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德鲁克4册(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社会管理+个人管理+变革管理)
商品已成功飞到您的手机啦!快登录手机站看看吧!
>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 微信关注“互动出版网”,便捷查询订单,更多惊喜天天有
编辑推荐
现代管理学之父
大师中的大师
超越时空的德鲁克
管理者永恒的导师
一日一读
德鲁克经典组织管理思想语录
·企业管理的职责
·企业的定义
·战略计划
·核心竞争力
·顾客
·市场营销
·创新
·生产率
·利润
·成本
·决策
·目标管理
·人员管理
内容简介
书籍 经济管理学书籍
本系列包含《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四册。
《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是德鲁克围绕变革与延续的平衡这一主题的思考与见解。全书语录出自德鲁克,但语录的选择与全文的整体结构编辑由上田惇生教授独自完成。
《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不仅具有理论性,而且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要将它仅仅用于分析个人与工作,而是将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来阅读,要带着“我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一边思考一边阅读。全书语录出自德鲁克,但语录的选择与全文的整体结构编辑由上田惇生教授独自完成。
《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德鲁克是为了了解社会而学习历史的。这本书就是有关社会的经典思想语录,是集德鲁克所学历史知识编纂而成的一本书。全书语录出自德鲁克,但语录的选择与全文的整体结构编辑由上田惇生教授独自完成。
《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是德鲁克关于组织管理和经营管理的经典语录。全书语录出自德鲁克,但语录的选择与全文的整体结构编辑由上田惇生教授独自完成。
作译者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小传
(1909—2005)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 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 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 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 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 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目录
《卓有成效的变革管理》
序
第1章 变革的时代 / 001
今天还理所当然,明天却可能不合情理 / 002
突发性的构造变化 / 003
变化着的哲学与世界观 / 004
龙头企业难于立足 / 005
生存繁荣之道 / 006
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 / 007
易僵化的组织 / 008
意识到生存危机了吗 / 009
既存事物会陈旧化 / 010
获取明天所需的资源 / 011
创造未来要把握好现在 / 012
第2章 未来 / 013
先了解现实再谈未来 / 014
忽视紧迫而重大的现实问题将会危险万分 / 015
未来学的问题所在 / 016
创造未来的两种方法 / 017
已经发生的未来 / 018
不会逆转的人口变化 / 019
新事物的发现 / 020
创造未来应有的事物 / 021
做改变世界的研究 / 022
改变历史的构想 / 023
企业家构想的根本问题 / 024
是否拥有顾客、市场及最终用途 / 025
构想未来需要勇气 / 026
明天一定会到来 / 027
创造未来的责任 / 028
第3章 企业家精神 / 029
锯掉椅子腿 / 030
意外风险 / 031
企业家创造价值与需求 / 032
成功的价值高于风险 / 033
学习创新原理与方法 / 034
成功企业家的相同之处 / 035
企业家精神应体系化 / 036
企业家的志向并非冒险 / 037
企业家的志向是把握机会 / 038
不懂方法论的高新产业企业家 / 039
创新会带来自我革新 / 040
让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无时不在 / 041
第4章 成为变革领导者的条件 / 043
靠什么获得明天的领导地位 / 044
要自身主动地发起变革 / 045
视变革为机遇 / 046
消除不安 / 047
连续性是根本 / 048
让变革与延续保持平衡 / 049
变革领导者的四项必要活动 / 050
系统性废除 / 051
