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工作: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导论(原书第10版)
美国400多所高校使用美国实业界心理学专家多年管理实践经验,在社会背景下看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
基本信息
- 原书名:Psychology Applied to Work,10th Edition
- 作者: (美)保罗 M.马金斯基(Paul M. Muchinsky)
- 丛书名: 美国名校学生最喜爱的心理学教材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71035
- 上架时间:2014-8-12
- 出版日期:2014 年8月
- 开本:16开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理论与研究
教材

【插图】

编辑推荐
最实用的应用心理学教材,让学校不再是心理学学生的就业避风港,工作选择面更广。
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史上最受欢迎的教材更多应用实践智慧美国400多所高校使用美国实业界心理学专家多年管理实践经验,在社会背景下看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美国实业界心理学家多年管理经验总结,更多应用实践智慧
在社会背景下看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
最实用的应用心理学教材,让学校不再是心理学学生的就业避风港,就业选择面更广
作译者
(Paul M. Muchinsky)
美国普渡大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博士。他曾经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执教长达20年。1993年,他成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格林斯博罗分校商学院的Joseph M. Bryan杰出教授。因为他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中的杰出教学表现,2004年获得了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会的教学杰出贡献奖。他是美国心理学会以下4个分会的资深会员: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分会、心理学教学分会、职业心理学分会和咨询心理学分会。他拥有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委员会(这是美国核查验证心理学专业从业者的一个机构)的职业执照资格和心理学家执照(这个执照主要的作用是可以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出席法庭的审判过程)。他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所涉及的应用实践活动中表现活跃,本书所呈现的许多案例和例证均来自他的专业实践经历。他的个人联系方式是:pmuchinsky@hypergraphicpress.com。
姚 翔
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学士,应用心理学博士,组织管理博士后。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组织社会化的过程机制与员工适应的过程干预;测量与评估方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员工创造力的测量与培训。截至2014年6月,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4篇,会议论文20篇。长期为北京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班学员教授普通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绩效管理、沟通冲突与压力应对和职业规划与发展等课程。为政府机关、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与企业管理诊断与方案设计、积极心理过程与管理技能发展、人员选拔与领导力开发有关的培训和咨询工作。
目录
简明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1
第2章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8
第3章 效标:决策标准 39
第4章 预测源:心理测评 61
第5章 人事决策 86
第6章 组织学习 114
第7章 绩效管理 133
第8章 组织与组织变革 152
第9章 团队与团队合作 176
第10章 组织态度与行为 196
第11章 职场心理健康 218
第12章 工作动机 238
第13章 领导力 257
第14章 工会与管理层关系 277
目录
译者序
第一,许多国内的学者不加区分地混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这两个概念,很多国内出版的书籍也不加区分的混用这两个概念。实际上两者是有区别的。简言之,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秉持行为科学的道统,强调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企业中的个体行为,侧重于关注心理学的构念,比如人格、动机、态度和工作表现等,强调用心理学的方法论获得因果推论。组织行为学是商学院中研究组织、团队和员工的学科。组织行为学相对不强调心理学的构念,更关注组织环境氛围的影响;因为秉持商业实践的道统,所以比心理学注重理论建构和阐述。在美国,两者分属不同的行业学会,拥有不同的学术期刊,在身份上有着差异化的认同,比如,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不会找商学院训练出来的博士做主编。虽然近些年,因为商学院优厚的待遇,许多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纷纷转身进入商学院从事科学研究,而且目前学术界有一股呼吁统一组织行为学和组织心理学的呼声。但两者的区别仍然存在。
第二,很多研究同行也没搞清楚工业心理学与组织心理学的区别。正如上文所述,组织心理学与微观组织行为学所考察的内容非常近似,更关注员工如何加入并且适应组织的过程,被组织和领导激励和影响的过程,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压力的过程。核心主旨就是员工在组织中是如何与组织中的其他要素互动的过程和行为机制。但是工业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所关注的内容差距非常大。传统的工业心理学关注员工的招募、录用、培训和工作表现评估。核心主旨就是如何招募到一个好的员工,并且把他安置到一个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为组织做出最大的产出。因此,工业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是心理学所专有的特色,例如,如何使用丰富的测验工具选拔合适的员工。
