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在借鉴与学习国外行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并与国际上**的行动学习研究机构合作,依据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创新性的行动学习理论观点及实践方法论,如行动学习的五要素模型等。
在大量的行动学习之企业实践的基础上,以实用性为目标,系统地总结归纳出了行动学习在企业中应用的方法论,主要涉及两个重要方向:绩效改善与领导力提升。
高松、汪金爱、林小桢等编*的《行动学习:理论、实务与案例》**次系统梳理和归纳出行动学习方法论中*重要的引导工具,并整合为工具篇,供行动学习实施者参考。
与国内*新的行动学习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从操作层面详细地解析了行动学习项目的实施过程,并选择多个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编写案例,使得本书不仅适用于商学院教育,而且对企业管理培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行动学习:理论、实务与案例》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应用、工具和案例系统论述了行动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首先,本书回溯了行动学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行动学习五要素模型,反映了行动学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趋势。其次,本书从应用操作层面详细地解析了绩效导向型和领导力提升型的行动学习项目的实施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了标准化、可复制的模式。再次,本书系统地收录了大量实用的行动学习工具,并介绍了其具体应用情境和使用方法。最后,本书选择多个行业的代表性企业编写案例,通过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景式的深度解剖和分析。
《行动学习:理论、实务与案例》既可供本科生、MBA/EMBA、MPA和研究生研读,又可为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参考。
作译者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中国行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福布斯中文网专栏作家。
高松教授主持推动了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行动学习教育模式改革,筹建了中国行动学习研究中心,并主持召开首届中国行动学习国际论坛。
高松教授以行动学习思想方法创新企业培训与咨询模式。提出了以行动学习为主线的整合领导力发展方法论,并以体验式教学为思想,对传统企业培训体系的改造探索了新方向;将行动学习与管理咨询融合创新,运用于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及组织变革与转型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高松教授服务过的客户包括中国电信、宝钢集团等几十家行业标杆企业。
汪金爱
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助理教授,曾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战略管理、高阶梯队理论、创业研究等。近年来开始关注商学院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尤其是行动学习与商学院教育的关系以及行动学习在组织学习中的应用。
林小桢
中国行动学习研究中心特聘专家。长期专注于行动学习法以及引导学在人才发展领域的研究与运用,为100多家企业、政府机构设计并实施行动学习项目。此外,创建亚洲引导学协会(公益),推广引导技术在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中的运用。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前 言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1章 行动学习的起源、发展及应用 2
1.1 行动学习的起源 3
1.2 行动学习的发展 5
1.3 行动学习的应用 7
本章小结 16
第2章 行动学习的基本要素 19
2.1 行动学习的概念与五要素模型 20
2.2 什么是有效的行动学习 24
2.3 五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31
2.4 行动学习相关范式的发展 32
本章小结 34
第3章 行动学习的起点:问题 37
3.1 问题对于行动学习的重要性 38
3.2 问题的选择 38
前言
然而,在杜威提出教育变革思想近百年之后,管理教育却仍然被传统教育模式所主导。无论是商学院还是企业大学,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哈佛大学开创的案例教学尽管在学生参与方面有了进步,但案例教学所依赖的案例往往是过去的、静态的、他人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案例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阵营中。但是,管理教育的内容及对象决定了管理教育是最应被新的教育思想改造的领域。从内容来看,管理是实践性的学问。这种实践来自个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体验,它是无法通过单纯的形而上的思想构建出来的。从对象来看,管理教育尤其是MBA教育及企业培训,它们是典型的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具有管理经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愿意主动分享,学习的目的性强。学生的成人特性呼唤创新的管理教育范式。当下管理教育模式的落后必然会造成教育效果的不佳,管理教育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商业精英,这是当今管理教育受到社会广泛批评的根本原因。因此,管理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
2010年开始,我们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开始了以行动学习思想改造传统管理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创建了行动学习课程,改造了MBA、EMBA的课程体系,建立起行动学习、课程及学位论文三位一体的全新教学体系。从四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行动学习在企业绩效改进与领导力提升方面的实践。我们发现,行动学习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设立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驱动下,在引导师的有效引导下,通过团队探索与行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质疑与反思,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吸收及提升领导力的目标。这是有别于传统管理教育与培训的全新范式。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尽管变革的过程充满了困难与问题,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企业,都从这场变革中获益,说明这个大方向是管理教育与培训发展的潮流所向。