三年一整顿 / 052
要采用现行的方法吗 / 053
清洗附着于船体上的贝壳 / 054
控制企业平衡 / 055
不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固守昨天上 / 056
利用竞争对手预防陈旧化 / 056
不断改善的目的 / 057
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成功的追求 / 058
第5章 变革领导者 / 059
建立善于创新的组织 / 060
组织中人人都能成为企业家 / 061
以企业家精神为中心的组织 / 062
进行创新之前应考虑的问题 / 063
将优秀人才分配到最佳机会中 / 064
将新业务从既存业务中分离出来,重新组织 / 065
新生儿应放在育婴室 / 066
任命项目负责人 / 067
新业务只不过是个孩子 / 068
不支援项目本身而是提供人才支持 / 069
营造继续学习的氛围 / 070
聚焦于机遇的报告 / 071
两项必要的预算 / 072
未来预算 / 073
第6章 创新原理 / 075
发现漏洞 / 076
将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 / 077
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 / 078
带来巨大成果的创新 / 079
将创新应用于企业发展的所有环节 / 079
企业必有的三项创新 / 080
创造性不是问题关键所在 / 081
集中性且系统性的工作 / 082
创新直觉 / 083
从小型企业出发 / 084
瞄准最高目标 / 085
为现在而奋斗 / 086
将市场视为震源 / 087
创新的禁区 / 088
把创新与新奇事物混为一谈了吗 / 089
着手其他项目 / 090
新事物需要先进行试验 / 091
市场调查中无法发现的问题 / 092
如何评判创新 / 093
依据对顾客的贡献程度评判创新 / 094
第7章 创新的风险 / 095
不要把风险看作行动的基础 / 096
降低风险的方式 / 096
成功能否带来新业务 / 097
承担的风险 / 098
无法承担的风险 / 099
提出问题,辨别无法承担的风险 / 100
应该承担的风险 / 101
能将风险明确到什么程度 / 102
第8章 创新机会 / 103
不能依靠运气成就企业 / 104
花点儿心思探讨业务机会 / 105
发现新机会时常伴有心理障碍 / 106
因变化而灭亡 / 107
利用已发生的变化 / 108
避免激烈竞争 / 109
变化无法控制 / 109
没有必要知道原因 / 110
应该系统性探讨的创新机会 / 111
忽略掉的重要事项是什么 / 112
创新源于漏洞 / 113
创新的七个机会 / 114
第9章 意料之外的成功与失败 / 115
意料之外的成功是最好的机会 / 116
拒绝意料之外成功的理由 / 117
是谁获取了利益 / 118
意料之外的成功也有要求 / 119
杰出的计划 / 120
失败让我们看到机会 / 121
无法发现失败中蕴藏的机会 / 122
最高领导者亲自处理 / 123
竞争对手的突然变化 / 124
不是多角度创新而是进一步开拓 / 125
第10章 偏差与结构变化 / 127
偏差指的是与现实的背离 / 128
定性而非定量 / 129
需求与业绩之间的偏差 / 130
现实与认识之间的偏差 / 131
从生产者的不满中发现偏差 / 132
无从下手的需求 / 133
从需求出发的三个要求 / 134
会瞬间瓦解的产业结构 / 135
追求结构变化的企业家精神 / 136
傲慢的市场垄断者 / 137
善于把握并利用趋势的人 / 138
对人口结构的错误认识 / 139
人口结构变化与周期 / 140
时代的氛围在变化 / 141
不能只看统计数据,还要亲临现场 / 142
认识的变化会产生创新机会 / 143
对健康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 144
无法量化地认识变化 / 145
第11章 发明与想法 / 147
新发现的可信赖度 / 148
新知识引发的创新须有战略 / 149
失败的原因来自企业家自身 / 150
从爆发期到开放期、整顿期 / 151
高科技是继续发展还是停止发展 / 152
财富名誉双丰收 / 153
思维创新风险很大 / 154
野心与创意的代表 / 154
第12章 风险管理 / 155
不经营管理就无法生存发展 / 156
高新产业的成功要因 / 157
是否能利用预期之外的市场 / 158
财务漏洞是失败的原因 / 159
现金、资本、管理远比利益重要 / 160
成长需要营养 / 161
关注资金流动 / 162
把握好一年之内的资金需求 / 163
组建高层管理团队 / 164
组建高层管理团队的步骤 / 165
需要值得信赖的圈外人 / 166
第13章 成长与多元化 / 167
健康成长与过度肥胖 / 168
探讨成长的最低限度 / 169
适当的企业规模 / 170
将资源转移到有机会的领域 / 171
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所在 / 172
企业要有挑战性目标 / 173
提高生产率具有可实现性 / 174
获取成长机会的方法 / 174
不景气时期也存在机会 / 175
企业越专业化越容易管理 / 176
保持专业化与多元化的一体性 / 177
收购成为最佳方法 / 178
