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由“绪论”、“专题选讲”、“名篇精解”、“个案选析”和“附录文献”构成。通过“专题选讲”、“名篇精解”和“个案选析”,作者从完整的理论体系着眼,以经典作家的文艺名篇为主体,从教学实际入手,分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文艺批评观,阐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适用于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的学习,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材及考研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由“绪论”、“专题选讲”、“名篇精解”、“个案选析”和 “附录文献”构成。通过“专题选讲”、“名篇精解”和“个案选析”,作者从完整的理论体系着眼,以经典作家的文艺名篇为主体,从教学实际入手,分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文艺批评观,阐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 代表人物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此次修订,对“专题选讲”中的重点章节作了重新梳理及改写,替换并修改了“名篇精解”中的个别篇目及相应的“题解”,对“个案选析”部分也作了调整。“附录文献”是此次修订中新增加的部分,以使教材所论证的理论和“个案分析”获得另一种思路和理论背景,并构成特定的学术比较,以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阈,激发其独立思考。
本书保留了原教材的专题特征,框架新颖、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有鲜明的实践特征,适用于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的学习,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材及考研参考书。
目录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文艺和文艺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功能和意义的重建
三、列宁、毛泽东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思想的论述
四、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的论述
五、经济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六、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编 专题选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第二编 名篇精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列 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
卢卡奇:一部美学专著的序言(节选)
前言
在一版的“前言”里,我们讲了这样一些话: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编写了好几次,仅我们看到的就有十多种。这些教材的编写体例虽然各有特色,但基本模式大同小异,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文艺问题的名篇(著)作为讲授的核心内容。这无疑是正确的。它们在过去的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今后仍可继续使用。我们在编写本教材时,是认真学习了这些教材的编写经验的。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概略说来,主要是: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的建构、重大命题的提出和理论本身的创造性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体系的建构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这就决定了作为学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关于文艺的论述,是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完整理论体系的同时,建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这自然不意味着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没有贡献和不应研究,而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发展的主导脉络与代表性,并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完善与发展结合起来。按主导脉络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些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所具有的理论特征,人们绝对不应忽视这一点。但终究因为它们在理论上同源、在实践上同根、在奋斗的终极目的上同一,因此仍可用马克思主义统而名之。于是我们的这本教材名就不用大家习惯了的“马列文论”,而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认为它是适应无产阶级及其革命事业的需要并专
门为其服务的。这虽然在某种角度上符合马克思创建自己理论的原初意图,但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指向看,不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也难以解放自身,无产阶级与全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能为无产阶级及其革命事业服务的理论,也理应是属于全人类的。在我们看来,凡进入人类文化宝库的精神产品,都不应仅仅归属某个阶级所有,它是全人类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不仅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且对资本主义的实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应如是观。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和说明,必须考虑到两种视界,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视界,这是基本的视界,没有它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了;另一种是人类文化的普遍视界,这种视界是以人类的普遍需要为基础的,没有它就不是当代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和说明了。这两种视界的融合,要求我们在阐释和说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时,应尽可能地构成一种新的视界,即既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背景下,这一背景包括: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和文学艺术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以及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又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置于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的需求和发展的背景下。在这种新视界中阐释和说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科学地阐明人类文学艺术的普遍规律,促进人类进步文艺的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的,但却具有相应科学价值的文艺理论的关系,既是对立的,有唯物与唯心之别、辩证与机械之异;又是互补的,有不同角度、不同学理与方法的相互启示和彰显。忽视或片面理解这种对立和互补关系,都是不科学的。
三、有必要认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文化与文艺的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不是地域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概念。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之所以要研究它,并不是要用其取代或让其加入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导脉络,也不是要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新阶段,而是为了扩大我们的学术视野,宏观地了解作为世界性的思想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在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状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持激进态度;在思想上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组织上与社会革命实践和有组织的工人运动缺乏联系;在理论上深受当代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试图用现代资产阶级的哲学、美学和文艺学“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文艺上把人的文艺活动与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追求个体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联系甚至等同起来。