在克服与解决管理实践中所遇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行动学习尽管给予我们思想,但是却没有给我们现成的答案。自瑞文斯提出行动学习的概念之后,派德勒、马奎特等人不断发展了行动学习理论。国内行动学习领域目前还停留在引进这些国外理论的阶段。然而,国际行动学习理论体系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例如,行动学习如何与课程体系有机地融合?行动学习的哪些环节能够有效提升领导力,以及如何提升?在中国文化情境下,行动学习项目实施中有何特殊性?行动学习在企业问题获得解决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其他管理工具?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行动学习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发展创新。为此,我们发起和成立了中国行动学习研究中心,以推动中国行动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为宗旨,汇聚了众多学术界、企业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我们举办了许多大型活动,包括2012年中国行动学习国际论坛,与福布斯中文网合作举办的青年商业领袖行动学习会,以及2013年行动学习企业高峰论坛等。我们还确立了行动学习的研究课题,形成了研究机制,并开始了对行动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本书正是我们研究的成果之一,它是中国第一本行动学习教材。我们力求在这本书中体现中国行动学习理论及实践的原创性、实用性与开放性。这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宗旨与目标。
原创性是指我们期望在借鉴与学习国外行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创新性的行动学习理论观点及实践方法论。在这本书中,我们提出了行动学习五要素模型,第一次以系统的视角定义了行动学习,并以此构架出行动学习的理论体系。本书的理论及实务的讨论部分主要体现了中国情境的特点。本书所有的大案例均是以中国企业的行动学习实践项目为背景。
实用性是指我们期望读者通过对这一本书的阅读,就能够基本掌握行动学习的实践方法。因此,在大量的行动学习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以实用性为目标,系统地总结归纳出了行动学习在企业应用的方法论,主要涉及两个重要方向——绩效改善与领导力提升。为了更为清晰地展示行动学习的实践方法,我们专门开辟了案例篇,这些案例涵盖广泛,既有绩效改善及领导力提升两种行动学习项目,又有如何应用行动学习改变MBA传统教学模式的管理教育项目。此外,本书第一次系统梳理和归纳出行动学习方法论中最重要的引导工具,作为工具篇,供行动学习实施者参考。
开放性是指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和盘托出。我们坚信在当下的时代,只有走开放、交流、共赢之路,才能激发更多的管理者与专家在行动学习领域贡献他们的智慧,共同推进中国行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因此,在这本书中我们尽可能提供详尽的操作细节,并将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期望能够激发出读者对行动学习的兴趣并启发他们的思考,从而推动中国行动学习研究的进步。
本书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篇,共计8章。第1章阐述了行动学习的理论渊源,说明行动学习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孤立的与偶然的,而是人类关于教育与学习的思想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第2章中,我们提出了行动学习五要素模型。在第3~8章中,我们系统地阐述了行动学习五要素模型中的关键要素,它们分别是问题、知识与经验、团队探索、行动、质疑与反思。第二部分是应用篇,共计两章。它们分别是业绩导向的行动学习和领导力开发行动学习项目。我们期望在这一篇中详细阐述行动学习如何解决企业绩效问题,如何开发领导力。第三部分是工具篇,详细梳理出行动学习所有重要的引导工具,并将所有操作细节展示出来。第四部分是案例篇,提供了6个案例。这些案例均是从我们实际操作过的案例中精选出来的。我们尽量选择不同的行业及应用方向,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此外,我们还设计了学习目标、引导案例、本章小结、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讨论案例或应用实践,以及参考文献等栏目,以便于学生的深化学习。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许多专家和机构的帮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要感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吴柏钧院长及阎海峰副院长对本书写作的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谢邹怡、马赵阳、费舒霞、陈娟娟、沈巴思、何杨琼、王霞,他们全程参与了本书的撰写,承担了搜集与翻译资料及部分章节的整理、撰写的职责。再次,本书案例部分的编写获得了镇海炼化、吉利集团等企业的支持,曹引、苏懿佳、吴宇飞、蔡敏、张星、蔡晓晓、朱邦思等人参与了案例部分的撰写。此外,为使得本书的观点更为形象与通俗易懂,我们聘请了小画笔工作室的王博和刘淑冰等为本书配画。最后,本书获得了上海市教委设立的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基金的资助。在此,我们一并对上述机构及个人表示感谢。
我们期望本书能够成为一块铺路石,为中国行动学习自主原创的研究与发展开辟道路。
序言
