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清华经管学院教授访谈录(第2版)
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做个简单的人》;《访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程佳惠》;《学者研,思者言》;《最普通的幸福》;《沉醉于教学一线的乐趣》;《像金老师那么朴实的人》;《在苦难中丰富人生》;《回家的感觉》;《原原本本李子奈》;《人生刚刚开始下半场》……刘颖、牛小玢编写的《师者(清华经管学院教授访谈录第2版)》内容丰富,涉及教授们的成长历程、生活、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一个把家庭看得很重的经济学家 // 01
访经济系教授 白重恩
“陈老师是我们的好家长” // 013
访国际贸易与金融系教授 陈秉正
孜孜不倦的潇湘学者 // 021
访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教授 陈国权
散淡为人的学者 // 028
访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陈 剑
不知道生命会将你带去何方 // 034
访会计系教授 陈 晓
经管人心中的良师益友 // 043
访经济系教授 陈章武
做个简单的人 // 049
访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程佳惠
学者研,思者言 // 056
访经济系教授 华如兴
最普通的幸福 // 063
前言
2014年4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即将迎来30周年院庆。
学院的30年,若已成就一座高楼,那,这栋建筑物,是每一位在学院工作的老师,你搭一砖、我递一瓦,胼手砥足,建设而成。
第1版《师者》成书于2006年,呈现了一组学院教授群像。30年院庆前夕,感怀学院发展史上各位老师作出的贡献,我们开始做《师者》一书的第2版工作。此次再版,补充了陈章武、钱小军、谢文蕙、徐瑜青、赵纯均5位老师的专访,以期更全面展现学院教授的风采。但是,因成书时间紧迫,在采写过程中,有更多老师,没能来得及采访到。
遗珠之憾,总是难免。
好在,我们还有明天,还有经济管理学院的35周年、40周年、50周年……希望将来,《师者》这本书能够越写越厚,清华经管,薪火相传,永续华章。
本书第2版组稿过程中,得到杨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此外,学院沟通办公室王晨辰老师也给予了协助。在内容上,仍保留了第1版内容的原貌,在部分老师采访录后补充了背景资料。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30年院庆工作筹备组
2014年3月
第1版前言
还记得写第一篇清华人物,始于杨斌老师的提醒。当时整个北京笼罩在“非典”的阴影下,街上人车稀少,随处可见的口罩让这座一向生机勃勃的城市弥漫着白色的“恐怖”气氛。
那时刚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新环境的生涩以及对这所高等学府的敬畏还没有散去,又赶上“特殊”时期,工作难得清闲。一向思维活跃、喜欢创新的院长助理杨斌老师说:“有时间写写外教Reimers吧,他一直留守在校园里。这个时候,人们需要看到这样的东西。”
于是有了第一次与伟伦楼里师长的亲密接触。也许从那时起,这座大楼三层以上的办公室对我来说不再遥远;办公室门上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名字对我来说不再陌生。
清华教师大多潜心学问,为人低调。若不是我们同在一座楼里办公,能牵强地扯上一点同事关系,想必我不会在四季分明的清华园里,在无数个清晨与黄昏、午后与夜晚,叩开那一间又一间书斋,完成一次又一次刻骨铭心的交谈。想起这些,心中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30年的光阴,我会说多少话又会听多少人说话呢?无从计数。太多太多的谈话都像仲春的杨絮一样,随风散去了,无法聚拢,自然也没有丝毫的重量。而与这些清华教师的每一次交谈至今让我难忘。教书育人的职业和清华园这个大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身上有太多的相似,而各不相同的秉性与经历,又造就了每个人的独特,就像当下这校园里随处可见的草坡,远远望去,是茵茵齐齐的绿,而走近时,点缀其中的花儿却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本访谈录收录了我从2003年春到2006年春访谈的整整24篇作品。2006年后,热爱写作、刚刚到清华经管学院工作的牛小玢参与到了此项工作中,凭着才气与勤奋,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本书中王永县、陈秉正、武康平、王以华、黄京华、姜旭平和华如兴七位教授的访谈与写作,使本书收录的教授更为齐全,内容也更丰满。由于受书名所限,有几位是副教授和职员的教师访谈没能编入本书,虽然保证了“教授”这样一个群体的纯粹性,但还是颇感遗憾。纵然教职有别,但他们同样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那是一种自然的可以植入人心的光芒,绝非聚光灯下的光芒可以比拟……
那是一种让人可以直视,并且可以感到温暖的光芒,它从心灵深处散发,又悄然来到了我的心灵深处……
我庆幸我的心因为有了它们的驻扎而变得润泽和丰盈。
我是这样感觉的。亲爱的读者,愿你同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