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Groundswell: Winning in a World Transformed by Social Technologies(expanded and revised edition)
- 原出版社: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 作者: (美)查伦.李(Charlene Li) 乔希.贝诺夫(Josh Bernoff)
- 译者: 郭武文
- 丛书名: 新经济必读丛书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41182
- 上架时间:2013-9-28
- 出版日期:2013 年10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88
- 版次:1-1
- 所属分类:经济管理 > 经济/经济学 > 各行业经济 > IT行业 > 综合

【插图】

编辑推荐
第一本教会企业在网络时代生存的畅销书
奥巴马正是运用本书方法,赢得美国大选的胜利
网络时代脱颖而出的最佳宝典
你阅读了吗?
《财富》年度最佳网络图书
《商业周刊》年度创新与设计类十大图书之一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畅销书
荣获SNCR年度远见奖
英国《泰晤士报》年度最佳商业图书
《广告时代》推荐必读书
中国台湾地区“网客圣经”!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社交媒体来势汹汹:你的顾客正在微博上大谈你的产品,在YouTube、土豆、优酷上改编你的广告,在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上定义你的品牌,在Facebook、开心网、豆瓣上联合起来对付你。如果不能顺应并挖掘这股网络力量,企业注定会输得很难看。
但在你被迫拟定对策之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网络时代的生存法则,你又了解多少?翻开《公众风潮》,你可能发现自己对网络所知寥寥;你还会发现,对网络的利用已经远远超过提高知名度这样的皮毛。在你和消费者之间,只有网络,你必须懂得网络时代的生存法则,你会看到联合利华透过专属社区,找出年轻男士的重要话题;MiniCooper借助品牌追踪找出新诉求,针对老客户而非潜在客户做营销,让口碑和业绩飙升;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利用Facebook上的职业群,与社会新鲜人进行对话,成功吸引职场新秀,每年为自己招聘大学毕业生多达3500名;50位惠普主管亲上火线,在博客写文章、响应读者问题,以深度对话取得客户信任;宝洁的女性卫生用品不靠打广告,而是成立少女社区,专门解决少女的成长问题,成功虏获顾客心。
最重要的是,《公众风潮》将虚拟世界与真实需求联结起来。要想赢在网络时代,或许可以从《公众风潮(更新版)》找到一两条生存法则。而企业和公众要做的,并不是Copy书里的行为,而是懂得网络社会的思维。
作译者
乔希·贝诺夫(Josh Bernoff),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副总裁、主要分析师,首创了不间断科技消费学问卷调查。贝诺夫的研究重心在社群科技,对媒体产业变迁有开创性分析。担任ABC电视网、百思买(BestBuy)、思科、康卡斯特(Comcast)、莱雅、微软、索尼、TiVo和维康传媒(Viacom)等多家全球企业的战略顾问。
目录
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认识公众风潮
第1章 公众风潮的成因与时机 2
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 6
何为公众风潮 8
公众风潮的时机 9
何以要重视公众风潮 11
要是你能打败它们 13
第2章 公众风潮的“柔术”与技术 16
总体原则与技术组件 17
公众风潮的技术及其使用方法 17
评估新技术 32
第3章 社交技术细分统计图谱 36
考察公众风潮参与情况的新方法 38
社交技术细分统计谱图的全球威力 45
最终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参与公众风潮活动 55
第二部分?运用公众风潮
第4章 公众风潮的运用策略 60
前言
这本书效果卓越。正是凭借在公众风潮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口碑”,《公众风潮》成了畅销书。在采用社交应用程序时陷入困境的人们把这本书当作自己前进的指南,而且还把它推荐给同事和管理人员。交友、微博、网络视频以及维基构建出的世界曾经让人惶惑迷乱、视如畏途,而如今却已融合到企业战略和企业策略之中。