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既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相联系,又与当代西方某些文化思潮相结合的二重性,我们一定要加以鉴别。至于它们通过严肃认真的研究所出版的有关论著,我们却不能将其当作糟粕全部抛弃或视而不见。了解它、剖析它,会给我们带来正、反两方面的益处,特别是会有助于我们研究思路的拓展和深化,在对比、选择和重构中得到优化。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沿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导脉络去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科学地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只能有利于我们的事业,对此,我们应当充满信心。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的教学应该凸现实践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虽然是一门选修课,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的理论课程,讲授好它,对确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会产生积极的增力作用。对这门课的教学来说,无疑要先让学生学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理论,“懂”,就是理解和掌握,但这只是第一步。在学懂的基础上,要会“用”,这是关键。“用”就是实践,它既可巩固所学的理论,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在情感层面融通理论,又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对文艺现象、文艺作品的分析而活化理论。学生良好的学术素养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的。正是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教学的这种认识,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坚持多因素综合的原则,把“专题选讲”、“名篇精解”和“个案选析”结构成一个整体。专题选讲,从完整的理论体系着眼,重点讲经典作家的文艺观和文艺批评观,同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思想的代表——法兰克福学派作概略介绍。名篇精解,经典作家的文艺名篇是主体,附以个别“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名篇。所选篇章经过精解后,学生是会在没有教师的辅导下读懂全文的,其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自觉学习原著的好学风。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亦可范讲某些篇章,但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学。这种自学既要承上,即与专题选讲的基本理论相联系,又要启下,即从学理和方法上为个案选析作准备。个案选析,是想通过对经典作家关于作家、作品的论述和评价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方法。它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体,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我们虽然只选了两个案例,却想尽可能地通过教学达到单一反三的效果。现在看来,教材的理论内容大于实践的内容,这是理论课本身的需要,关键是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自觉地意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不架空讲授理论,把专题选讲与相应的文艺现象、作家、作品结合起来,既讲理论,又给方法,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我们说要凸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的实践品格,是要将这一品格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不是只在讲个案选析时才凸现它。
现在看来,第一版“前言”所讲的这几点看法还是有道理的,这次修订时我们仍然坚持这些原则。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都有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在国内,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下达,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始实施并取得了初步成绩,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也在社会和学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国外,喧嚣一时的所谓“历史终结”论已经风光不再,而“社会主义与创新”却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尚处于低潮时期成了学界一个重要的热门话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西方一些大思想家,如法国的德里达、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和英国的吉登斯等,更加走近马克思。与此同时,詹姆逊、伊格尔顿等人关于文化、文艺的研究和评论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其社会影响日渐深远。历史的风云骤变反而让人们清醒地意识到科学、严谨的学风的重要性:必须对马克思理论的几种解读方式进行认真思考和辨析,必须真实地回到马克思,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和现实,勇敢地对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负起责任来。1846年3月30日,在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上,马克思向德国工人运动的活动家魏特林提出这样的问题:“魏特林,你因为鼓吹共产主义而在德国引起那么多议论,把那么多工人吸引到自己那儿,使他们失去了工作和无法糊口,请你讲一讲,你根据什么来证明你的革命活动和社会活动是正确的?你根据什么来确定将来的活动?”②马克思追问魏特林的两个“根据什么”,其实也正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认真作答的问题。总之,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发展的新态势,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某些思想和教学观念,丰富、充实和提高教材的编写内容,增加能够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和思想空间,并具有启示性的阅读文献。
我们也意识到,目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尚存在一些亟须改进的问题,譬如,不能有效地面对和解决学生所关心的文艺热点、难点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多,比较复杂,但从教材建设的角度看,有这样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一、只从我们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理共识出发编写教材,把教学和研究的视野集中在对这一既定学理尽可能完整、全面的阐释上,而未能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与文艺发展的实际比较圆满地结合起来,建构并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二、学术心态的保守和平庸严重地束缚了教学主体理论创新意识。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的一些教师认为,该课程的政治性大于它的学术性,探究和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在当代的意义,对现实中文艺发展所提出的新问题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几乎都与当前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它是政治家或懂得政治的学者的事,而不是教师们的事,教师只要把一脉相承的知识讲好就行。支撑这种态度的个人心态固然复杂,但求稳、求安、求平静这一不无保守和平庸色彩的生存价值取向,却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很大一部分原因不在教师本身。三、相当一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上,他们常把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某些学理和见解拿来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比较,比较后总觉得后者不如前者新颖、独到。