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李志辉 蔡凤清
- 丛书名: AutoCAD 2014应用与开发系列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362173
- 上架时间:2014-6-16
- 出版日期:2014 年6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88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计算 > AUTODESK AutoCAD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本书全面介绍了AutoCAD 2014二维和三维绘图的命令和技巧,包括室内平面图绘制、室内三维模型绘制和室内场景渲染的多个实例。
本书共分10章。前5章为基础知识,介绍了使用AutoCAD 2014进行二维和三维绘图的相关技术。第6~10章为本书的主体内容,也就是实例绘制,内容包括平面图的绘制、给排水施工图的绘制、电气施工图的绘制、各类家具的三维建模、室内设施的三维建模、室内场景渲染和出图,以及咖啡厅、会议室、酒店和网吧等类型的建筑室内装潢图纸的绘制。本书实例都有上下承接关系,系统介绍了AutoCAD 2014在室内装潢领域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实例典型、步骤详细,适合广大建筑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相关专业的在校生及各类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各大专院校和培训班的教材。
本书的辅助电子教案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autocad/下载。
目录
1.1 认识AutoCAD 2014 2
1.2 AutoCAD 2014界面 2
1.3 命令调用方法 6
1.3.1 命令的调用 6
1.3.2 鼠标的使用 7
1.3.3 系统变量 8
1.3.4 透明命令 9
1.3.5 重复、撤销与恢复命令 10
1.3.6 对话框和命令行 10
第2章 AutoCAD基本操作 11
2.1 文件操作 12
2.1.1 “使用向导”方式新建文件 12
2.1.2 “选择样板”方式新建文件 13
2.1.3 打开文件 13
2.1.4 保存图形 14
2.2 设置绘图环境 15
2.2.1 设置绘图单位与图形界限 15
2.2.2 其他系统设置 17
2.3 设置图层 18
前言
AutoCAD诞生于1982年,发展至今已经有多代产品,最新的版本就是本书实例所使用的AutoCAD 2014。这些年不断更新版本的AutoCAD着力于加强三维方面的功能,提供了丰富而便捷的视图、三维建模和渲染命令。AutoCAD 2014可以完成复杂的实体建模,满足建筑效果图设计中的各种需要。它保留了二维绘图方面的传统,可以完成从二维到三维的绘图和建模工作。
本书以绘制室内图纸、模型和效果图为主要内容,介绍使用AutoCAD 2014完成平面图纸、三维建模和三维渲染的建筑装潢图纸的全过程。本书中的实例都经过精心设计,前后具有承接关系,展示了从零开始到完成全部绘图和建模的过程。即使从未使用过AutoCAD的新用户,也可以通过本书学到建筑装潢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全书分为10章。第1~5章为基础知识。其中,第1章介绍了AutoCAD 2014的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了AutoCAD 2014的绘图设置,讲述了绘图之初必须进行的工作;第3章介绍了二维绘图与编辑命令及其调用方法;第4章介绍了三维建模与编辑命令;第5章介绍了材质、贴图、灯光和渲染等三维功能的使用技术和方法。第6~10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其中,第6章内容涉及室内平面图的绘制,介绍了二维命令的使用技巧与建筑平面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第7章内容涉及施工图的绘制,介绍了电气施工图和给排水施工图的特点、规范和绘制方法;第8章内容涉及家具造型和室内设施,列举了家具实体建模的多个实例以及各种室内设施的造型,直观地描述了三维建模命令的应用;第9章介绍了室内效果图的创建方法,使用三维渲染命令,将前面建立的实体集中到一个场景中,赋予光影和色彩,并输出效果图;第10章介绍了其他建筑类型装饰装潢图纸绘制的思想和方法,建筑类型包括咖啡厅、会议室、酒店和网吧等。本书的最后提供了3个附录,分别向读者提供了15道基础测试题、50道技能测试题及4套专业测试题,以帮助读者巩固和练习AutoCAD的基本制图技术,掌握建筑施工图纸绘制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学习AutoCAD,本书配制了精美的多媒体教学光盘,提供了AutoCAD教程、书中案例及附录测试题的多媒体语音教学视频,并提供了书中实例的源文件,易于读者阅读和学习。
本书详略得当、循序渐进地向读者讲解了建筑装潢设计和施工中常见图纸的创建和绘制方法,成功地将专业知识和软件技术结合在一起。本书适合建筑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及各类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各大专院校和培训班的教材。
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思维的培养,设计和绘制图纸之前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在这个前提下,绘图效率可以显著提高。
本书由李志辉和蔡凤清编写,高淑娟、高克臻、张玉兰、李爽、尚永珍、田伟、古超、王文婷、郝立强、肖斌、曾媚、张云霞、陈铖颖等同志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和修改。在此,编者对以上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文献,在此向这些文献的作者深表感谢。由于时间紧迫,书中难免有错误与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的邮箱是huchenhao@263.net,电话是010-62796045。
作 者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