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内容简介
作译者
李杰博士目前还担任着上海市市长质量奖及上海市质量金奖专家库成员、上海市政府品牌促进中心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以及国内、外多家著名企业的品牌战略顾问。
李杰博士对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环境下的中国本土品牌如何发展有着宽广的视野和系统的研究,对21世纪崭新的生活方式转变期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品牌战略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其先后开设过“战略性品牌管理”、“奢侈品品牌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等课程。
目录
序
第1章 品牌概览
1.1 内涵与外延
1.1.1 品牌定义
1.1.2 品牌特征
1.1.3 品牌属性
1.2 品牌360°
1.3 论品牌化
1.4 强势品牌特征
阅读材料 可口可乐(Coca-Cola)
第2章 品牌审美与产品设计
2.1 品牌与审美
2.1.1 品牌消费心理
2.1.2 关于品牌审美
2.2 关于美学
2.2.1 中国美学掠影
2.2.2 西方美学掠影
2.3 产品设计与品牌美学
2.3.1 走进产品设计
序言
关于品牌审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人们对品牌的审美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以往养成期累积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心理活动,来源于接触到的品牌之具象表现—产品本身及其企业有形的建筑形态,如厂房、办公大楼、体验中心或者某些印象深刻的品牌活动等。从现代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理解,这些形态实际上是设计师、创意总监或企业家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运用形象与抽象的思维,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各种物质材料以艺术与梦幻的手段等对具象物的外在表现(体量、空间、形态)以及光线、色彩与之的相互作用—这些人们可以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有效地传递各种信息,从而使审美主体—人的各个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适度的兴奋,引发健康的心理活动并导致合适的行为,激活并诱导审美情绪。这不仅是由直感而引起的情绪反应,还包括共鸣、升华、移情、崇尚等心理活动。
人们在品牌审美的(心理)活动中,实际上是同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去把握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其次是始终离不开对具体的和个别的具象物形态的特殊感受;还有就是这种审美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及情感体验,有时会完全符合设计者原有的模式或设想,但更多情况下与之有所出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它的目的是审美享受:获得从物质感触而升华的情感愉悦。
快速的社会变革、空前的商业机会、巨大的利润诱惑让中国社会和在这个环境下的人变得浮躁不安而不断地骚动起来—人们不怕陷入其中,只怕不能陷入。 审美很多时候成为屈服于商业利益的囚徒,品牌审美所需要的精致经常演绎成土豪们“跑马圈地、蒸蒸日上”后的笑资—在中国这个火箭般发展的社会,已经很少有人记得或者不愿意记得“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满足于现状而始终抱有梦想”是多么重要!
《品牌审美与管理》一书的成稿多少带有一些偶然的色彩,尽管懵懵懂懂中似乎觉得有些必然。在完成了自定的人生三部曲《企业发展战略》、《奢侈品品牌管理:方法与实践》、《战略性品牌管理与控制》之后,原本设想“挂靴”云游、自由漂泊,不必再过那般非常人的日夜颠倒的生活状态,但我却拗不过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专业执着,竟然又旧病复发,做起了“3+1”的续篇—蹉跎中得以完成这部作品。我想“求真、唯善、寻美” 这种儿时起就在父爱的阳光雨露熏陶中烙下的烙印,在2013年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慢而有节奏地显露出来了。
本书共分8章,把品牌起源与发展作为开篇,以品牌审美与产品设计为重点浓墨特写,之后依序逐次展开品牌资产、品牌架构及定位、品牌传播、审计与组织、新产品导入与品牌延伸、危机管理等章节,最后以延伸阅读的形式将作者近期的研究成果“品牌社群对品牌延伸评价的影响研究”、“中国自主品牌的国际化路径探索”、“城区发展要有长远的品牌战略规划”导入,同时也将2013年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蒋琼耳女士的审美认知和20年的新东方老友俞敏洪先生的“教育品牌是一个民族的重要基础”演讲稿一并收入呈现给读者。
我要感谢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任职的周林教授、余明阳教授、李垣教授、田鹏教授,他们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创作空间。周林教授与我关于“对称与美感”(Symmetry and Beauty)的讨论以及余明阳教授与我关于“品牌中的美与美中的品牌”的讨论很好地推动了我去完善本书的创作。
我要感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陈方若教授、Bernd H. Schmitt教授、Amir Ziv教授、Kamel Jedidi教授和巴黎九大的Denis Darpy教授以及爱马仕公司全球副总裁Patrick Albaladejo先生、乔治·阿玛尼(北美)公司CEO Graziano De Boni先生,他们在我纽约和巴黎访学期间的精心安排和相关讨论带给我奇妙的审美启迪。
