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Bank Management & Financial Services(9th Edition)
- 原出版社: McGraw-Hill/Irwin

编辑推荐
《金融教材译丛: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9版)》适用于高校金融专业师生、金融从业人员以及金融爱好者。
内容简介
作译者
西尔维娅 C. 赫金斯(Sylvia C. Hudgins)是弗吉尼亚州老道明大学的金融学教授,负责银行学、金融机构和公司理财等课程的教学,是商务及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项目的主管。她的研究大多致力于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实证分析,探究管理、监管和金融机构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她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货币、信用与银行》《金融管理》《金融经济学》和《经济探究》等学术杂志上。她是美国东部金融协会和南部金融协会的理事,以及财经管理协会研究综合丛书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她还担任老道明大学信用合作社的财务主管和董事会成员,关注金融机构在现实世界中的管理问题。
目录
译者序
作者简介
前言
教学建议
第一部分 银行业务及金融服务管理简介
第1章 变化中的金融服务部门概览 2
1.1 什么是银行 2
1.2 金融系统以及竞争性金融机构 6
1.3 银行与其竞争者向公众提供的服务 9
1.4 影响所有金融机构的主要趋势:危机、变革、转变 15
1.5 本书框架 18
本章小结 19
关键术语 20
习题 20
附录1A 银行业和金融服务部门的
就业机会 21
第2章 政府政策及监管对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23
2.1 银行监管 24
2.2 主要的银行法规 27
译者序
《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9版)在前8版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商业银行对各种风险防控机制的设计和完善,更加重视对管理商业银行各项指标考核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更加重视大型金融机构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作用,也更加重视对《巴塞尔协议III》目标的正确诠释。这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一流顶尖的跨国银行,还是发展迅猛的新金融业态成员,稳健与活力,安全与高效,是商业银行追求的永恒不变的主题。
《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9版)具有很高的学习和教学价值,因为书中的内容不仅深刻剖析了全球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更昭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书后的练习、附录(许多内容都是第8版未曾涉及的),给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商业银行管理》(原书第9版)仍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园教授主译并最终审校,此外,曾扬(第2章)、郭宏媛(第4章)、孙琦(第6章)、薛文婧(第8章)、姚婉峤(第10章)、岳娇(第12章)、刘田田(第13章)、吴楠(第15章)、杨晓晨(第17章)、马泽方(第19章)等极为出色地完成了本书的其他翻译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有限,书中谬误之处还请读者指正。
刘园
2013年8月于北京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令世人瞩目的经济繁荣在新世纪的前十年却变成了经济灾难:失业、生活水平下降、流离失所和不计其数的企业倒闭。由于这8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萧条,街道上出现了示威游行,众多家庭和企业主像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一样紧衣缩食。
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希望对世人来说无疑是困难的。但这恰恰正是本书和其他类似书籍的内容—如何将眼下的困难和混乱的局面转变为有用的知识,并且加以利用,期待一个更加快乐和令人满意的世界的到来。
本书并没有涵盖相关领域的所有内容,即使在现代化的数字时代,也没有哪本书可以真正做到。相反,本书将重点关注一个范围虽小却至关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由成千上万的大小金融公司组成的金融服务业。这些金融公司通过开发和出售金融工具来控制风险,寻求金融契机,提供对做金融决策至关重要的信息。本书利用大部分篇幅着重探讨了银行业,但同时也涵盖了诸如信用合作社、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养老金计划、保险公司、金融公司、券商等其他重要的金融机构。本书探讨了上述金融机构能够为我们做些什么和它们面临的风险。
与本书前几版一样,本版的核心也是风险管理。如今,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大多数金融公司管理者无法规避的主要话题。的确,相较于经济中的其他部门,金融服务业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的基本任务就是识别各种形式的风险,开发出应对各种风险的金融工具。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其他活动比金融服务更加重要,因为金融部门总是不断地面临国内外的重大风险及金融公司内部和外部风险的威胁。最好的例子就是2007~2009年的信贷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大量金融服务公司挣扎或倒闭,同时也有些公司设法生存了下来。
如今,我们经常区分外部和内部风险。例如,金融机构面临的外部风险包括战争、贫穷、环境破坏、全球变暖、政治动荡、货币贬值、股权市场震荡、经济衰退、重点行业销售额下降、通货膨胀、能源短缺加剧以及住宅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等。所有这些外部风险已经(并且将持续)对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以及它们期望的收益和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随着诸如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已经开启全球领先的大门,并且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政治角色,当今很多金融服务提供商也卷入了地缘政治竞争。
