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光(第一册)
基本信息
编辑推荐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暨创作《浪潮之巅》、《数学之美》之后,将视角拉回到人类文明史,以他独具的观点和纵横捭阖的文字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有机地复原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貌。
作者所选的创作素材多来自于十几年来游历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对其内容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文明之光》系列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
内容简介
吴军博士写作《文明之光》系列,希望能开阔人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虽然今天不同的地区发达程度不同,文明历史的长短不一,国家亦有大小之分,但是文明之光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发出,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影响,并且成为了奠定我们今天发达世界的基石。
吴军博士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他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加上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这一切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而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超越同侪的见识。
《文明之光》中文字轻松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本在今天快速消费时代,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作译者
吴军博士是谷歌公司早期员工之一。在谷歌,他和辛格(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搜索专家)、Matt Cutts(谷歌反作弊官方发言人)等三位同事一起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谷歌工程奖。2003年,他和谷歌全球架构的总工程师朱会灿博士等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吴军博士是当前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在谷歌期间,他还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得到了当时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高度评价。
2010年—2012年,他加盟腾讯公司,出任负责搜索和搜索广告的副总裁,同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2012年回到谷歌,负责开发了被认为是“下一代搜索”的谷歌自动问答系统。同年,他作为创始合伙人共同创立了中关村硅谷风险投资基金(ZPark Venture)。
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曾获得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和Eurospeech的最佳论文奖。他还获得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
吴军博士还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会董事和校国际事务委员会顾问,他也长期担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专家顾问。同时,他也是数家投资基金、创业公司的董事和顾问。
目录
序一 跨界协作的勇气
序二 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
前言
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
第一节 我们的星球
第二节 生命的诞生和进化
第三节 最后的半小时
第一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
第一节 偶然的伟大发现
第二节 最古老的文明
第三节 金字塔
第四节 灿烂的古埃及艺术
第五节 埃及文明和青花瓷
附录 古埃及年代表
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第一节 轮子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 汉 谟拉比法典
第三节 冶铁的发明和人类最早的条约
第四节 亚述—血型与文明
前言
当人们问起我的理想时,我就给他们讲贝多芬晚年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贝多芬的老朋友维格勒来看他,贝多芬回忆起他们年轻时的理想,那时他们一起读着席勒的《自由颂》,追求自由的理想。贝多芬说他要写一部交响曲,告诉全世界他那“人类团结成兄弟”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不朽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一百多年后,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再次提到贝多芬和席勒那样的理想,他写下了《巨人三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后一本书中,罗曼·罗兰寄托了他希望德国和法国两个世仇民族能够团结成兄弟的理想。今天,罗曼·罗兰的这个理想已经实现了。我自己也一直有着贝多芬和罗曼·罗兰那样的信念,相信最终人类能够团结成兄弟。我相信,即使今天不完美,将来终究会变得美好,而实现这一切则是要依靠文明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看到或者听到这样那样的丑恶现象。我们有时会抱怨社会,对未来产生怀疑。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都二十一世纪了……”,仿佛在今天的文明程度下,一切事情都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其实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和地球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大约相当于几分钟和一年的关系。虽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比农业文明时期已经高度发达了,但与它所能达到的文明程度相比,还是非常初级的。因此,我遇到各种缺憾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因为我们人类还“太年轻”了,人类已经走过的路,相比今后要走的漫漫长路,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幸运的是,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事件,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我们会发现人类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对于人类遇到的问题,最终我们发现答案比问题更多。
在历史上,人和人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以及人类和自然之间遇到过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甚至不知道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因此,杀戮和战争成为了常态。人类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学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还只是近代的事情。在历史上,人类对强者的崇拜、对权力的兴趣比对文明的兴趣更大。翻开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掠地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欧洲历史上的一段纠纷。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是中国中学生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法国省份的名称,这一切要归功于初中语文课本入选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学过这篇课文的中学生都知道,这个地方自古就属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人占领了,这篇很短的小说曾经激发了很多法国人的爱国热情。但是这个地区的归属问题在历史上并非那么简单,而围绕它的历史又会引出无数关于王侯将相的生动故事,包括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路易十四、拿破仑三世、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军事家毛奇、铁血首相俾斯麦等,它还涉及到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诸多历史事件。但是,今天如果让法、德这两个国家的人谈谈这些历史,他们的兴趣都不大,远不如他们对当下欧债危机和各国就业情况的关注。