收购带来的问题 / 179
业务的转让是一场交易 / 180
第14章 公共组织与企业家精神 / 181
人员调换不能解决问题 / 182
根据预算进行活动的弊端 / 183
背负多重利害关系的弊端 / 184
无法完成的使命 / 185
要有明确的目的 / 186
确立可以实现的目标 / 187
确立目标时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 188
投身于废弃计划 / 189
努力寻求机会 / 190
编译者后记 / 191
《卓有成效的个人管理》
序
第1章 成长 / 001
人渴望有所成就 / 002
能力使人改变 / 003
成长的责任在于自身 / 004
一切始于责任 / 005
不断进取的欲望 / 006
什么是完美的工作 / 007
感到自己重要的时候 / 008
外在成长和内在成长 / 009
将重心放在工作上 / 010
工作指引方向 / 011
从新角度审视自己和工作 / 012
赋予工作以意义 / 013
追求意料之外的成功 / 014
你希望被人记住的是什么 / 015
促进自己成长的问题 / 016
第2章 取得成果的能力 / 017
成果是自我实现的前提 / 018
做出最好的成绩 / 019
人还不够优秀 / 020
取得成果的人的共同点 / 021
取得成果是一种习惯 / 022
不需要特别的才能 / 023
想要取得成果必备的五种能力 / 024
成果通过机会的创造而得到 / 025
在新任务中取得成果的条件 / 026
以输出为核心 / 027
必要工作取决于成果 / 028
取得成果是一场革命 / 029
通过努力学不到的特质 / 030
第3章 贡献 / 031
切勿注重权限 / 032
考虑应做的贡献 / 033
贡献才是取得成果的关键 / 034
注重贡献能带来成功的能力 / 035
自问对组织的贡献 / 035
为追求愿景而自问 / 036
关注外界 / 037
抬头看外界 / 038
使贡献具体化 / 039
设定贡献的目标 / 040
第4章 优势 / 041
很难看清自己的优势 / 042
看清自己优势的唯一方法 / 043
除去理智的傲慢 / 044
注重自己的优势 / 044
用擅长的方法工作 / 045
如今已不能改变自己 / 046
是团队合作,还是单独行动 / 047
在大组织工作,还是在小组织工作 / 048
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 / 049
在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组织工作 / 050
理解性情和个性 / 051
了解自我的人的言行 / 052
将自身价值升华为集体成果 / 053
获得最好的工作 / 054
第5章 必经之路 / 055
选择职业的烦恼 / 056
想让自己做什么 / 057
就职关系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 057
责任是获得自由的代价 / 058
第一份工作的选择相当于抽签 / 059
不要加入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的团体 / 060
当辞职是正确之选时 / 061
脱胎换骨会使人充满激情 / 062
变化会给予自身刺激 / 063
安逸时就要寻求改变 / 064
决定出路的人是自己 / 064
第6章 脑力劳动者 / 065
脑力劳动者的责任 / 066
个人与组织的关系 / 067
把组织作为成长的机会 / 068
所得取决于自身投资 / 069
脑力劳动者获得满足时 / 070
使脑力劳动者专业化 / 071
综合专业知识 / 071
知识无优劣 / 072
为人所理解也是一种责任 / 073
在严格要求中成长 / 073
脑力劳动者应有企业家的姿态 / 074
第7章 企业家精神 / 075
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一种特定的气质 / 076
不适合创业的人 / 077
企业家精神即行动 / 078
不需要天才般的灵光 / 079
企业家精神的定义 / 080
要将真正的变化与一时的流行区分开来 / 081
现有的工作存在问题 / 082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 082
思考最佳机会 / 083
本质是否一致 / 084
左右脑并用 / 085
个人优势是创新的基础 / 086
第8章 组织合作 / 087
自我启发引导组织 / 088
贡献使团队合作成为可能 / 089
建立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 / 090
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业绩 / 091
了解一起工作的人 / 092
将有效信息传递给一起工作的人 / 093
组织内部摩擦的起因 / 094
对彼此的关系负责 / 095
调动一切优势 / 096
让比自己优秀的人为自己工作 / 097
管理上司的方法 / 097
要与上司建立信赖关系 / 098
以怎样的顺序向上司示意 / 098
促使上司取得成果是很简单的 / 099
不能让上司感到意外 / 100
第9章 交流 / 101
上司被误解的言行 / 102
促成沟通的条件 / 103
使用听者的语言 / 104
了解听者的期待 / 105
