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关于《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是什么 1
第二节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3
第三节 凯恩斯革命 6
第四节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9
第五节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3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测度 17
第一节 宏观经济循环图 17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 18
第三节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21
第四节 国民收入中的其他几个指标 27
第五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几个重要恒等式 30
第六节 价格水平与GDP 33
第七节 失业率 36
第三章 经济增长 40
第一节 概论 41
前言
在大学本科的经济学教学中,国内一些著名高校参照国际经验,采取了先开设初级,后讲解中级的渐进式教学思路。然而,大部分高校受教学计划的限制,无法遵循这种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模式。于是,国内高校一种极为普遍的教学安排,是直接采用接近中级水平的教材,用较少的课时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式可以基本满足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通过补充灵活、有趣的案例,帮助大多数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
本书正是符合这一要求的一本教材。在编写中我们注意尽可能地处理好以下关系:基础知识入门的趣味性与数学分析工具的适当引入;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国内主流教材接轨,兼顾国际版教材的最新趋势;注重知识点的完整性,同时给授课教师留下充分的发挥空间。从教学实践的角度讲,任课教师都会吸取各种优秀教材之精华,并结合自己对宏观经济的理解进行授课。因此,任何一本教材的角色都只是一本学习的参考书,只有博采众长,才能诠释经济学的真谛。
本书自2007年出版以来,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夏伟编辑和其他同仁的鼎力支持,并在业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有相关兄弟院校将它列为本科教学用书。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第1版的撰写风格还显得有些拘谨,不够活泼;有些章节内容繁简不当,没有很好地体现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要求;正文之外补充的专栏等内容偏少,没能实现拓展学生视野的预期目标。另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还是宏观经济理论,都有新的变化,原来教材的相关内容也需要进行微调。
在第2版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了第1版的基本风格,沿袭了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希望学生能在把握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后,理解短期经济波动的性质及相应的经济政策。与第1版相比,第2版有以下几点不同:第一,结合近几年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重写了导论部分;第二,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原理,增加了习题,并在专栏、案例中提供了更多鲜活的素材;第三,在介绍通货膨胀时,对2008年金融危机后再次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进行了初步介绍。另外,经济学流派的介绍由两章压缩为一章,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本教材也是《微观经济学》(高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的姊妹篇。本教材从最初大纲讨论、风格体例的确定,以及教材的分工编写、初稿的讨论修改及定稿等,凝结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全体同仁的智慧。按照我校经济学专业建设和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要求,我们对第1版的各章分工进行了调整,一批优秀的一线教师加入到团队中。这些教师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国内著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博士,多年从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经验丰富。本书的具体分工是:第一章至第三章:周清杰教授;第四章:高扬教授、周清杰教授;第五章:高扬教授、徐秋慧副教授;第六章:高扬教授、徐丹丹教授;第七章,高扬教授;第八章:徐振宇副教授、张宏艳副教授;第九章:徐振宇副教授;第十章:高扬教授;第十一章:周清杰教授、徐秋慧副教授。全书由周清杰教授负责统稿。
我们深感荣幸的是,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和教务处的领导理解我们对经济学专业建设和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所付出的努力,鼎力支持经济系团队的各项工作。在此,我们向各位关心和支持经济系发展的领导致敬!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章集香编辑、黄姗姗编辑及其同事积极推进第2版的出版,对本书做了大量细致认真的工作,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不懈努力。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由衷感谢章集香编辑及其出版社的诸位同事。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学术成果和宏观经济学教材,在此一并致谢。
受水平所限,书中可能还会有一些有待商榷之处,欢迎同行老师和同学来信探讨。我的工作邮箱是zhouqj@btbu.edu.cn。
2014年8月
第1版前言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系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基础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稀缺性”无处不在,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也是如此。在课程和课时数量有所限制的条件下,如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讨和思考的。
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着手编写《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这套教材主要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同时也适合法律、新闻等文科类专业的本科生。为了较大程度地涵盖本科学生差异性的需要,我们将写作风格和难度基本定位在初级入门和中级之间。
本套教材希望突出以下4个特色。
第一,将本土教材和国外教材特点相融合,取长补短,力求编写一本适合国内学生学习习惯,又能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兴趣的教材。在多年的教学体验中,我们感受到,国外此类教材的优点是形式活泼、案例丰富,但也普遍存在体系松散、行文不够简洁的问题,易使国内学生在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理解上,“陷入”到各种素材中,无法形成对原理性内容的清晰把握。而目前国内大多数教材,优点是体系严谨、文字精练,但大部分在形式上略显古板,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对于刚接触到经济学的学生而言,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注重从写作风格、体例等方面将国内外教材的优点相融合。
第二,教材案例本土化。在我国目前经济学的教材和教学中,引用国外案例、素材的情形非常普遍,一方面这些案例与我国的现实存在偏差,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我国经济的实际分析,另一方面也易使学生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现状、问题等理解不深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基于此考虑,在教材的专栏部分,我们引入一定比例的中国实际案例、数据和素材,并结合相应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第三,注重对前沿性经济学发展的介绍。教材除了对经典的经济理论进行讲解外,还通过专栏等形式对相关领域的经济理论新发展、趋势等加以介绍,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其更深入地探究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第四,教材应力求尽可能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对于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该教材正文中的文字部分和专栏,可以对基本经济学原理有全面把握;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将正文和脚注中涉及的数理部分也全部掌握,从而有助于其建立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理解变量间的关联,也可为其进一步考研深造奠定基础。此外通过对书中专栏以及建议阅读材料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经济学理论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和实践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强其理论运用分析能力。
这次教材的编写,融会了我校经济学系多位教师对经济学理论及教学的体会、经验和智慧,并且在风格体例上力图有所创新,尝试在教材中体现严谨与活泼“混搭”的风格。当然,受时间、精力所限,教材的编写尚存在不足,诚恳地希望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使我们的教材得以不断完善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