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5版) (08年度畅销榜TOP50)
内容简介
书籍 计算机书籍
本书自1989年首次出版以来,于1994年、1999年和2003年分别出了修订版。2006年8月本教材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网络》的第5版,在内容和结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修改。
全书分为10章,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网络安全、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和下一代因特网等内容。各章均附有练习题。此外,附录A给出了部分习题的答案和提示。随书配套的光盘中,有全书课件和作者教学中经常遇到的150多个问题及解答,计算机网络最基本概念的演示(PowerPoint文件),以及本书引用的全部RFC文档等,供读者参阅。
本书的特点是概念准确、论述严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同时力图反映出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最新发展。本书可供电气信息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对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学习参考价值。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2.1 网络的网络
1.2.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1.2.3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1.3 因特网的组成
1.3.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
1.3.2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5.2 几种不同类别的网络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6.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6.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7.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1.7.2 协议与划分层次
1.7.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1.7.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
1.7.5 TCP/IP的体系结构
习题
第2章 物理层
*2.1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 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2.2.1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
2.2.2 有关信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2.2.3 信道的极限容量
2.3 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2.3.1 导向传输媒体
2.3.2 非导向传输媒体
*2.4 信道复用技术
2.4.1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
2.4.2 波分复用
2.4.3 码分复用
*2.5 数字传输系统
*2.6 宽带接入技术
2.6.1 xDSL技术
2.6.2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
2.6.3 FTTx技术
习题
第3章 数据链路层
*3.1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1.1 数据链路和帧
3.1.2 三个基本问题
*3.2 点对点协议PPP
3.2.1 PPP协议的特点
3.2.2 PPP协议的帧格式
3.2.3 PPP协议的工作状态
*3.3 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3.3.1 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
3.3.2 CSMA/CD协议
3.4 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
*3.4.1 使用集线器的星形拓扑
3.4.2 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3.4.3 以太网的MAC层
*3.5 扩展的以太网
3.5.1 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3.5.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3.6 高速以太网
3.6.1 100BASE-T以太网
3.6.2 吉比特以太网
3.6.3 10吉比特以太网
3.6.4 使用高速以太网进行宽带接入
3.7 其他类型的高速局域网或接口
习题
第4章 网络层
*4.1 网络层提供的两种服务
*4.2 网际协议IP
4.2.1 虚拟互连网络
4.2.2 分类的IP地址
4.2.3 IP地址与硬件地址
4.2.4 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
4.2.5 IP数据报的格式
4.2.6 IP层转发分组的流程
*4.3 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
4.3.1 划分子网
4.3.2 使用子网时分组的转发
4.3.3 无分类编址CIDR(构造超网)
*4.4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4.4.1 ICMP报文的种类
4.4.2 ICMP的应用举例
*4.5 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
4.5.1 有关路由选择协议的几个基本概念
4.5.2 内部网关协议RIP
4.5.3 内部网关协议OSPF
4.5.4 外部网关协议BGP
4.5.5 路由器的构成
4.6 IP多播
4.6.1 IP多播的基本概念
4.6.2 在局域网上进行硬件多播
4.6.3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和多播路由选择协议
4.7 虚拟专用网VPN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4.7.1 虚拟专用网VPN
4.7.2 网络地址转换NAT
习题
第5章 运输层
*5.1 运输层协议概述
5.1.1 进程之间的通信
5.1.2 运输层的两个主要协议
5.1.3 运输层的端口
*5.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5.2.1 UDP概述
5.2.2 UDP的首部格式
*5.3 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
5.3.1 TCP最主要的特点
5.3.2 TCP的连接
*5.4 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
5.4.1 停止等待协议
5.4.2 连续ARQ协议
*5.5 TCP报文段的首部格式
5.6 TCP可靠传输的实现
*5.6.1 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
*5.6.2 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
5.6.3 选择确认SACK
5.7 TCP的流量控制
*5.7.1 利用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5.7.2 必须考虑传输效率
*5.8 TCP的拥塞控制
5.8.1 拥塞控制的一般原理
5.8.2 几种拥塞控制方法
5.8.3 随机早期检测RED
5.9 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5.9.1 TCP的连接建立
*5.9.2 TCP的连接释放
5.9.3 TCP的有限状态机
习题
第6章 应用层
*6.1 域名系统DNS
6.1.1 域名系统概述