要配合听者的意向 / 106
沟通是组织应有的状态 / 107
目标管理与沟通 / 108
第10章 领导力 / 109
领导力并非超凡的能力 / 110
领导力并非是吸引他人的资质 / 111
领导力是一种工作 / 112
领导者确定组织的任务 / 113
领导者和伪领导者的差异 / 114
把部下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 / 115
上司培养人才的原则 / 116
发挥部下优势的责任 / 117
询问部下其力所能及的事 / 118
对自己和部下都要严格 / 119
专业化的条件 / 120
信赖即对真诚的坚信不疑 / 121
对领导者的唯一定义 / 121
创造力量与理想 / 122
组织的文化是领导力的基础 / 122
第11章 决策 / 123
了解问题的性质 / 124
根据基础解决问题 / 125
误判问题即失败 / 126
应满足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 127
最危险的决策 / 128
决策始于意见 / 129
为什么不能从事实开始 / 130
鼓励有见解的行为 / 131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 132
查明不一致的原因 / 133
关注怎样的现实 / 134
不是谁是对的,而是什么是对的 / 135
什么都不决定的选择 / 136
有必要行动时 / 137
为付诸实践而发问 / 138
亲自确认 / 139
做决策需要勇气 / 140
胆小的人失败一千次 / 141
巴斯克维尔家的猎犬 / 142
第12章 优先顺序 / 143
优先顺序决定战略和行动 / 144
自己做决定 / 145
工作压力优先 / 146
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勇气 / 147
决定优先顺序的四个原则 / 148
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 / 149
难的是决定“后做的事” / 150
减少对过去的付出 / 151
放下昨日的成功 / 152
废旧促新 / 153
这个工作现在还有价值吗 / 154
重新审视先做的事和后做的事 / 155
越集中越能完成更多的工作 / 156
第13章 时间管理 / 157
被白白浪费的时间 / 158
时间管理不是万能的 / 159
花时间去思考 / 160
从计划开始是错误的 / 160
从规划时间开始 / 161
记录时间的用法 / 162
即时记录时间 / 163
修正日程表 / 164
舍弃没必要做的工作 / 165
对没用的工作说“不” / 166
把那些浪费时间的文件扔进废纸篓 / 167
投入应做的工作中 / 168
你在掠夺别人的时间吗 / 169
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来传达你的想法 / 170
仔细倾听 / 171
轻松自在的谈话是捷径 / 172
当共同工作的人越多时 / 173
零碎的时间没有意义 / 174
创造集中时间的方法 / 175
掌握你的时间 / 176
第14章 第二人生 / 177
劳动者比组织存在更长久 / 178
第一人生的尽头 / 179
因第二人生而再次成长 / 180
老了仍可以做最优秀的工作 / 181
解决问题的三种方法 / 182
把组织看作人生全部会有哪些弊害 / 183
如果只会工作的话 / 184
成为优秀的人的意义 / 185
一直拥有成功的机会 / 186
拥有第二人生的唯一条件 / 187
编译者后记 / 188
《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
序
第1章 大变革时期 / 001
文化与文化的界线 / 002
历史也有界线 / 003
百年一遇的大变革 / 004
变革一直持续到2020年 / 005
脱离现实的政治学与经济学 / 006
解决问题面临的最大障碍 / 007
今后断层将会达到极点 / 008
下一个社会的到来 / 009
知识是主要的资源 / 010
第2章 知识革命 / 011
谓之认识或教育的知识 / 012
知识本身并不起作用 / 013
系统化的技能—技术 / 014
使技术革新向产业革命转变的力量 / 015
知识,一夜之间变为公共财产 / 016
知识带来的三次革命 / 017
泰勒的生产率革命 / 018
体力劳动者变身为中产阶级 / 019
体力劳动者的时代 / 020
导致体力劳动者衰退的力量 / 021
何谓经营革命 / 022
第3章 知识社会 / 023
知识社会的中心课题 / 024
脑力劳动所需要的能力 / 025
知识本身也渴望新知识 / 026
诞生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新技术 / 027
向形态世界观的转变 / 028
跨学科研究的急速发展 / 029
知识成为技能的基础 / 030
运用高级知识与技能的脑力劳动者 / 031
培养技术专家的教育机关 / 032
知识社会的三个特性 / 033
脑力劳动者需要一个组织 / 034
知识的结合带来组织社会 / 035
知识分子与组织者共同生存 / 036
第4章 组织社会 / 037
社会急速多元化 / 038
组织间的共生关系 / 039
无数太阳组成的星云 / 040
知识组织的出现 / 041
何为组织 / 042
