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计算机书籍
《操作系统基础(第三版)》是一本全面详尽地介绍Windows NT和近代UNIX,并以该系统作为范例的教科书。本书也是一本力求把现代操作系统的典型特征——多线程、微内核、SMP多处理器第应届生、分布式系统、客户/服务器模式与经典的操作系统原理紧密结合的教科书。
《操作系统基础(第三版)》共分6部分(14章)。第1部分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运行。第2部分分别以一章讨论进程和多线程机制以及并行性。第3部分主要讨论以SMP多处理器调度为中心的处理器管理与死锁。第4部分讨论存储管理技术,着重研究了内核主存管理和虚拟存储技术新发展。第5部分是设备和文件管理,着重介绍了流和虚拟(多重)文件系统机制。第6部分探讨了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微内核、操作系统结构和范例。本书作为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可作为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以及研究生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也可作为电视大学的教材。
目录
第1部分概论
第1章引论1
1.1系统概述1
1.1.1计算机的硬件组织1
1.1.2软件的层次与虚拟机的概念3
1.2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4
1.2.1什么是操作系统4
1.2.2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4
1.3多道程序设计的概念6
1.3.1多道程序设计的引入6
1.3.2多道程序设计的概念6
1.4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性8
1.4.1操作系统的功能8
1.4.2操作系统的特性10
1.5操作系统的类型10
1.5.1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11
1.5.2分时系统11
1.5.3实时系统12
1.5.4网络操作系统13
前言
在世纪之交、千禧年之际,我们迎接着新世纪的到来,更期待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还记得今年仲夏之时,我国计算机界人士一致强烈呼吁“必须迅速发展我国自己的操作系统,它是我国信息产业的坚实基础”。此时,我们修订出版本书第三版,就是本着为推动和发展我国操作系统事业尽我们微薄之力。因此本书宗旨是: 致力于经典的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深入研讨和阐述;着眼于现代操作系统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这次修订的第三版围绕经典操作系统基本原理和概念为框架和基线,以密切反映现代操作系统技术的新发展和新特征为重点。因为几十年来操作系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尽管现代操作系统以多线程、微内核、SMP多处理器系统、客户/服务器模式和分布式、网络系统为特征,但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不但没有什么变化,而且更趋成熟,它依然是操作系统课程的基本骨架。但是操作系统在骨架未变的基础上确实有着惊人的变化。那就是:
多线程机制: 它已构成了现代操作系统最主要的活动实体。不讲解多线程机制就等于失去操作系统的灵魂。所以本书抽出一章专门介绍多线程,并把多线程概念有机地融合在全书之中,贯穿全书各个章节。
微内核与客户/服务器模式: 这两者看似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一起共同地反映了现代操作系统结构设计的主要趋势。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可扩充性等带来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操作系统课程中不可不加以仔细深入的研究。本书既在专门章节中加以研讨,更将其融合并贯穿全书始终。
多处理器系统: 已被广泛使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之中,计算机从业人员不可不熟悉它,尤其是对称多处理器(SMP)系统更被广泛使用。本书用专门一章来研究多处理器系统及其调度算法,这也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布式系统: 它不但是当前发展热点,而且被各团体、单位广为使用,本书也以专门章节对其进行研讨。
对第二版中的许多章节我们也引入了许多新的内容,例如增加了内核主存管理、多重页表和反向页表、流的机制、虚拟或多重文件系统框架等等,可以说每个章节均有较大改动。
本书对国内读者熟悉的P.V操作的名称决定在本书中放弃不用,改为Wait和Signal操作。其原因是这两个操作在程序语言中往往不用P.V这种称呼,在国外教科书中也早已不用P.V名称。本书中的这种改变,也许会在一开始使教师和读者感到不便,但从长远来说是有好处的。
本书目录中画有“*”号部分,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变动。但作者以为本书中许多内容也许是“新”的,但在一二年内,这些内容将会是计算机中普遍应该了解掌握的内容,作者鼓励读者通过自学(课内学时有限)来掌握它。本书内容阐述深入浅出,适合自学。
本书中以现代操作系统的典型系统Windows NT和近代UNIX这两个系统作为全书的范例。对于近代UNIX系统如Mach、Solaris、SVR4等,是将它们中的先进技术和机制分散到各章中作为该章的典型范例来使用,以收到与全书内容紧密结合的效果,便于读者领会、理解和加深该章所述的内容。而Windows NT则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范例自成一章,便于读者从系统整体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一个操作系统。建议读者在阅读各章时也参考Windows NT的相关内容。
本书第1、8、13章由屠祁编写,第7、9章由范群英编写,第2、3、5章由屠郑编写,第12、14章由郭茵编写,其余部分由屠立德编写。屠祁与屠立德教授负责全书的审阅、校核和定稿。由于时间仓促以及作者水平所限,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