第三,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哪里?至少在博士毕业生这个层面上,中美存在很大差异。在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一半学生都去了实业界。所以在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协会(SIOP)的年会上,与会者除了大学教授和研究生之外,有超过一半的人是企业经理或咨询专家。与之相反,组织行为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去商学院当教授,所以在美国管理学会(AOM)的年会上,与会者都是大学教授和学生。这也佐证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学术与应用实践平衡的定位策略。在中国观察到的现象却很不一样,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博士毕业生都去学校当老师,倒是不少咨询公司的高管打着商学院博士的头衔。对于这个问题,我坚信伴随着中国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被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方法训练出来的毕业生必将在企业管理的应用实践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前提是不要丢了行为科学的道统。
明确上面几个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能更好地领会本书的价值。由保罗M.马金斯基所著的这本书是美国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中最好的两本教科书之一。因为马金斯基本人曾经长期在企业中从事管理实践,所以与其他同类型的教材相比,首先,本书更具有心理学特色,而不是特别偏向人力资源管理,本书更少书卷气,而多一些应用实践的智慧,多一些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具体企业管理实践的具体思考。这是本书的主要价值之一。
其次,本书的章节安排和设计体现了典型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色彩。正如所有的心理学教材一样,本书正本清源地从研究方法讲起。请读者尤其关注第3章和第4章,预测源与效标的关系构成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就是什么样的员工是好员工(拥有优异的绩效表现:效标);用什么方法能够筛选到这些好员工(成功的预测指标:预测源)。对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部分的内容与思考,正是专业价值的重要体现。
最后,虽然马金斯基本人并不是特别出彩的研究者,但他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非常到位,本书对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中的概念和最新进展也全面涉及。第5~7章都是非常经典的工业心理学话题;而第8~13章则是目前组织心理学所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我尤其赞赏马金斯基对动机的梳理(见第12章),与绝大多数教科书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讲起不同,本书所涉及的动机理论是目前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被普遍使用的主要理论,非常清楚。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群体工作的结果,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袁宇星(第1章、第12章)、陈虹君(第2章和第4章)、高雅献(第3章、第7章和第11章)、林望迎(第5章、第6章和第13章)、李天惠(第8章、第14章)、王杰(第9章、第10章)和邢雨竹(术语表)参与了本书的初稿翻译工作。邓英欣和林望迎协助我完成了通稿和审校工作。尤其林望迎,认真勤恳,积极踏实地协助我进行了全书的审校工作。作为心理学系的硕士研究生,祝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取得成功,也祝读者在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成功。
姚翔
2014年6月于北京大学
前言
发生在两年之前的大衰退,对整个社会和商业世界产生了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相对而言,现在活着的人很少有经历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因此,21世纪的研究者需要重新认识长期的经济萎缩对整个商业社会产生何种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自然而然地成为动荡变革过程中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自我认同阶段。纵观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教科书很少关注经济力量对于商业发展的影响。但是,经济大衰退的程度如此严重,以至于再如过去一般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和经济分隔开来在现在这个时代看起来已经显得有些过时。因此,我在每章中都增加了一个新的栏目——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和经济,这个栏目聚焦于探究近期的经济形势对本书相关章节中所讨论的话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10版中每一章的修订如下所示:
第1章·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中,起始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回顾,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同一时期所发生的世界大事。经济衰退如何影响商业导向,又对劳动力产生什么影响,是本书新增的特色模块。
第2章·讨论在研究中一些既定的因果关系,以及基于科学的研究和基于实践的研究有什么区别(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代沟)。讨论了经济是如何影响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家选择和研究上述主题的。
第3章·介绍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是如何从“职务分析”转到更青睐“工作分析”的,介绍了O*NET的最新进展以及新近被涵盖在工作绩效指标体系中的工作场所越轨行为、适应性行为和公民行为。讨论了失业率的计算方式,以及为什么失业可以被看作衡量一般经济情况下的标准值。
第4章·增加了人格测验中的作假,扩展了有关效度、“验证”和“确证”,以及测验在社会价值中的讨论。介绍了失业水平如何影响工作空缺申请者的数量,又如何影响人事决策时对评估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以及组织必须做出决策的时限等。