这些地区虽然在过去的五百年里争来争去,可人们的生活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因为归属法国,或者独立,或者属于德国而有什么改善。倒是在过去的五百年里,法国启蒙作家的著作、拿破仑和法学家们留下的《拿破仑法典》,以及德国工程师贡献的多项工业发明对当下世界的影响更大。真正影响到我们的是那些文明的成果,包括经济上的、技术上的和人文的,而这些文明的成就恰恰容易被历史所忽略。我们今天无法得知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谁发明了轮子,无从知晓是中国哪个地方的农民最早采用了垄耕种植法,可是,这两项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可能比从亚历山大到拿破仑那样的10 个军事家更大。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在对那些王侯将相的故事津津乐道呢?这本身就说明人类还很年轻,依然崇尚权力。但是另一方面,那些故事常常富有戏剧性,很好听,很好看。而如果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讲述文明的发展就未必能如此吸引人了。因此,我从很久以前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这些过去被忽略的、听起来可能枯燥的故事,是否也能讲得生动有趣呢?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希望挑战一下自己,尝试一番。
在为《文明之光》选择题材时,有关王侯将相的赫赫武功基本上没有选,虽然有时可能会提上一两句,因为我们是讲文明的故事,而不是讲战争史。对大家熟知的很多内容,比如关于古希腊的艺术、罗马的城市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等等,我也没有选。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方面的书籍已经很多了,各种观点相互争鸣已经足以为读者提供思考这些问题的全面视角了。
我选择题材的原则有这样几条。首先是挑选一些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常常被忽略的人和事,这样算是对大家熟知的内容提供一些补充(比如中国的垄耕种植法)。第二,所选的题材必须是我所熟悉的,因此优先选择那些我见到过实物的题材(比如关于瓷器)和在我所去过的地方发生的事情(比如文艺复兴)。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这本书中的题材是我有深刻体会和认识的,因为写书最重要的目的是和读者交流,既然是交流,作者就必须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我选择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几十个片段来讲述我对文明的理解,虽然这些片段远不足以概括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将它们有机地拼接起来,我认为是能够看到文明发展的脉络的。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还有很多重要而有意思的事件在书中暂时没有提及,不过今后如果还有机会,我希望能将它们补上,这样可以将人类文明的过程描绘得更完整一些。
这两册书创作的素材,很多来自于我十几年来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并参考了我收集和阅读的大量论文、书籍和实物。当然,写文明故事本身回避不了历史,并且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评述,在这方面我一般采用通行的看法。比如关于人类的起源,我选择了同源说(即现代人源于东非),虽然大部分印第安人不同意,中国的一些学者也不同意。对于宇宙的构成,我选择了标准模型(即按照目前的理解分到夸克为止,虽然一些辩证哲学家一定要说夸克也可分)。这些观点,很多是值得讨论和争鸣的,但是我并非写学术专著,未必一定要让读者接受其中的一种,我会尽可能采用最新、最流行的观点。如果读者不同意其中的一些观点,也没关系,因为透过这些具体的事例了解文明的重要性才是本书的目的。写书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引起读者的思考,而不只是为了灌输内容。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共享我的见闻,我在书中加入了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我尽可能地使用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以及我的两个女儿绘制的。对于我没有也暂时无法去拍摄的,我一律采用了维基媒体图片。
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的。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共八个专题;第二册讲述了从近代科学兴起到原子能的应用的另外八个专题。关于当代的很多技术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今后如有机会,我还会将它们一一完成。由于各章内容差异较大,可能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对全部的内容感兴趣。好在每一章都是独立的,读者可以挑着读。为了方便读者选择,我对各章大致作了以下分类。历史:第1、2、7、8、11、13、14、15 和16 章。科技:第3、4、6、9,以及12—16 章。艺术:第1、2、6 和7 章。政治:第5、10、11、15 和16 章。
在本书构思和创作的过程中,我就一些专题专门与不少专家作了交流和探讨,以保证书中内容的正确性。比如,对涉及到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斯坦福大学的张首晟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有关经济学和金融领域的一些看法,主要参考了普林斯顿大学麦基尔教授在Google 授课时阐述的观点。在此,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特别要感谢 JustPub 的周筠女士、李琳骁先生和胡文佳女士,作为本书的主要编辑、排版校对和审阅者,他们花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修改完善这本书。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言,在此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我还要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分社的刘涛社长和俞彬副社长,感谢他们为本书出版所做的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同时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著名书法家、瀚海置业的王汉光董事长,以及设计本书封面的SigmaMarketing 公司邹政方先生带领的团队。
最后,感谢张彦女士为本书做了最初的校对,并感谢吴梦华和吴梦馨为本书绘制了很多插图。
人类文明还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上本人学识有限,书中不免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还请读者指正,也请读者原谅。吴军
2014 年5 月于北京
媒体评论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古代罗马的强大,今日美国的繁荣,是因为那些建国元勋,真正接受了来自于欧几里得的灵感,理解并提炼了科学的精神,活学活用,悟出了治国之道。由此可见,人类文明跨领域的交流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在今天的世界,用铁路与航海来建立地理的联络已不是那么重要,而建立知识的桥梁,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孤岛,才是推进文明的动力。知识跨领域的连接能有效提高信息的密度,必然导致我们网络时代的文明大爆炸。
——张首晟/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吴军的书有一种魔力,吸引你要赶快把它读完,这种魔力源于他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平实的叙述。从《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再到今天的《文明之光》,无一例外。吴军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吴军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然后写下了自己对文明的感悟。
书中文字轻松而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在快速消费时代,这是一本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陶宁/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
书摘
人类已经走过的路,相比今后要走的漫漫长路,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事件,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我们会发现人类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对于人类遇到的问题,最终我们会发现答案比问题更多。
作者其它作品
[套装书]浪潮之巅(第二版:上册+下册)
- ¥80.00
- ¥68.00
- 浪潮之巅(第二版.下册)
- 浪潮之巅(第二版.上册)
- 数学之美
- 浪潮之巅
同类热销商品
文明的两端
- ¥98.00
- ¥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