组织的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 / 042
组织存在的唯一理由 / 043
通过成果来了解组织 / 044
人类,使组织得以运转 / 045
组织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手段 / 046
肩负使命,抱有信念 / 047
多样化会损伤组织取得成果的能力 / 048
组织超越社区 / 049
组织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 050
将创新纳入组织构造 / 051
企业拥有革新的能力 / 052
第5章 企业管理 / 053
如同太古时代的恐龙一样灭亡 / 054
社会的主导 / 055
管理赋予企业生命 / 056
企业管理使脑力劳动者取得成功 / 056
提高脑力劳动者的生产率 / 057
提供最好的机会 / 058
只消除不满是不够的 / 058
组织满足个人需求 / 059
实施战略,保持整体性 / 060
高级企业管理成为一个独立机构 / 061
对股东至上主义的误解 / 062
错误的目标―着眼于短期资本收益 / 063
企业管理的变化 / 064
无法卖掉所持股权的股东 / 065
实现经营管理责任制度化的计划 / 066
独立机构对企业的监察走向一般化 / 067
新一轮浪潮引发企业管理的变化 / 068
第6章 NPO的职责 / 069
NPO可以改变一个人 / 070
NPO的两个职责 / 071
通过NPO重新成为公民 / 072
对志愿者来说,志愿工作与带薪工作互相平行 / 073
专职专业人员必不可少 / 074
NPO比企业更需要经营管理 / 075
慈善事业与经营管理的共赢 / 076
强化NPO是一个社会性课题 / 076
对捐助进行大胆的所得税扣除 / 077
税务局减少对NPO的捐助 / 078
官僚制的敌意 / 079
城市社区的创建 / 080
NPO的飞速成长必不可少 / 080
第7章 经济至上主义的灭亡 / 081
社会发挥功能的条件 / 082
游戏规则无从知晓 / 083
决定社会性质的理念 / 084
“宗教人”的理念 / 085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基础 / 086
资本主义的失败 / 087
“经济人”理念的瓦解 / 088
社会理念成为一种幻想 / 089
世界大恐慌让人们明白的事情 / 090
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信奉 / 091
法西斯主义企图创造的奇迹 / 092
超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 093
经济发展也是一种社会价值 / 094
与经济至上主义诀别 / 095
迈向以新理念为基础的社会 / 096
当能实现经济上的平等时 / 097
第8章 政治大变样 / 099
对世俗信仰的恐惧 / 100
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的“社会救济” / 101
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承诺 / 102
集体的力量真的能够造就一个完整的社会吗 / 103
一段历史的终结 / 104
开始转向内心 / 105
日益失去向心力的政党 / 106
在组织社会,不会出现特定的利害关系 / 107
以现实社会和政治为基础 / 108
解决关于自由社会的问题 / 109
第9章 国家的巨大化 / 111
迈向大国的一小步 / 112
改变政府职能的保险制度 / 113
成为社会课题执行者的政府 / 114
剥削公民的限度 / 115
大战后的预算制定 / 116
成为市民社会主人的政府 / 117
成为散钱国的国家 / 118
对公民性概念的否定 / 119
万能政府的时代 / 120
今天最严重的断层 / 121
凯恩斯关于福利国家的谬误 / 122
政府提供无偿服务 / 123
无法相信承诺 / 124
第10章 政府的重建 / 125
政府政策和机构的陈腐性 / 126
政府重建必不可少的条件 / 127
纳入自动废弃系统 / 128
组织社会所期望的政府职能 / 129
政府的工作就是统治 / 130
统治和执行无法兼顾 / 131
让决定者从执行中分离出来 / 132
二次民间化原则 / 133
二次民间化使政府更具灵活性 / 134
无能的政府还是强势的政府 / 134
政府成为作曲家 / 135
政府的新课题 / 136
一个国家无法解决环境破坏问题 / 137
必要的干涉 / 138
恐怖主义的威胁 / 139
有必要采取超越主权国家的行动 / 140
跨国机构的构想 / 141
无法前行的探索之路 / 142
第11章 经济政策 / 143
无效的刺激经济复苏政策 / 144
无法控制的经济环境 / 145
政府财政支出能左右国民经济吗 / 146
政府成为经济环境的管理者 / 147
熊彼特否定了凯恩斯理论 / 148
个人和企业改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 149
奇怪的宏观经济模式 / 150
全球货币的影响 / 151
经济学统一的必要性 / 152
把经济当作生态系统来对待 / 153
均衡成为老生常谈的问题 / 154
只有创新才是生活的本质 / 155
