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做了内容上的修订。对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立、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等内容做了删减、调整和增加。第八章、第九章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增加了相应的内容。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2版,修订版)/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教材,也可作为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使用。此外,也可供广大的幼教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目录
内容导航
问题情境
第一节 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与特质
一、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本章小结
资料链接
做中学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
内容导航
问题情境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一、目标模式
二、过程模式
三、幼儿园课程开发:两种模式之间动态契合
书摘
生成性目标取向可以追溯到杜威。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主张,强调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而应该是在教育过程中内在决定的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在“过程模式”中,对生成性目标作了比较充分的诠释。他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三个过程:训练、教学与引导。“训练”是使儿童获得动作技能的过程;“教学”是使儿童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引导”是使儿童获得以知识体系为支持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这是使儿童进入“知识的本质”的过程。斯坦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加富有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教育即引导儿童进入知识之中的过程,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儿童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①斯坦豪斯认为,“训练”与“教学”是可以用行为目标来陈述的,而“引导”则不能用行为目标加以表述,因为。引导”的本质恰恰在于其不可预测性,故用生成性目标是最恰当的。
生成性目标在人本主义课程论那里发展到了极端。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儿童个人的生长、个性的完善与自我的实现;课程的功能就是为每一位儿童提供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的、有内在奖励的学习经验。罗杰斯就曾这样说过,凡是可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即对人的行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的。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
生成性目标是非预成性的、在教育情境中自己产生的目标。它充分尊重儿童,使儿童有权利决定什么是最值得学习的。当儿童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探究既存的知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儿童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价值感和对结果的新的设计。这个过程是持续终身的,因而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必然会促进终身学习。
……
同类热销商品
游戏,让学习成瘾[图书]
- ¥49.00
- ¥49.00
- 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
- 游戏,让学习高效[图书]
- 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写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