第5章·增加了多样性–有效性的困境,以及美国最高法院“里奇诉德斯蒂法诺案”对于差别性对待的判例。介绍了互联网的发明如何加剧了经济竞争,以及网络技术如何改变人事雇用和选拔。
第6章·增加了计算机辅助的培训(e-learning)、跨国外派培训、防止性骚扰的培训、高管教练技术和管理能力开发技术比较方面的最新进展。人事选拔方法与培训方法在组织配置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经济状况对于选择的影响。
第7章·介绍了绩效管理的概念,增加了末位淘汰法、评估者培训和评估者动机的最新进展。有关解雇的悖论是:解雇对组织的经济地位有所助益,但它会威胁整个国家的经济地位。
第8章·介绍了组织文化的竞争价值模型。在组织适应的大背景下理解裁员、区群谬误和国家文化,以及组织(社会)责任的最新进展。解释了裁员在何种程度上提高了组织的经济绩效,以及在国家经济下滑时产生了怎样的连锁效应。
第9章·团队人际互动过程的最新进展,团队人事选拔、团队训练和团队绩效评估的最近发展。思考了解雇决策的经济效应会如何影响团队层面的组织结构。
第10章·增加了组织政治、工作承诺、组织偏差行为和职场杀人。讨论了组织偏差行为的经济后果——组织偏差行为是如何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这些成本继而又如何转嫁给了消费者。
第11章·职业心理健康是国家幸福指数之一,增加了弹性工作安排和职场药物滥用的最新进展。经济大萧条如何影响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历史上,美国政府第一次对失业补偿金的接受时限进行了延长。
第12章·介绍了工作投入的概念、工作设计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动机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发展。讨论了经济膨胀是如何提高薪酬作为工作绩效动力源的重要性。
第13章·介绍了跨文化领导力问题的最新进展,增加了与企业家精神有关的情绪和情感状态、领导力与多样性问题的最近发展。讨论了领导者的命运是如何与其下属的经济幸福紧密相连的。
第14章·介绍了工会在社会中的工具性价值变化、在雇用关系中作为第三方代表的接受程度,以及在全球经济中工会日益显现角色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工会与社会各个部门经济问题的关系。
对于本书第10版的诞生,在此我要感谢很多人。非常感谢以下人员提供的智力性观点和竭力的服务支持:Jeff Aguiar,Marilyn Allred,Judith Gebhardt,Angel Guerrero,Allen Hawkins,Mike Lane,Ivonne Moreno-Velazquea,Cindy Nordstrom,Joy Sigmon,Steele Smith,Lynn Southward,Renee Spain和Mary Thompson。我非常感激他们协助我第10次讲述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故事。我希望第10版能够让读者十分满意。
对教师和学生的附言
对于教师
序言
非常荣幸,我所著的这本书的中文版即将刊行。我向本书中文版的译者姚翔博士和他的团队致以感激之情。从30年前本书的第1版开始,这本书就不断地被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我非常欣慰地看到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在世界各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今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少,而彼此之间的相似之处却变得越来越多。全世界的人都希望过上平静而富足的生活。所有人都希望在一个能充分施展自己才智和兴趣的社会中工作。这么做,我们都可以尽自己所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一门同时强调学术与应用实践的学科。与其他科学门类一样,学术研究的发现对于本领域有很多益处。如同医学领域一样,研究的学术发现能够成为应用实践的基础。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应用实践就是将研究发现运用于改善个体、组织和社会的生活品质。
当今世界拥有超过70亿的人口。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可以促进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全世界各国的人都需要通过工作谋生。令人满足的工作会促成令人满足的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促使读者找到途径,运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为国家谋求福祉。增进人类的福祉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终极目标。
诚挚的,
保罗M.马金斯基博士
媒体评论
—— Robert Perloff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美国心理学基金会终身成就奖得主
研究工作中的心理学,对于理解工作的意义、把握职业生涯、提升工作生活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书恰好可以在这方面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 王垒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应用心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一门同时强调学术与应用实践的学科。与其他科学门类一样,学术研究的发现对于本领域有很多益处。如同医学领域一样,研究的学术发现能够成为应用实践的基础。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的应用实践就是将研究发现运用于改善个体、组织和社会的生活品质。
—— 保罗 M. 马金斯基
美国心理学会资深会员
本书的章节安排和设计体现了典型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色彩。正如所有的心理学教材一样,本书正本清源地从研究方法讲起。预测源与效标的关系构成了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什么样的员工是好员工(拥有优异的绩效表现:效标);用什么方法能够筛选到这些好员工(成功的预测指标:预测源)。对于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部分的内容与思考,正是专业价值的重要体现。我尤其赞赏马金斯基对动机的梳理,与绝大多数教科书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讲起不同,本书所涉及的动机理论是目前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中被普遍使用的主要理论,非常清楚。
—— 姚翔
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