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作为一切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最终影响着生命本身如何运作。本书由中国物理学会组织各领域专家共同翻译而成,内容包括:探索近代物理学前沿,从亚原子粒子到恒星构成的星系,揭示物理学如何对我们身边的事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各种新技术——从纳米工程、大脑研究到高速数据网络和各种人造材料。本书每章均由国际知名专家撰写,体裁生动、可读性强,吸引各学科的科学家和想对今天的物理世界了解更多的人。
本书主译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秦克诚教授,其主要著作《邮票上的物理学史》曾获2005年荣获“科学时报读书杯”科学文化?科学普及佳作“**创意奖”,以及大猷基金会2006年科普著作奖创作类金签奖。
内容简介
作译者
目录
引言:21世纪的新物理学
第一部分 物质和宇宙
第1章 宇宙学
1.1 引言
1.2 热大爆炸宇宙学
1.2.1 宇宙的膨胀
1.2.2 宇宙的均匀与各向同性
1.2.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2.4 轻元素丰度
1.3 宇宙学的现代进展
1.3.1 暗物质
1.3.2 暗能量
1.3.3 暴胀
1.4 再电离后的宇宙
1.4.1 宇宙再电离历史
1.4.2 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1.4.3 活动星系核
1.4.4 射线暴
1.5 宇宙学的未来
书摘
中微子是弱相互作用粒子,除非在非常高的能量下,其作用截面非常之小。这使它们有极强的穿透力。从光学厚度很厚的天体中辐射出的中微子辐射可以用来看天体的内部,而从天体表面发射的电磁辐射是无法让我们看到天体内部的。但是,中微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这使得它们的探测非常困难,特别是在由宇宙线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和地面的及探测器内部的放射性衰变造成的高背景噪声环境中。为了降低背景噪声,中微子望远镜通常放在很深的地下(超级神岗、SNO),高山下的隧道中(Baksan、Macro),水下(Baikal、Antares、Nestor)或冰下(Amanda)。在高能下,探测器周围的大量物质也用来将中微子转变为带电粒子,后者可以被望远镜用电磁波或声波探测到。至今,中微子望远镜已经成功地探测并测量了太阳中微子和来自邻近的处于大麦哲伦云中的超新星1987A的中微子。这些结果提供给我们极有价值的天体物理信息,宣告了中微子天文学的诞生(图3.3)。
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第一台探测来自天体物理源的引力波的引力天线建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灵敏度不够。设计和发展更加灵敏的干涉型引力波探测器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20世纪80年代早期,最终导至大型LIGO和VIRGO计划和别的一些较小型的计划(GEO-600和TAMA),以及未来的空间干涉天线LISA计划。与此同时,低温共振探测器的设计与建造也在几个实验室中进行,到90年代中期,发展了超低温天线NAU-TILUS、AURIGA、ALLEGRO和NIOBE。尽管有多年的努力,引力波仍然难以捉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