除前述的外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面临许多内部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和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政治风险、经营风险、汇率风险、表外业务风险、法律和合规风险、战略风险、信誉风险和资本风险等。本书将对这些风险重点讲述。
如今,一个成功的金融服务机构管理者必须清楚上述来自内外部的挑战以及为迎接这些挑战而采取的战略措施。这正是我们写作本书的目的—辨别金融服务提供商面临的不同风险敞口并且发掘出能够高效而有力地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
除了应对风险暴露带来的损失,我们还必须清楚地明白金融机构的重要性及其在我们的生活和职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对购买的货物和服务进行支付结算;紧急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提高流动性以满足对现金的需求;我们为未来消费准备或者为应对未来的金融挑战而储蓄;我们需要贷款,这些贷款能够推动开支并且创造更多的就业;为了对我们拥有的资产和获取的收入进行保值,我们需要保险……这些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作为媒介或者服务提供者的金融机构。最后,政府为稳定经济,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降低失业率,将主要以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媒介来贯彻经济政策(包括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这在本书中也将有所陈述。
为了学有所成,大家必须明白各个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关键不同点,以及它们用于强化企业、提升公众服务的管理原则和实践。世界不再只流行一种金融机构,而是有成千上万家这样的企业,其中一部分我们仍称之为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商、共同基金等。然而,这些机构频繁地互相进入彼此的领域,并且扮演起竞争者的角色。这种所谓的趋同潮流导致服务的重叠化,也引起了金融业到底在发生什么的困惑。
如今,既有大型银行控股保险和证券子公司,有保险商拥有银行并且以证券交易商的身份提供服务,也有证券公司控股银行并创建保险子公司或相关的部门。这些不同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相互渗透,让我们的学习在某些方面来说变得更为困难,并且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什么将是一个适合当今和未来金融业的商业模型?是所有的金融服务提供商能实现共赢,还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将以失败告终?
本版增加的重要内容
.对目前正在被开发用于测算和计量经济中系统风险的新政策工具进行研究,并且该政策工具可能会阻止未来类似2007~2009年信贷危机的再次发生。
.努力探究和理解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和商业抵押信贷市场间不断的抗衡,抑制房地产销量的下滑,减少房屋失赎,援助努力生活的借款者,减轻长期经济衰退带来的威胁。
.探究能够阻止银行业和金融部门发生金融危机的金融改革立法和再规制,重塑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心(美国在2010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中印证了这一点)。
.追踪消费者保护法案和规章的出现。法案要求:合同条款需进行详尽的披露,信息要透明化,公众应受到更好的教育。帮享受金融服务的顾客做出知情的决定(美国国内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的设立证实了这一点)。
.帮助读者理解2009年《信用卡责任、义务和披露(CARD)法案》与它配套法规间的较量。尽管新法规可能会最终提高对信用卡使用者的服务成本,但配套法规能够从过多的服务费公司的失败中向信用卡使用者披露不断变化的合同条款以保护使用者。
.探究新的国际资本标准—《巴塞尔协议III》,以避免银行破产和公众对知名金融机构信心的崩塌,新协议对资本的要求和股权资本的使用更加严苛,全球大型跨国银行尤甚。
.考察非网点银行业务和移动服务支付日益增长的趋势。尽管金融企业会面临服务去人性化的风险,但非网点银行业务和移动服务交付将促进金融企业发展电子支付系统,顾客能够时刻享受到金融服务。
除了当今对金融机构在做什么的困惑,我们还将探索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规模和绩效异同,这已引起了业界的疑问和关注。一个关键问题是,几乎遍布各个国家的成千上万家小型金融机构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些所谓的“小商贩”金融机构能够在各巨头(如花旗集团、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保诚集团、汇丰控股集团等)的领地上生存吗?这些小型金融机构能够成功对抗动辄就以万亿美元计的大型金融服务公司吗?对于一家金融机构,最优的规模和产品混合度是多少,它们又是如何随形势而变化的?
书摘
早期,FDIC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任和避免其恐慌。今天,FDIC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存款保险进行合理的定价,而使银行能够对付风险,这样,政府就不必过度动用纳税人的钱去解决存款机构风险这个迄今仍未能解决的问题了。
提高对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限额随着21世纪的到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现自己被卷入了另一场公共纠纷之中:联邦存款保险限额应当提高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存款者设置10万美元的保险限额是在1980年确定的。在此期间,生活成本的膨胀使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规定的保险限额的实际购买力大大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