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国家战略,为大势所趋。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从国企到民企,“走出去”规模总量和增速呈上升态势。但中国企业因实践经验、国际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中国‘走出去’企业的战略、金融、法律”3个重点实务经验缺失,“走出去”的绝大多数企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白桦编著的《中国走出去观察(制造业全球投资并购)》针对“走出去”排名第二的行业制造业进行了宏观观察与微观实务分析。
内容简介
目录
序 一 中国走出去智库大有作为
序 二 抓住“走出去”机遇
序 三 贡献中国 影响世界
第一章 全球投资并购 —— 制造业篇
跨境并购助力制造业产业升级 / 3
如何提高中国企业国际并购成功率 / 7
投行视角:制造业跨境并购的融资筹划 / 17
战略视角:海外并购CEO必须知道哪些事儿 / 23
——专访信永方略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林明杰
法律视角: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税务筹划 / 29
案例分析——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融资路径及担保安排 / 37
品牌视角:中国公司的海外传播——树立形象和维护声誉 / 45
第二章 全球投资并购 —— 欧洲篇
如何成功收购欧洲资产 / 53
欧盟并购控制政策精要 / 75
中国企业如何在德国成功投资 / 89
——潍柴动力并购凯傲集团(KION)案例分析
英国跨境并购法律实务 / 100
第三章 全球投资并购 —— 美国篇
序言
中国走出去智库大有作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我国“入世”以来的十余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家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伴随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国从“引进来”经济为主,逐渐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在权威部门发布的海外投资并购数据中,2000年中国的境外并购额为18亿美元,2004年为48亿美元,2008年为103亿美元,2012年发展到652亿美元。2013年前11个月达到802亿美元。可以看到,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企业跨境投资的规模、实力和能力不断增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我国企业走出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很多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仍面临了诸多风险和挑战。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东道国政局动荡,以及中国企业自身国际化核心竞争力尚待提高,中国企业海外之路还很漫长。
走出国门后,企业面对的将是什么呢?这是值得长久深入研讨的一个新课题。企业走出国门后,面对的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政治与法律环境,另一个文化与社会。中国企业只有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以共赢的心态维护并改善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世界商业文明和秩序,才能保证企业的海外安全,才能赢得世界和各东道国民众的尊重。
在所有的走出去风险因素中,核心的问题是中国企业的国际软实力亟待提升。走出去企业更应当注重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与历史研究,对人文社会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深度重视,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研究极为不够,在海外投资中,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失败,代价巨大。
针对上述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挑战,我国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一方面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法律保护框架。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外交手段,最大限度地争取外国政府、公众、媒体、企业等不同方面对中国企业的认同,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创造良好的经营空间。
令人欣喜的是,在全球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来自于政府和民间不同领域的智库应运而生,并渐渐成长起来。智库是一国发展的思想财富库,对一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隶属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中国走出去智库是众多研究智库之一,它的走出去“战略、金融、法律、品牌”的定位更注重实用性与前瞻性。我们希望,中国走出去智库为中国和世界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研究机构和民间智库的积极作为,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分析、研讨与走出去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战略规划、投融资、税收筹划、法律与规则、文化与传播、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等等,提出了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创新性解决思路。在理论探索和经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应用工具的指导,帮助中国企业多方位地提升国际核心竞争能力,有效应对走出去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取得的成绩斐然。中国企业坚定而勇敢地走出国门的步伐更印证了中国经济的全面崛起,我们看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芒。在这样一个灿烂的时代,中国走出去企业、中国走出去智库将大有作为。
序二
抓住“走出去”机遇
中国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对外投资战略机遇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扩大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主体地位,允许发挥自身优势到境外开展投资合作,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允许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在行业投资增速方面,制造业从上一年占投资总额的7.5%上升到2013年的9.8%,增长较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公布的“201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显示,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投资比重最大的是制造业,份额超过总投资的30%,而并非采矿业等。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投资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欢迎。
与此前国企或有海外特殊关系的民企到原材料输出国投资矿产和能源等行业不一样,现在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除了建立原料基地外,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的投资也不在少数。而投资于欧美的公司则更将主要着眼点放在获得欧美企业的品牌和技术,为其国内的生产和销售提升竞争力。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占GDP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二,税收已过半。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36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从原来不足10万家发展到目前超过1000万家,数量不仅占据了中国企业的绝大多数,民间资本也占全社会资本的比例超过60%。民营经济已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2013年1~11月,中国民企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国企,达到50%以上。在对美直接投资中,民营企业大约占到了总金额的76%和项目总数的近90%。民营企业海外业务拓展已经逐步呈现出投资规模扩大、方式多元化、领域广泛化和向高端产业链进军等新特征。从吉利收购沃尔沃、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等大手笔收购运作来看,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将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路径;在经营领域上,海外投资的质量也要不断提升。可以预计,未来一个阶段将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书摘
CGG走出去智库:对于希望借助并购推动全球化战略的中国企业来说,您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并购目标?
林明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有不同的原因,譬如手上有资金,通过发展国外业务,进一步推动集团发展,或是要打开海外市场,或是要业务多元化,或是要稳定原材料供应等等。一些初次海外并购的企业对于在什么地区并购,什么产品,什么规模都没有十分想清楚,它们在并购前没有搞清需要了解的基本问题,即使投行或并购顾问介绍一些目标项目,提供一些目标公司信息资料,企业的管理层也会感到困惑、无法衡量孰优孰劣。
所以,企业海外并购前,决策层要思量几个关键性问题(Kcv Cucstions、:企业为什么要做并购?什么公司才是合适的并购标的?要聚焦到具体的子行业、规模、地区;并购能够为本企业的业务带来哪些好处或协同效应?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企业在界定并购的目标行业的时候,往往会把行业说得很宽泛,导致搜寻并购目标时失去焦点,并购团队面对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并购标的公司,难以比较和挑选最合适的,不利于高效推进并购谈判。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急于求成”。企业往往在并购策略没有想清楚之前就与目标企业沟通、谈判,随着谈判的不断深入,即使犹豫这是否是最理想的收购目标,但因为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和资源,手上亦没有其他目标可选择,也会完成该项并购。
一些企业在并购后出现的业绩下降甚至巨亏就与这一做法有关——并购了不合适的海外业务对企业的业绩毫无益处。
另一个现象是,企业收购了不合适的外国公司与并购的企业架构有关,大企业做并购都是由战略规划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参与,两者有不同的考核体系,战略规划部门的任务是签订协议,收购完成即代表成功;但对业务部门来说,整合后的业务收入才是关键指标。如果两个部门没有紧密沟通,没有站在同一个并购诉求上考量企业并购策略,很容易决策失误。即使并购的过程顺利,但整个并购项目却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
另外要注意的是,很多企业忽略并购后的整合过程。其实,选对了并购目标,完成交易后协同效应不会立即产生。企业需要预留资源和时间,成立一个团队专门负责整合,才能体现协同效应。
同时。企业要衡量自身是否有能力管理一家外国公司,是否有足够的风险管理及抗压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