关于经济活动的力学理论 / 156
第12章 经济发展 / 157
国家间的收入与机会的差距 / 158
世界是一个共同体 / 159
没有一个国家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 / 160
关于经济发展的误区 / 160
发展援助与经济发展成反比 / 161
抑制被援助国能力发挥的危险 / 162
发展援助有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63
开发援助会产生依赖性 / 164
无法从外部获得发展 / 164
经济发展的基础 / 165
经济发展没有公式 / 166
第13章 少子老龄化 / 167
希望有长假 / 168
放宽退休条件不可避免 / 169
非雇用者占了组织的半数 / 170
对退休制度重新认识之后的问题 / 171
面临集体自杀现象的发达国家 / 172
就算出生率急剧上升 / 173
舆论分成两派的问题 / 174
大量移民的危险 / 175
实现企业养老金制度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 176
不过是延期发工资 / 177
老龄保险的养老基金 / 178
过去的投资者 / 179
逆储蓄在发展 / 180
通货膨胀是最危险的病变 / 181
强大政治势力的形成 / 182
第14章 社会生态学 / 183
社会生态学者德鲁克 / 184
创造动态非均衡状态的社会 / 184
整体和部分的集合不是一回事 / 185
“我见故我在” / 186
转变固有的思维 / 187
不能进行定量化的理由 / 188
表现在统计表中的是过时的现象 / 189
蝴蝶效应 / 190
不可能预测短期天气情况 / 191
人文科学的意义 / 191
编译者后记 / 192
《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
序
第1章 企业管理的职责 / 001
组织存在的意义 / 002
企业管理的三个职责 / 003
确保组织的生存 / 004
明确应该取得的成果 / 005
发挥优势,弥补劣势 / 006
促进组织与个人成长 / 006
共同使命使组织得以凝聚 / 007
管弦乐队是明天组织的楷模 / 008
指引方向而非发号施令 / 009
合理运用既存知识 / 010
政府不可能拥有的企业特技 / 011
医院不可能拥有的企业特技 / 012
第2章 企业的定义 / 013
成为基础的企业定义 / 014
我们的企业是什么 / 015
企业面临危机的原因 / 016
怎样才能使企业的定义发挥作用 / 017
重新考虑企业的定义 / 018
达成目标之时 / 019
急速成长背后的陈腐 / 020
失败的启示 / 021
成功完成企业重新定义的人的思维方式 / 022
第3章 战略计划 / 023
何为战略计划 / 024
针对战略计划不得不提的问题 / 025
为了明天,今天必须做什么 / 026
动荡时代的战略计划 / 026
已经发生的变化 / 027
既成事实意味着什么 / 028
把握形势 / 029
创造愿景 / 030
将愿景当成事业来实现 / 031
战略计划需要合理分配资源 / 032
第4章 核心竞争力 / 033
把握机遇/发挥优势 / 034
优势是具体的、特殊的 / 035
分析自己公司的优势 / 036
优势分析告诉我们什么 / 037
从内部看不到的优势 / 038
通过与其他公司比较,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 039
通过顾客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 040
组织必备的优势是什么 / 041
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卓越性 / 042
第5章 顾客 / 043
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 / 044
顾客决定企业 / 045
顾客的价值 / 046
创造顾客必备的两个职能 / 047
熟知市场与顾客的只有一人 / 048
顾客关心什么 / 049
其他产业的产品成为竞争对手 / 050
凯迪拉克的竞争对手 / 051
顾客是合理的 / 052
重要的是非顾客的情报 / 052
只注重顾客的百货商场的失败 / 053
走出公司,去了解非顾客 / 054
第6章 市场营销 / 055
市场营销不是销售 / 056
不以产品而是以顾客第一为宗旨 / 057
市场营销不等于销售 / 058
消费者权益保护所要求的市场营销 / 059
市场营销的耻辱 / 060
市场和流通渠道是产品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 061
市场和流通渠道不可控 / 062
产品和流通渠道恰当的关系 / 063
迅速变化的流通渠道 / 064
应该重视顾客的支出分配 / 065
支出分配是战略的基本资讯 / 066
支出分配的两个变化 / 067
抓住市场趋势 / 068
市场份额下降的企业危险性 / 069
在业绩上升之时采取措施 / 070
垄断者的错误 / 071
垄断者丧失领导地位的理由 / 072
垄断者的业绩不理想 / 073
最大的并不是最合适的 / 074
第7章 创新 / 075
寄托于企业家精神 / 076
何为创新 / 077
创新存在于企业的各个方面 / 078
