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稻盛和夫認為,人生幸福的真正外在體現形式,就是工作。因為工作本身能給予人們成就感和認同感。因此,所謂工作的價值,本質上就是人生的價值。它不僅能磨練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在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現場,能讓人們在流汗當中,突破已有的思維桎梏,以持續性的精進,去除內心的妄念,從而達到一種“燃燒自我”的最佳狀態。
稻盛和夫出生於一九三二年一月三十日,在家裡七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親、母親都是鹿兒島市小山田町木下人。他的父親是一名印刷廠的工人,每天只有一元錢的工資,收入微薄。為了養家糊口,每天下班後,父親就在家裡印刷名片補貼家用,經常工作到夜裡一兩點。而稻盛的母親也幫助父親打理這些副業。母親心靈手巧,手工活做得非常好。於是,家裡就逐漸又發展出來裁紙做紙袋的業務。經常能接到不少的訂單。
稻盛小時非常膽小,特別愛哭尤其是當母親忙著開始做手袋的時候,無暇顧及他的時候,他就開始大哭不止。只要開始哭,就很難哄得住,往往是一哭就要哭三個小時,為此,“稻盛的三小時啼哭”就成為了家裡人的笑料。
稻盛和夫在小學時期並不是一個“好學生”,他對學習幾乎沒有興趣,學習自然也很不用功。對於老師要求的預習、複習自然不可能照做。
在艱難的生活中,稻盛對繁重的體力工作非常反感,他常常逃避工作。儘管他的父母一再告誡他說:“年輕時候吃點苦,是一筆很大的財富。”但是,這些話對於年少的稻盛來說,就是一種純粹的道德說教,他總是反駁父母說:“寧可不要這種財富。”
二十三歲那年,稻盛從鹿兒島大學畢業,面臨找工作的難題。和所有的大學畢業生一樣,剛踏入社會的稻盛也滿心歡喜地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充滿了憧憬。一九五五年,日本的經濟仍處於戰後的恢復時期,市場不景氣,他多次求職均被拒之門外。參加多次就職考試,但是幾乎每次都沒有取得優異的成績。在遭受屢次的失敗打擊之後,他難免灰心喪氣,感到前途渺茫。
在百無聊賴的時候,他就跑去買彩票,幻想著天上掉餡餅,一夜暴富。結果卻屢次不中,反而是和他彩票號碼相近的彩票竟然都中了幾次大獎,令他格外沮喪。
稻盛在鹿兒島大學畢業的時候,為了能夠抓住唯一的工作機會到松風工業工作,不得已只能在畢業前的半年學習無機化學。
一九五九年,在朋友們的資助下,二十七歲的稻盛和夫註冊了一家生產新型精密陶瓷的公司,名為“京都陶瓷株式會社”。捉襟見肘的資金自然是租不起繁華地段的房子,他們就租用了位於京都郊區、中京區西京原町的一家工廠的倉庫開始工作。創業時的員工僅有二十八名。
如今,稻盛在四十多年的經商生涯中,白手起家創建了兩家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他有自己獨到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創造了企業五十年不虧損的奇跡。在日本,有四位企業家,分別是松下幸之助(松下公司)、本田宗一郎(本田公司)、盛田昭夫(索尼公司)以及稻盛和夫,他們被人們公認為 “經營之聖”。稻盛則是其中最年輕、尚健在的一位,在日本,乃至國際社會都享有崇高的威望。他傳奇般的企業經營方式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
稻盛以其豐富的閱歷、深邃的思想,總結、發展出了稻盛哲學。他的經營哲學以“敬天愛人”、“利他”作為靈魂,其理念在日本甚至整個東方世界都備受推崇。由於眾多的企業家都希望能夠學習稻盛哲學的精髓,所以稻盛在一九八三年創辦了“盛和塾”,為日本企業家學習企業經營提供了交流、溝通的平臺,他自己擔任名譽會長。
很多人都在探求,為何盛和塾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受到如此廣泛推崇。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稻盛的存在,他的經營理念、管理方法,以及其高尚的人格吸引了人們的心靈。人們能夠從他並不十分魁梧的身體上,感受到一種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的奮鬥力量。
稻盛和夫認為,人生幸福的真正外在體現形式,就是工作。因為工作本身能給予人們成就感和認同感。因此,所謂工作的價值,本質上就是人生的價值。它不僅能磨練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品質,更為重要的是,在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現場,能讓人們在流汗當中,突破已有的思維桎梏,以持續性的精進,去除內心的妄念,從而達到一種“燃燒自我”的最佳狀態。這正是稻盛和夫所追求的工作態度,也是他所提倡的──幸福工作經營法。
作译者
經濟學博士。早年在日本留學,後曾在財經雜誌任採訪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主要撰寫財經投資類的書籍。
目录
以完美為目標就是無止境地追求內心的理想 22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26
從知識到見識,從見識到膽識 31
能帶來真正喜悅的是勞動 36
只圖安逸,就是不負責任的倒退 39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43
認真工作能扭轉人生 46
第二章 磨練心魂:努力工作的彼岸是幸福的人生 我們為什麼要努力工作 53
工作是值得推崇的行為 57
勞動的意義重在完善人的內心 62
工作是「包治百病的良方」 67
乍看是不幸,實際上是幸事 73
認真且不遺餘力地工作是我們做人的必要條件 76
第三章 精進軌跡:成事者,都是掌握了「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不是更好,而是至高無上 83
成敗往往取決於「最後一%的努力」 87
不是向「最佳」看齊,而是向「完美」去追求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