我要感谢华谊兄弟传媒公司董事长王中军先生和副总裁胡明女士、爱马仕(中国)公司前任总裁雷荣发先生和公关传播总监曹磊女士、KENGO KUMA 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隈研吾先生和Nahoko Yoshii小姐、「上下」品牌CEO兼创意总监蒋琼耳女士、东方航空公司首席信息官蔡阳先生、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先生、副董事长兼总裁王均豪先生、鹿鸣谷建设集团董事长张幼才先生和总裁助理刘晓红女士、复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华先生、江西三清山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斌先生、首都机场集团商贸公司总经理张坤兰女士、德国嘉格纳(中国)市场部经理谢琳女士、德国旭勒(中国)董事总经理张校铭先生、耶鲁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孙凯伦小姐、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MBA王海清小姐、通用照明市场部邱岑小姐、柏蒂·温妮达(中国)公司商品部陈晗小姐。感谢大家在我创作过程中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我要感谢老友李京生、贾兰伉俪,他们夫妇和而不同、相互印证的风格让我受益良多。他们在幕后默默支持我所从事的品牌研究工作让我心存感激。我也要感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晶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艺术总监林胜利先生在我创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我要感谢我的全职研究助理孙立本先生,这位朝着职业化水准、专业化水平、国际化方向努力的交大双学位毕业生,3年来1 000多个日夜,始终跟随在我身边,兢兢业业、勤勉协理,上海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学风与精神在他身上有着很好的透视。我还要提及的是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的EMBA张俊杰,MBA王侃、张海燕、江琨、李菲,全日制研究生张毅、陆雄杰、季欣彤、罗会清、石云峰、黄定,本科生陈婕、林莎、李嘉成、袁国振。没有大家一定时期的热情和奉献,这本书不可能得以在今年顺利完稿。
我不得不提的是我的图书出版公司—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这家近10年在国内经管类图书出版发行蝉联第一的中外合作出版机构以它的专业、执着、更国际、更中国的服务风范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感谢身体力行的总经理周中华先生、美术总监陈子平先生,感谢3年来春夏秋冬、不辞辛劳、风雨兼程的经管出版中心策划编辑陈竹瑶女士,感谢责任编辑王金强先生、美术设计王建敏先生、版式设计刘永青女士。如果说《品牌审美与管理》一书中有诸多美的痕迹,那么一定有上下一心的华章人与作者周围朋友们共同流淌的汗水。
李杰·中院·1896
二〇一三年·冬至
书摘
品牌间的差异是竞争对象难以仿效的,它融多种差别化利益于一体,是企业综合实力和素质的反映。品牌是企业产品的质量、特征、性能、用途等级的概括性象征,凝聚着企业的风格、精神和信誉,使消费者一接触品牌就会想到生产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讲,代表企业产品的市场品牌所包含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企业的其他资产价值。经注册之后的品牌,成为企业的一种特有资源,受法律保护,其他企业不得仿冒和使用,若被他人侵权,可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当一个品牌拥有更高的感知质量,企业可比竞争者卖更高的价格。如此,品牌可以增加现金流量、增强现金流的稳定性,同时加速现金流的周转,并提高现金流的剩余价值。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领导品牌的平均获利率是第二品牌的4倍,在英国高达6倍。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乐意为购买名牌支付更高的金额。
3.品牌与消费者
在现代社会,消费者不再单纯根据产品的功能做出选择,还根据产品的象征意义和品牌的个性和地位来积极地构建自我。品牌不仅对外构建了社会象征意义,对内也构建了购买者的自我身份。许多消费者在购买一些产品后,常有吃亏上当、后悔等感觉,而一个强势品牌不仅可以消除消费者的顾虑,还能获得一种习得性满足感(Leained Satisfaction),即是因为重复购买、重复满意而造成对品牌极其忠诚的心理状态,并且能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省下评判产品的时间,降低时间成本,“买了放心,看着舒心,用着顺心”。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很容易快速建立,也很容易被破坏。当人们将互联网纳入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的时候,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触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品牌对消费者的刺激也越来越潜移默化,充斥眼球。在这个时候,品牌将单刀直人,直接成为需求的化身,占据消费者的某一处心灵空间,成为消费者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已经是百年的老品牌优势犹存,因为它已经沉积在消费者的大脑里。但不能忽视的是,新品牌随时都可能击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就像互联网的创业奇迹一样,短短几年就能建立全新的巨大品牌。因为消费者心灵空间的记忆存储是有限的,强烈的吸引、高度的认同和持久的刺激将改变消费者的品牌偏好,重新建构新的品牌忠诚体系,并且这种未来的新品牌还有一股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蔓延性极强,能迅速占据消费者的生活,甚至还能催生另一种能满足某种心理需求的新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