将焦点集中在市场 / 079
创新的机会 / 080
应该系统地探索创新的七个机会 / 081
创新的认知力 / 082
现有的事物是过时的 / 083
更新和更与众不同 / 084
第8章 生产率 / 085
生产率是体力劳动无法实现的 / 086
提高生产率的六个条件 / 087
探索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 / 088
排除“打杂” / 089
让劳动者承担责任 / 090
知识要求继续学习 / 091
创造一个教学组织 / 092
呼吁学习多种知识 / 093
把焦点放在何处 / 094
将知识融会贯通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 / 095
指派能产生成果的工作 / 096
第9章 利润 / 097
利润不是目的 / 098
利润是一种衡量企业稳固性的尺度 / 099
如果天使是经理人的话 / 100
利润是规避风险的保险费 / 101
弥补发展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 102
为什么必须增加利润 / 103
以利润为目的的企业容易产生内部矛盾 / 104
强调以利润为目标的错误 / 105
最低利润的规划 / 106
第10章 成本 / 107
在企业的内部产生的事物 / 108
利润和成本不形成循环 / 109
成本倾向于不产生成果的活动 / 110
成本与作业量成正比 / 111
削减成本最有效的方法 / 112
事前宣布的无效宣言 / 112
将企业综合考虑 / 113
集中最大的成本 / 114
消费者关心的是总成本 / 115
成本化的汇率 / 116
变成投机者的保守派 / 117
国内企业被迫接受国际化管理 / 118
国际化融资 / 119
具备成本变化的企业形态 / 120
第11章 决策 / 121
决策源于事实依据 / 122
要从问题的定义和分类开始 / 123
战术决策 / 124
战略决策 / 124
寻找答案之前先找到问题 / 125
真正的问题在别处 / 126
锁定问题需要花费时间 / 127
没有对立就没有决策 / 128
促成意见对立的原因 / 129
制定多个解决方案 / 130
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解决方案 / 130
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的四个标准 / 131
应参与讨论的人 / 132
第12章 目标管理 / 133
主动制定目标 / 134
明确目标 / 135
由贡献决定目标 / 136
理解目标所追求的成果 / 137
从支配到自我管理的转换 / 138
依据自我管理的目标管理的有效性 / 139
经营的哲学 / 140
自我管理需要信息 / 141
信息不是管理下属的工具 / 142
寻求唯一目标的错误 / 143
企业需要多个目标 / 144
第13章 人员管理 / 145
不应将人视为成本,而应将人视为资源 / 146
将人员作为同事而不是作为下属对待 / 147
志愿活动需要动机形成 / 148
将工作营销化 / 149
相对于部分的简单加总更应创造出大整体 / 150
组织的DNA存在于实务部门 / 151
使人事明确化的管理特质 / 152
人事以强项为中心 / 153
工作状况以外的评定就是权力滥用 / 154
不能认可平凡的工作 / 155
从来不犯错误的人的缺点 / 156
不公正人事安排的弊端 / 157
对于不合理人事安排的处置方法 / 158
不可过分强调晋升 / 159
取得成果的人的待遇 / 160
一个人取得的报酬体现出他的价值 / 161
建立合理报酬制度的难度 / 162
第14章 组织结构 / 163
组织结构是业绩的前提条件 / 164
将组织的基本活动置于组织结构的中心 / 165
组织结构应服从组织战略 / 166
战略变更需要全新的分析 / 167
组织应遵守的原则 / 168
劳动者是否容易理解工作 / 169
能否用较短时间将组织运作起来 / 170
每增加一个小圈子就会增加一倍的杂音 / 171
从现在开始减少中转点 / 172
应解决年龄结构的差别 / 173
各个组织结构的优点和弱点 / 174
组织的目的不是均衡 / 175
轻易进行组织改革的危险 / 176
第15章 社会责任 / 177
企业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就无法存在 / 178
业绩才是首要责任 / 179
将公益作为企业的利益 / 180
赋予愿景和使命 / 181
组织所承担的两项社会责任 / 182
自身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 183
企业管理者须承担给社会带来影响的责任 / 184
用野兽原则就能理解企业管理者的责任 / 185
消除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 186
针对导致成本增加情况的对策 / 187
社会自身问题的影响 / 188
对企业管理的挑战 / 189
社会性创新才是最大的机遇 / 190
由能力限定社会活动 / 191
由价值观决定社会活动 / 192
不要明知故犯 / 193
编译者后记 /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