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蒋本珊
- 丛书名: 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60995
- 上架时间:2014-6-16
- 出版日期:2014 年6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47
- 版次:3-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硬件与维护 > 计算机维护/维修/组装
编辑推荐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主要特色如下:
·内容覆盖了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对本课程所列知识体系中的全部核心单元及部分选修单元,同时涵盖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考试大纲中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全部知识点。
·全书概念清楚、通俗易懂,意在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帮助读者更快地掌握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并解决计算机组成的各种问题。
·书中对重点与难点问题加以梳理,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讨论;对典型的例题给出了详尽的解答过程,特别是对近6年来真实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统考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分析。
·给出各种类型的同步习题,供学生练习。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组织编写
·与美国ACM和IEEECS Computing Curricula最新进展同步
·本书第2版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1.1基本内容摘要1
1.2重点难点梳理2
1.3典型例题详解4
1.4同步测试习题及解答6
1.4.1同步测试习题6
1.4.2同步测试习题解答7
第2章数据的机器层次表示9
2.1基本内容摘要9
2.2重点难点梳理10
2.3典型例题详解21
2.4同步测试习题及解答28
2.4.1同步测试习题28
2.4.2同步测试习题解答31
第3章指令系统34
3.1基本内容摘要34
3.2重点难点梳理35
3.3典型例题详解46
3.4同步测试习题及解答59
3.4.1同步测试习题59
前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2版)》一书自2009年8月正式出版至今,已重印多次。2011年,作为主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的配套参考书,与主教材及另一本配套参考书《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一并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2013年9月,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3版)》正式出版,与主教材配套的辅助教材的修订工作也正式启动。本次修订主要的变化有:
(1) 保留了原书的框架和风格,与主教材相同,增加了总线一章,使全书的总章数由8章变为9章;
(2) 补充了部分重点难点梳理内容;
(3) 针对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联考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考试,在典型例题详解板块中增加了自2009年开始至2014年6年来计算机组成原理部分的全部真实考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分析,为了与普通例题加以区别,真题在题号前用*号标注。
本书既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时的指导和重要参考书,又是有志于报考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考生必不可少的考前复习资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欧阳凌、潘海军帮助收集和整理了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试题及部分例题和习题,并对各类题目及解答进行了审校,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
2014年3月于北京理工大学
前言(第2版)FOREWORD
承蒙读者的厚爱,本书第1版出版至今三年多,已经多次重印。2007年,本书与主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辅助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一起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教材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材教学体系,可以适应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需要,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已于2008年9月正式出版,对辅助教材内容的更新也随之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2008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联考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考试大纲”,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从2009年开始实行联合命题,统一考试。“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作为主要的考试科目之一更是成为专业基础课中的重中之重。此次修订,保留了原书的框架和风格,全书章节保持不变,但与原书相比,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补充了大量新的例题、习题及其详细解答,涵盖了上述考试大纲的全部知识点。本书特针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新题型要求,大量增加了选择题,并对2009年1月的真实考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和分析,真题的题号前用*号标注。
希望本书不仅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指南和重要参考书,也是报考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复习资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欧阳凌帮助收集和整理了部分例题和习题,并对全部习题及解答进行了审校,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第1版自面市以来,收到了许多同行和读者发来的电子邮件,对于读者的来信本人均给予了回复和解答。希望修订之后的本书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来信提出意见和建议。电子邮箱: bs.jiang@163.com。
作者
2009年4月于北京理工大学
前言(第1版)
FORE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