长期以来,出于所谓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一些功利性的动机,商学院的科研活动一直致力于以科学范式进行数理研究与模型建构,教学过程也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重视管理教育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这种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实践下,商学院的学生往往会接受比较多的专业知识而少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企业、社会和MBA学生对商学院教学的质疑和挑战越来越多,使MBA的教育处于理论思辨能力与管理能力培养孰轻孰重的两难境地。事实上,即使是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由于MBA项目的学习时间限制,教学计划难以提供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所有课程,学生也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去学习这些课程,因此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更大的挑战是,一旦MBA项目试图通过理论课程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强化课程中的理论分析内容,学生常常也会因脱离实践而进行质疑和排斥。这种专业学位教学中的“功利性”特征,直接导致了师生间对于教学理念和要求的差异,也成为一些理论课程和任课教师难以获得学生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案例教学似乎解决了一部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但不论通常所批评的案例教学中的案例陈旧、环境差异和教授者的经验缺陷等弊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企业经营管理从来都是个体性的并随着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所以,无论是课堂理论知识还是案例教学,对于MBA学生来说,要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和被“感化”,需要在知识积累和理解的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转化能力。但对于许多MBA的学生来说,在传统的MBA教育中,不仅没有真正理解企业管理和商业经营的真谛,反而受到所谓教科书式的理论模型和商业模式影响,其商业行为多受业界批评。这种以课堂、课程和教师为中心的MBA教育方式,引入中国后,在科举式教育制度环境下,更拘泥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尤其是受我国政府学位规制影响,论文的写作同样充满所谓“MBA八股”章法,更难以提升MBA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实际的经营管理能力。
鉴于这种教育困境带来的压力与挑战,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借鉴兄弟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在MBA教育中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希望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试图把MBA项目建设成为一个专业知识交流、经营管理经验交流和社会网络关系建构的平台。我们始终认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研究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理论建构而建构理论,管理学的研究和学习的宗旨是实践导向的,是为经营管理实践服务的。所以,管理学除了理解企业运作,探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机制和问题之外,更需要探索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战略决策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这一管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必须集研究、教育和实践于一体。
我们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所基于的一个基本教育理念是,人类社会知识的创造和传承,本质上和最有效的途径是基于人们之间的思想、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思想、知识基本上是在交流中创造和推广的。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雅典盛行的智者间的自由辩论,这种新知的交流造就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伦理哲学,苏格拉底更是以“谈话”和“辩论”创造和传播其思想(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同样,影响中国社会2500多年的孔孟儒学及其流传至今的经典《论语》,也是孔子与72弟子思想交流的总结;而历经久远的“辩经论法”大大地发展和推广了佛教的教义。恰恰是在工业化的浪潮和计划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所谓现代教育方式,以实验教学和学术性技术标准灌输知识,并不把知识的获取作为一种探究的过程,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违背了教育的
本源。
为了有效地建设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经验和社会网络关系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创新活动,引入“行动学习项目”就是其中的一项教学改革计划。正如本书所述,行动学习项目的意义在于参与者以企业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为研究对象,灵活应用结构化知识,通过质疑与反思来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行动学习项目”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主导一切的教学方式,学习者成为了教育的中心,在批判性反思和积极的行动试验中,行动学习使学习成为一个参与者知识、经验交流的平台和知识创造的过程。我们之所以选择行动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于行动学习所基于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主张、学习与研究的目标、方法都与管理学的本质特征较为符合。
