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70年,经济刚刚恢复的中国拿出10亿人民币,动员5万余人深入非洲腹地,帮助坦赞两国修建一条横穿非洲的铁路。没膝的淤泥、四五米高的荒草、猛烈的暴雨、险恶的裂谷、疟疾、肝炎、霍乱,许多援建的中国人再也没能回来。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中非人民用汗水和生命完成了铁路的修建。
落成后的铁路一度充满生机,城镇像被吸住一样,不断向铁路靠拢,成吨的铜矿顺着它得以外运。在非洲人的眼里,它是一条向他们输送着商机和就业机会的血管。然而,40多年过去了,这条铁路如今却因为经营不善变得伤痕累累,许多荒唐的现状甚至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程度。沿线的百姓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沿着它穿越非洲一路上,会有怎样的奇闻异事?会看到怎样的非洲?
一条铁路,一部历史。铁路、纺织厂、农场,沿线的三个故事串联起这条铁路的古往今来。跟着作者的镜头与文字一路穿越非洲,与那些不同国籍、肤色、年龄的人相遇,你会感动,会欢笑,会不忍。
作译者
业余撰稿人,职业吃货。热爱旅行,热爱各国美食。2011年起开始非洲之旅,沿着坦赞铁路穿越非洲,与沿线的当地人一同吃住、劳作。回国过将坦赞见闻发表于《第一财经日报》,反响热烈,连载10周。
目录
第一篇 坦赞铁路:过去·现在·未来 印象 上路 受伤的铁路 “靠铁路、吃铁路”的沿线百姓 寻觅中国身影 终点,也是起点 十字路口 尾声 第二篇 一家中非合资样板企业的兴衰 友谊 改制 困境 技改 官司 对立 饭碗 高墙 尾声 第三篇 耕耘非洲:坦桑尼亚中国剑麻农场的真实故事 剑麻王国 坦赞铁路与农场 筚路蓝缕 6个人管理1000人 水土与人和 磨合 扶贫,盈利,还是战略? 尾声 附录 旅行花絮及照片
媒体评论
—— 梁子 《非洲十年》作者
★中国第一位深入非洲部落的女摄影师
读晓晨的文章如同与自己在坦桑朝夕相处的老同事回忆曾经的难忘岁月,痛苦与幸福,感叹与感动,失望与希望,他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表达了我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心结。
—— 许欢平 原坦桑尼亚友谊纺织厂董事长 本书受访者之一
★在工作中,我深感目前我国对非洲的了解认识是非常欠缺的,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媒体报道都是如此。因此,我们需要更多有价值的深入一线的调研。而这部书正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 韩方明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非洲有很多野生动物,非洲黑人很穷,住在茅草屋里,还有部落酋长。然而,非洲到底什么样子?这部书给了我们一些身临其境的答案。对非洲有兴趣的旅行者、投资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愿意了解非洲的人,都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读物。
——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本书写的三个故事勾勒出中非合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很具代表性。任何希望了解中非合作真实情况的人,都应该像晓晨这样去非洲走一走,看一看。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也才可能对中非关系作出有份量的评论。
——李安山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