6.1.2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
6.1.3 域名服务器
6.2 文件传送协议
6.2.1 FTP概述
6.2.2 FTP的基本工作原理
6.2.3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FTP
6.3 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6.4 万维网WWW
6.4.1 万维网概述
6.4.2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
6.4.3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
6.4.4 万维网的文档
6.4.5 万维网的信息检索系统
*6.5 电子邮件
6.5.1 电子邮件概述
6.5.2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
6.5.3 电子邮件的信息格式
6.5.4 邮件读取协议POP3和IMAP
6.5.5 基于万维网的电子邮件
6.5.6 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ME
*6.6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
6.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6.7.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6.7.2 管理信息结构SMI
6.7.3 管理信息库MIB
6.7.4 SNMP的协议数据单元和报文
6.8 应用进程跨越网络的通信
6.8.1 系统调用和应用编程接口
6.8.2 几种常用的系统调用
习题
第7章 网络安全
*7.1 网络安全问题概述
7.1.1 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安全性威胁
7.1.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
7.1.3 一般的数据加密模型
*7.2 两类密码体制
7.2.1 对称密钥密码体制
7.2.2 公钥密码体制
*7.3 数字签名
*7.4 鉴别
7.4.1 报文鉴别
7.4.2 实体鉴别
*7.5 密钥分配
7.5.1 对称密钥的分配
7.5.2 公钥的分配
7.6 因特网使用的安全协议
7.6.1 网络层安全协议
7.6.2 运输层安全协议
7.6.3 应用层的安全协议
*7.7 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
7.7.1 链路加密
7.7.2 端到端加密
*7.8 防火墙
习题
第8章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
*8.1 概述
8.2 流式存储音频/视频
8.2.1 具有元文件的万维网服务器
*8.2.2 媒体服务器
*8.2.3 实时流式协议RTSP
*8.3 交互式音频/视频
8.3.1 IP电话概述
8.3.2 IP电话所需要的几种应用协议
8.3.3 实时运输协议RTP
8.3.4 实时运输控制协议RTCP
8.3.5 H.323
8.3.6 会话发起协议SIP
8.4 改进“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服务
8.4.1 使因特网提供服务质量
8.4.2 调度和管制机制
8.4.3 综合服务IntServ与资源预留协议RSVP
8.4.4 区分服务DiffServ
习题
第9章 无线网络
9.1 无线局域网WLAN
*9.1.1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9.1.2 802.11局域网的物理层
*9.1.3 802.11局域网的MAC层协议
*9.1.4 802.11局域网的MAC帧
9.2 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
9.3 无线城域网WMAN
习题
第10章 下一代因特网
*10.1 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 (IPng)
10.1.1 解决IP地址耗尽的措施
10.1.2 IPv6的基本首部
10.1.3 IPv6的扩展首部
10.1.4 IPv6的地址空间
10.1.5 从IPv4向IPv6过渡
10.1.6 ICMPv6
10.2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10.2.1 MPLS的产生背景
10.2.2 MPLS的工作原理
10.2.3 MPLS首部的位置与格式
10.3 P2P文件共享
习题
附录A 部分习题的解答
附录B 英文缩写词
附录C 参考文献与网址
前言
本教材第5版的编写大纲于2006年8月通过了教育部的评审,被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由于本教材所讲授的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原理,因此教材中保留了第4版中最主要的内容。同时,新版教材也反映了因特网的发展状况,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更加适应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要求。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变化。.
第1章概述,增加了因特网的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介绍,以及P2P对等通信方式。第2章物理层,在篇幅上进行了适当的精简。第3章数据链路层,在结构上的改动较大,把第4版中第4章的有线局域网部分并入现在的第3章,而数据链路层可靠传输的部分移到第5章运输层中。这样的安排比较符合因特网的实际情况。第4章网络层,主要讲述网络互连问题。新版取消了广域网这一章,但把其中的数据报与虚电路的比较以及拥塞控制的基本概念作为网络层中的内容。取消了对X.25网、帧中继网和ATM网的介绍,并不影响读者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的学习。网络层中的IPv6移到第10章中讲授。第5章运输层,把可靠传输的基本概念和TCP的滑动窗口机制放在一起讲,可使读者对可靠传输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第6章应用层的变化不大,但DNS部分进行了一些修改。第7章网络安全,适当减少一些密码学的内容,增加一些网络安全的内容。第8章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是新增加的,但有些内容取自第4版的第10章,并且进行了充实。第9章无线网络,除重点讨论无线局域网外,还介绍了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和无线城域网WMAN。第10章下一代因特网,除了介绍IPv6外,还阐述MPLS以及P2P文件共享的基本工作原理。..
本教材的参考学时数为70学时左右。在课程学时数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只学习前六章,这样仍可获得有关因特网的最基本的知识。
书后共有三个附录,从附录A是部分习题解答(而不是详细解题步骤)、附录B是英文缩写词,附录C是参考文献与网址。
附在书中的CD-ROM包含以下一些内容:一、常见问题及解答。二、计算机网络最基本概念的演示(Powerpoint文件)。三、全书的课件(即电子教案)。四、本书所引用的RFC文档。考虑到学习本课程的学生不太可能有时间阅读大量的RFC文档,因此在光盘中只给出本书所引用的、最为重要的一些。若需要查阅其他的RFC文档,可自己上网下载。五、第4版教材中的第3章、第5章和第7章中的部分内容,以及几个附录。
对于最基本的内容,在目录中的相应章节前面加上一个星号“*”。
这次的修订工作得到解放军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原理”优质课程建设计划和精品教材计划的资助。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有:陈鸣、胡谷雨、张兴元、齐望东、吴礼发教授,杨心强、高素青、胥光辉、谢钧、端义峰副教授。吴自珠副教授一直对本教材的出版给予全力支持。对这些,编者均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谢希仁
2007年5月
于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南京
编者的电子邮件地址:xiexr@public1.ptt.js.cn
(欢迎指出书中的各种错误,但无法满足索取解题详细步骤的要求,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