房地产研究,但我很奇怪,为什么房地产研究会在建筑学院,而不是商学院?”他的这番话,对我来说,有点像当头棒喝。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有趣了,当天我就翻查了各中外字典,看看到底应该怎么给“房地产”一个定义。我发觉“房地产”这个词,无论中文或英文“Real Estate”,其实都是指土地和建筑物的利用,当中没有牵涉商业投资的意义。我猛然醒觉,社会上很多人觉得房地产就是房地产投资,不会有其他。于是,房地产的研究就一定是商科,关于“钱”的研究。我觉得这种看法,只是房地产研究范围内的一种概念,但不可以看成全部,不然的话,对“房地产”的定义很不公平。事实上,假如我们可以认同“房地产”就是关于土地和建筑物的利用,那么尽管我们从来没有买卖过楼房,从来没有投机和投资性拥有物业,在城市里我们很多生活起居的活动就一定和“房地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小孩的学校建在某一区,我们家园附近有没有公园、街市和商场,我们的居所是否容许我们觉得“安居乐业”,这些看来是一些社会问题,但当中总是牵涉某些房地产的考虑、决定和结果。
我必须强调,我完全同意房地产有非常重的商业元素,因此,财务/投资分析肯定是房地产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但假如说研究房地产就一定要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很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的一些例子说明,其实不一定的。
李宁衍 2014年 4月于香港
致谢
这本书可以出版,圆了我多年的心愿。它的出现,我要衷心感谢一班好朋友的帮忙。首先,非常感谢清华大学的刘洪玉教授和华南理工大学的王幼松教授在百忙中拨冗提笔,为本书写推荐。另外,也要感谢香港大学的博士后彭毅博士帮忙进行了第一次的校对,特别是在文法和用词方面给了很多宝贵意见。
我们港大在重庆有个硕士班,因为这个缘分,我多了很多内地学生,其中特别感谢范进同学,因为是范同学特别帮忙引进本书的初稿给清华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最终才可以面世。也是这个缘分,我认识到非常专业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团队。编辑们专业的态度和对作者的支持,使我深深感受到出版业非常专业的一面。我也要向我几位本科生致谢,因为他们帮我进行了其中几章内容的数据分析,包括钟家欣和邝嘉豪等。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几位博士毕业生,也是本书的合作作者,她们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李昕博士和吴凡博士,还有世界银行的孙辉博士。她们几位是在差不多的时间一起到港大跟我念博士的,她们之间由好同学到今天的好朋友着实不易,还义不容辞帮我一起写这本书,我觉得非常荣幸。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经常埋头工作只有支持,没有抱怨,我感到十分幸福。 李宁衍 2014年4月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