在他们看来,如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分析一部文艺作品,人们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对作品的某些结论都可能彼此接近,而用多学派的西方文艺理论分析作品,便会有不同的思路、方法和结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不能只从教材编写这个角度来解决,但它的确在强烈呼唤能够使教学更具创意、更具科学性、更具把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材。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学水平的强烈呼声,为我们修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提出了客观上的要求。经过学习和讨论,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和修订目的:坚持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从马克思学说是历史科学、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最高命题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整体理论高度出发,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认真地梳理不同历史阶段经典作家文艺思想最重要问题的逻辑接合点,以构成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逻辑合理性。通过修订,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当代性。科学性是指学理的历史构成与其内在逻辑的高度统一性,核心观念和基本范畴在学理体系中的一致性,文艺的个案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理论价值的连贯性;当代性是指在新语境中带着我们今天的新方法、新问题,以开放的视阈,研究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鉴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实际上不再是原初的状态,而是一种被阐释的历史样态和效果,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应是当代人的但确有据可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已经存在的被阐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样态相比,它是一种新的“从事状态”。再具体地说,为了提高“专升本”的教学质量,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阈,为了给“升本”后的优秀者“考研”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参考书,教材的理论信息量要增大,质量要提高,要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向理论分析能力的转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修订本教材时重写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对其代表人物的重要观点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同时,将原教材的三编扩充为四编,在第四编的“附录文献”里引入了异质视野,以强化教材的理论张力。
关于本教材的课时分配,建议参考如下方案(课时分配与教学的内容量和重要性关系密切。第一编的一二章、第二编的名篇精解和第三编的个案选析,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到一些共同的基本的理论观点,这从教材编写的系统性考虑是必要的,但从教学应有的灵活机动性和突出重点的需要看,则可以进行更合理的调整。譬如,集中讲好“名篇精解”,“专题选讲”便可以概述;或者突出“专题选讲”,“名篇精解”则选其要者,而“个案选析”亦可以视实际情况,或教师讲,或学生自学,或作为参考由学生动手做教师选定的个案。究竟怎样调整合适,教师应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把握和实际教学经验考虑。下面的这个“建议方案”,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它是弹性的):
教材各部分的撰写者分别是:陕西师范大学的李西建(第一编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广西民族学院的王尔勃(第一编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观),陕西师范大学的赵文(第一编第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西安联合大学的唐健君(第二编:名篇精解),陕西理工学院的李锐(第三编:个案选析),陕西师范大学的畅广元(前言、绪论和第四编:附录文献)。
一本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背后有多方面的财力、人力和情感、精神的支持。把自己的心血和撰写者一样凝聚在这本教材中的还有:陕西师大的陈越先生;虽然没有参与这次修订工作,却为本教材做过奠基工作的广西师范大学的莫其逊教授和湖北教育学院的彭公亮教授;为第一版教材编写工作尽心尽力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袁晓波和白焰;对第二版修订工作认真负责的肖冬民、刘新英。尤需致谢的,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吴晓明教授和他的学生陈蓓洁,他们不仅向我们口头提供了所需的资料,陈蓓洁同志还应邀为教材修订组撰写了A.迈克莱什和K.洛维特的“生平简介”。我们会记着他们的友好支持和帮助的。
书摘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本质问题的基本理解和看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人类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时,把文学、艺术现象定位于上层建筑中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并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框架来规定文学、艺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文学、艺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建构的文艺观,从一开始就不是纯文艺的、超功利的,而是和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紧密相关,即从立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度观察与理解文艺的存在及问题。就揭示文艺本质和属性的深广程度而言,意识形态论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命题。一方面,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表述他们对文艺问题的基本理解及批评观点时,大都坚持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意识形态论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涉及的许多重要观点、概念和范畴,如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的本质与社会功能,文艺的倾向性和真实性、艺术性相统一的问题,现实主义问题,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问题,等等,无不与意识形态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章分两部分,从纵的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与发展,从横的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内容及价值指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与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两大命题自始至终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与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高命题,以其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高度重视与深刻阐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烈的社会与历史意识、鲜明的“人学”特征以及明确的价值论指向,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更为内在、更为根本的思想基础与价值论背景;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命题,以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完整理解与辩证分析,找到了从社会结构框架内,深刻把握文艺现象的理论基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更为外显,也更为明晰的逻辑线索。两种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中是完整统一,它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构建其革命学说、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创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因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形成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鲜明的时代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