《公众风潮》的“触点”之一是分析各类人群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参与情况的统计概况;其二是“POST”方法,它供企业拟定社交策略时使用,其中以“人”和“目的”为先,“策略”其次,最后才考虑“技术”;另外还有企业参与公众风潮的五种主要目的(聆听、交谈、发动、支持和接纳),它们已经成为社交规划师的口头禅。自本书出版后,我跟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过,其中有韩国人、巴西人、比利时人、西班牙人、从加利福尼亚到罗德岛的美国人、沃尔玛的管理团队、某家生产髋关节置换器械公司的营销部门,也有Web 2.0世博会的参与者以及美国的牛奶加工商,此外还有成百上千的其他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全都热切地想要了解公众风潮的新世界。
《公众风潮》问世后又是一番白云苍狗。2007年,美国网民中有56%在使用某种形式的社交技术,到2010年,社交技术的渗透率达到81%。Facebook在全球各地的会员超过5亿人,Twitter成为万众所趋的社交网,而聚友网(Myspace)则逐渐式微。但我们向大家提出的忠告是集中注意力来考虑关系,而不是两眼紧盯技术,加之在经过所有这些发展变化后,建立网络社交关系的趋势有增无减,因而《公众风潮》仍算应时之作。
新版修订时我从头至尾仔细重读了一遍。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技术细分统计部门时常在调研中跟踪这方面的统计数据,因而书中的统计数据几乎全部都得到更新,以反映当前的趋势与行为。鉴于全部实例论证仍然中肯恰当,我便将它们保留下来,只做了一些小的修改和更新。
另外我还新增了两章,以反映初版以来的3年间客户最关注的两股强劲潮流。当初我们撰写《公众风潮》时,Twitter才初露头角,如今却成为实现五大目的的有效工具,因此新增的第10章专门讲述Twitter的策略。此外,各类组织如今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在多个部门间融合对内对外的众多社交应用程序,因此新增的第13章讲述企业社交走向成熟的各个阶段。
弗雷斯特研究公司的管理团队以及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给了我这次修订的机会,使《公众风潮》今后仍然不失为有用之书,我在此深表感谢。图书编写不足甚至谬误之处再所难免,还望踏入公众风潮世界的读者们不吝斧正。
乔希·贝诺夫
马萨诸塞州剑桥市
2011年1月
序言
年过半百的里克头发花白、仪表威严,曾经的他事事游刃有余,举止之间自然流露出一种成竹在胸的风度。这位索尼电子公司的传播总监应付过刁钻的商业记者、不择手段的竞争对手和尴尬的产品召回事件,他自己公司里乖张怪诞的首席执行官也不止一位,但他始终都能表现得从容大方。
我们跟他约了一次全天会谈,首先便从早餐开始边吃边谈。世上出现了一股他不了解的势力,并且与日俱增,这让他难以捉摸。这股势力来自博客、讨论群组,还有YouTube。跟他素不相识的消费者在公共论坛上给索尼公司的产品打分评级,而他自己从未涉足这些论坛,也无力左右它们。
所有人都在攻击他的公司所珍视的品牌,而此时如果用传统的公关工具来应对简直是螳臂当车。里克下定决心要驾驭事态,自己去当一名博主。但在这位掌管公司形象几近20年的宿将看来,这个目标高不可攀。
在我们看来,里克·克兰西是一位代表。成千上万的企业高管人员跟他一样,都面临着我们称为“公众风潮”的现象。公众风潮是人们自发开展的一种运动,他们使用网络工具来相互联系,掌管自己的体验,然后互相给予所需要的东西——信息、支持、创意、产品以及议价能力。公众风潮浩浩荡荡、变幻莫测,而且不断壮大。它囊括了博客与维基、Podcasts与YouTube;消费者也卷入其中,他们给产品评级、相互买卖,撰写自己的新闻消息,并给自己寻找合适的交易机会。它席卷全球、势不可挡,影响着每一个行业,包括传媒、零售、金融服务、技术以及医疗保健,无论它们是向消费者销售,还是向企业销售。这股风潮在原本那些财雄势大的企业、机构及其领导者看来,简直就像天外来客。
简单地说,公众风潮是一种社交潮流,其中人们运用技术给予彼此所需要的东西,而并不从企业那里获取。对于企业界人士来说,这种潮流便成为一种挑战。
公众风潮并非昙花一现。为它创造条件的技术在迅速地发展变化,但它本身的生命力源于人们希望相互联系的永恒愿望。它使得世界原来的运转方式一去不复返。任凭技术成分如何变化,企业需要应付的是这一潮流本身,我们把这种概念称之为“公众风潮思维”。本书就是为了在这方面有所帮助而写成的。
本书的成因