坦率地说,最初我们策划和推动MBA“行动学习项目”是带有主观性的,对于行动学习理论和方法在学位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并没有把握。感谢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行动学习研究组和参与行动学习教研工作的教师们,大家在近4年的时间内,对行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如何把行动学习理念、方法等应用到学位教育中做了认真的探索。尤其是高松教授和汪金爱博士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书是他们对行动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一项成果。本书系统梳理了行动学习理论和方法,开发和总结了行动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关键点,特别是揭示了理论的渊源、依据和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在应用篇中,本书总结了行动学习实践的经验,整合了有效的理论和分析工具,为行动学习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行动学习理论及方法在教育、培训中的有效性正日益得到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认可,但由于行动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较多,师资培养较难,组织的难度较高,因此一直未能普及和推广。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在实施这一项目时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其中之一是缺乏系统性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师指导手册,我想本书一定会在这方面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
衷心希望在有志者的共同努力下,使行动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管理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吴柏钧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
推荐序二
近几年,中国商学院的管理教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导致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商学院所授的知识往往滞后或脱离当前的商业实践。此外,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导致知识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提升,削弱了以知识传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价值。为了突破这些瓶颈,国内外众多商学院都进行了探索,管理教育模式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传统教学发展到案例教学,再发展到体验式教学,而体验式教学是国内外商学院变革的共同趋势。体验式学习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学习的本质,即学习是对学习者头脑中认知模式的改造,而不是知识的转移。但如何在管理教育中具体应用体验式学习理念则是众多商学院、企业和大学等关注的焦点问题,本书所提出的行动学习理论及其方法论可以很好地阐释这一问题。本书正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中国行动学习研究中心五年多来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我最早深入了解华东理工大学行动学习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是从华东理工大学举办的2012年中国行动学习国际论坛开始的。华东理工大学在国内管理教育界率先提出了以行动学习思想为主导的包括理论学习(课程教学)、行动学习项目和学位论文的MBA“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行动学习为核心的管理教育新范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设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和知识补缺的作用。第二,变知识的单向传输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第三,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而不是只注重理论与知识的传输。第四,教学过程不是静态地讲述管理理论,而是设置真实的商业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实现知识和经验
的内化。
华东理工大学所提出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是体验式教学与中国MBA教育结合的典范,其意义在于解决了如何提高MBA教育的有效性以及理论学习与管理实践的关联性这两个关键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则是困扰国内外商学院多年的问题,华东理工大学的探索对于商学院来说极具借鉴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本系统的高水平的行动学习著作,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管理者了解行动学习,能够启发更多的商学院与企业大学共同探索如何将体验式教育应用到中国的管理教育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我希望通过商学院对商业社会的影响力,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应用行动学习来变革企业经营管理系统。
媒体评论
——中国银联支付学院院长 付伟
《行动学习:理论、实务与案例》系统地阐述了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总结了在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动学习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行动学习在我国成功推广的核心要素,不仅为我国当下行动学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导,也是行动学习实践者继续探索、总结反思、不断提升的实践指南。
——前GE韦尔奇上海领导力发展中心运营主任 姜宏宽
学习的过程包括了知识获取、行动验证和反思提升,知识只有从实践中得到提炼和验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高松教授的这本书系统化地梳理了行动学习的源起,还原了行动学习的本质,纠正了很多人对行动学习的认知偏差,其中的方法颇具实战性,堪称一本正本清源之作。
——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创始人 陈雪频
培训是科学,授课是艺术。无论哪种学习形式,都应当与实际绩效相结合。本书就行动学习方面做了系统、大胆和有效的研究与探索,并加以适当案例,值得一读。
——中国管理培训联盟总顾问 顾立民
美国培训认证协会(AACTP)关于行动学习有一个最简洁的定义:行动学习是一个团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边干边学的组织发展技术及流程。杰克,韦尔奇说得更简单:行动学习就是一个赢的游戏。行动学习到底是什么呀?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众行集团总裁 刘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