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小说书库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包公案(插图)》中包括两部分:佚名所编著的《龙图神断公案》和明代安遇时所编集的《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书收录宋代包拯审案断狱的短篇故事一百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人。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生于宦门之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一生为官近三十年,以为人刚毅、风骨清介、为民做主、不畏权贵、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断案如神而著称于世,人称“包青天”,是百姓心中正义、正直、廉洁、公平的代表和化身。
包拯,从作为北宋仁宗时的一代名臣,到理想化的清官形象,其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包公的事迹,在南宋时已有,《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案》话本两种,但其中描写的还只是普通衙门审理案件的经过,叙事平淡无奇,理想的包公形象还没有突出出来。到了元代,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人们受尽赃官酷吏、权豪势要的凌辱欺侮,包公的事迹和传说才慢慢流传开去。虽载于典籍的并不多,仅有《清平山堂话本》和《平妖传》各一种,但在当时盛行的杂剧演出中,包公的故事却成了热门话题,包公刚正不阿、为民做主的青天形象也逐渐突出,甚至还被神化为一个挟着“势剑铜铡”,专门“除暴安良”的人神合一的人物了。发展到了明代中叶,政治更加黑暗腐败,对人民的压迫日益加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地位,一方面百姓热切盼望有清正廉明的清官出现,以替民做主:另一方面统治者也迫切需要清官来澄清吏治,笼络民心,以缓和阶级矛盾。于是,包公的青天形象便被越传越神,故事也越传越多,凡是有关的疑难的审判案件,就都推到包公身上。当时就有人把流传在世的包公故事收集起来,掺杂着一些史书杂记的材料,并经过进一步的演义加工,编成这部包罗着百件讼案的集大成式的话本集。这时包拯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包公案(插图)》也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并对后来的话本、小说、戏曲以及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目录
第一则 阿弥陀佛讲和
第二则 观音菩萨托梦
第三则 嚼舌吐血
第四则 咬舌扣喉
第五则 锁匙
第六则 包袱
第七则 葛叶飘来
第八则 招帖收去
第九则 夹底船
第十则 接迹渡
第十一则 黄菜叶
第十二则 石狮子
第十三则 偷鞋
第十四则 烘衣
第十五则 龟人废井
第十六则 鸟唤孤客
第十七则 临江亭
第十八则 白塔巷
第十九则 血衫叫街
同类热销商品
关妖精的瓶子
- ¥32.00
- ¥24.32
- 最后的完美世界
- 白夜行
- 龙族3:黑月之潮·下
- 教父3:最后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