在弗雷斯特研究公司,我们向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决策方面的咨询意见。2006年我们为弗雷斯特研究公司撰写的报告《社交计算》(Social Computing)就讲述了公众风潮趋势,自那以后变革速度不断加快,就这方面向我们提问的客户则不断增多。围绕这一课题的讨论不绝于耳。讲述博客、社群以及维基的文章书籍可谓洋洋大观,但企业决策者却无从着手。我们希望为客户以及全世界完整清晰地呈现公众风潮的全景图卷,不仅仅是细节陈述,同时还想配合全套明确的策略建议。跨越10年,我们在分析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消费数据,了解到许多真实的客户情况,也总结出一些业绩成功的因素。所有这些经验我们都融注到本书中。为了更加引人入胜,我们还穿插了让公众风潮如此多姿多彩的人物和实例,从而洞悉它们背后的心理动机。
本书的内容
我们将全书分为三部分。首先是基础部分,它讲述公众风潮到底是什么,并罗列了理解它所需要的基本工具。第二部分解说如何应对公众风潮。第三部分则帮助读者运用公众风潮,从而让自己的企业取得成功。这三个部分总共包括以下14章内容。
第1章是“公众风潮的成因与时机”。这一章是对大家发出的行动号召。它向读者展示,只要消费者彼此汲取力量,公众风潮就能对企业和品牌造成威胁。
第2章是“公众风潮的‘柔术’与技术”。它给出了我们基本的预设命题,那就是企业能够让公众风潮变不利为有利,一如柔术高手能够化敌之力为己所用。我们在这一章中讲述了公众风潮的技术成分,既展示了它们对企业形成的威胁,也讲述了企业如何能够从中受益。最后我们还分析了如何评估新兴的技术。
第3章是“社交技术细分统计图谱”,介绍了一种关键的数据工具。社交技术细分统计图谱让你能够有针对性地考察任何一类人——比方说澳大利亚人、第一次做妈妈的人或是你的客户群,以了解这类人究竟以什么方式来参与公众风潮。这种分析应当成为任何公众风潮策略的基础。
第4章是“公众风潮的运用策略”,也是第二部分的开篇,它集中讲述了策略问题。我们规定了创建策略的四步程序,也就是人(people)、目的(objectives)、策略(strategy)与技术(technology),合起来就是“POST”,并且说明了为什么将技术放到第一位是错误的做法。由于目的对于成功是非同寻常的重要,我们还为公众风潮策略规定了五种主要目的:聆听、交谈、发动、支持以及接纳。随后的5章便分别讲述其中每一项目的,同时着重强调了每一项技术的投入回报率。
第5章是“聆听公众风潮”,阐释如何在市场研究工作中凭借私人社群以及品牌监视这类工具来运用公众风潮。我们列举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以及宝马迷你(Mini)的事例来做示范。
第6章是“与公众风潮交谈”,说明如何在营销和公关工作中凭借用户生成视频、博客以及社群这类技术来运用公众风潮。这一章举出的实例包括创建“这也能搅碎”网站(willitblend.com)的搅拌技术公司(Blendtec)、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在Facebook网站上的活动、惠普公司(HP)的博客,以及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专门为少女建立的社群beinggirl.com。
第7章是“发动公众风潮”,讲解了一条关键策略——发动你的最佳客户,让他们能够广招同好。这一章重点介绍了评级、评价以及社群这类社交技术,其中举出的实例包括网上零售商eBags公司、从事电子邮件服务的永联公司(Constant Contact)以及乐高玩具公司(Lego)。
第8章为“帮助公众风潮自立”,讲述的是帮助企业客户互相支持,从而节省资金,并获取对客户的洞察。我们举出的实例包括住院病人的“关怀之页”(CarePages)、戴尔公司(Dell)的社群论坛,以及大型咨询公司毕博(BearingPoint)创办的维基网站。
第9章是“接纳公众风潮意见”,阐述如何达到五大目的中威力最大的一项——把客户接纳为企业的合作者。这一章我们举出了出人意料的客户合作实例,它们来自德尔蒙宠物食品公司(Del Monte Pet Products)、加拿大日杂零售商罗布劳(Loblaw)、销售应用程序的软件营销部队公司(Salesforce),以及法国国民互助信贷银行(Crédit Mutuel)。
媒体评论
——约翰·钱伯斯 思科公司总裁兼CEO
《公众风潮》充满了大创意、有用的故事和可靠的统计。这是场新的工业革命,你准备好了吗?
——赛斯·高汀 雅虎前营销副总裁,《紫牛》等畅销书作者
不管你在网络营销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盖伊·川崎 苹果创意总监、创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