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一场大师思想的盛宴
一次万科实践的新解读
一个HR转型的杠杆解
一张HR经典阅读地图
内容简介
作译者
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商学院,有13年人力资源实践与咨询经验,擅长组织变革、HR转型与提升、人才加速培养体系设计等。近年来,他专注于房地产标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和咨询,客户包括远洋地产、招商地产等数十家企业。
他立足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现实,热衷于探索管理门道,传播管理常识。合著有《人力资源开发阅读地图——如何让培训更有效》,被权威媒体评为培训与发展领域最有价值的图书之一。未来,他将进一步致力于HR转型与提升。
目录
前言 寻找HR转型的杠杆解
第1章 艰难的回归
幸运的旁观者 3
通用与福特 3
“管理”的诞生 5
责任是管理的核心 6
“管理者是组织的器官” 6
“综合管理者” 7
“人事管理为何宣告失败” 9
“讨厌的”幕僚 9
谁的人力资源管理 11
艰难的回归 12
惠普HR:聪明的定位 13
盖洛普:敬业的员工最需要什么 14
戴维·尤里奇:一道选择题 15
咨询公司:集体回归常识 17
结束语:主角只是传说 18
第2章 有所不为
人力资源管理:四大主角 21
前言
近20年来,HR一直在努力贴近业务,以成为“最佳业务伙伴”。
然而,在与一位优秀的总经理沟通时,他略带神秘地告诉我,其卓有成效的秘诀,在于成功地远离HR等集团部门。
一个贴近、一个远离,冰火两重天。
努力多年,HR为何依然是业务主管要“智取的敌人”?
“为何我们憎恨HR”
1996年,后来担任《哈佛商业评论》总编的托马斯·斯图沃特,在《财富》杂志发表专栏文章,建议企业“炸掉人力资源部”。
“该部门的管理者无法描述出他们对公司的价值增值所做的具体贡献是什么,而只能用一些苍白无力的语言来为自己辩解……这个部门竟然还常常向其他部门提建议,告诉他们如何精简那些不会给公司带来价值增值的工作。不仅如此,从招聘广告上看,在这个部门中工作的员工的平均薪资水平去年竟然上升了30%……”
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斯图沃特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因此我想给你的一个小小建议是:为什么不把你的人力资源部炸掉算了?”
斯图沃特的话深深刺痛了HR的心。HR痛定思痛,掀起了一波转型(指努力做得更好,而非转行—当然也许不少人选择了后者)的浪潮。
时光荏苒,一晃十年。HR的表现是否有所改善?
2005年,拉斯维加斯。华丽的皇宫酒店热闹非凡,数百位HR精英举办盛大聚会。在参加聚会之后,Fast Company杂志副主编基思·哈蒙兹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以“为何我们憎恨HR”为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
哈蒙兹对HR的嘲讽丝毫不逊于斯图沃特:
“虽然20年前就有成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并且在企业做出重大决定时拥有‘一席之地’的美好愿望,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数HR却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在(企业讨论重要问题的)会议室里没有位置,也没有打开会议室里桌子抽屉的钥匙。
“我想说的是我讨厌HR……HR。一直以来的工作最好地说明了它就是个制造麻烦的部门。说得更糟糕点儿,它就是一股黑暗的官僚势力,发布一些毫无意义的规章制度,抑制创造力,而且抵制富有建设性的变革。”
这篇讨伐HR的檄文激起了更大的波澜,直到今天仍然余波未平。管理者点头称好,认为文章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令人惊奇的是,作为被批评的对象,很多HR竟然也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许!
让HR尴尬的现实
2007年年初,任正非亲自给IBM公司CEO彭明盛书信一封,希望借鉴IBM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转型。彼时,华为财务体系急需告别传统的核算角色,转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成为“最佳业务伙伴”,以推动华为告别“野蛮增长”。
项目实施前后,任正非多次与财务体系员工进行对话。2011年,在罗马尼亚财务共享中心座谈会中,任正非与一名员工有段对话很有意思:
华为员工:我们的服务水平在全公司排在倒数第二,大家都很受触动。
媒体评论
——中人网CEO,何国玉
这是一本经典理论评述和实战案例并重的好书,是至军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倾心思考的结晶。对于没有时间博览群书的读者来说,读这本书,就像经历一场启蒙运动。我相信,这本书能让HR少走很多弯路,能让CEO从更多的角度看管理。
——中国领导力评鉴中心先行者,风里(李峰)博士
能跳出专业的深井,方更显专业的精深。至军的这本新书,遍览经典,而不失洞见,殊为可贵。
——联想控股人力资源部常务副总经理,高强
本书讨论了HR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基于开阔的组织视野提出了HR如何成为业务伙伴的解决方案。全书融合了经典理论、管理实践发展史、中外经典案例,写作风格活泼轻松,可读性很强,相信HR一定能够从中产生自己的感悟。
——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昕
很精彩,很有营养,读起来很生动。本书将大师理念及经典案例融会贯通,形散而神不散,解决了HR转型“道”的问题。
——怡安翰威特中国区人力资源有效性负责人、首席顾问,李晓红
书摘
寻找HR转型的杠杆解
近20年来,HR一直在努力贴近业务,以成为“最佳业务伙伴”。
然而,在与一位优秀的总经理沟通时,他略带神秘地告诉我,其卓有成效的秘诀,在于成功地远离HR等集团部门。
一个贴近、一个远离,冰火两重天。
努力多年,HR为何依然是业务主管要“智取的敌人”?
“为何我们憎恨HR”
1996年,后来担任《哈佛商业评论》总编的托马斯?斯图沃特,在《财富》杂志发表专栏文章,建议企业“炸掉人力资源部”。
“该部门的管理者无法描述出他们对公司的价值增值所做的具体贡献是什么,而只能用一些苍白无力的语言来为自己辩解……这个部门竟然还常常向其他部门提建议,告诉他们如何精简那些不会给公司带来价值增值的工作。不仅如此,从招聘广告上看,在这个部门中工作的员工的平均薪资水平去年竟然上升了30%……”
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斯图沃特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因此我想给你的一个小小建议是:为什么不把你的人力资源部炸掉算了?”
斯图沃特的话深深刺痛了HR的心。HR痛定思痛,掀起了一波转型(指努力做得更好,而非转行—当然也许不少人选择了后者)的浪潮。
时光荏苒,一晃十年。HR的表现是否有所改善?
2005年,拉斯维加斯。华丽的皇宫酒店热闹非凡,数百位HR精英举办盛大聚会。在参加聚会之后,Fast
Company杂志副主编基思?哈蒙兹实在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以“为何我们憎恨HR”为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文。
哈蒙兹对HR的嘲讽丝毫不逊于斯图沃特:
“虽然20年前就有成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并且在企业做出重大决定时拥有‘一席之地’的美好愿望,但是直到今天,大多数HR却并没有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在(企业讨论重要问题的)会议室里没有位置,也没有打开会议室里桌子抽屉的钥匙。
“我想说的是我讨厌HR……HR。一直以来的工作最好地说明了它就是个制造麻烦的部门。说得更糟糕点儿,它就是一股黑暗的官僚势力,发布一些毫无意义的规章制度,抑制创造力,而且抵制富有建设性的变革。”
这篇讨伐HR的檄文激起了更大的波澜,直到今天仍然余波未平。管理者点头称好,认为文章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令人惊奇的是,作为被批评的对象,很多HR竟然也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许!
让HR尴尬的现实
2007年年初,任正非亲自给IBM公司CEO彭明盛书信一封,希望借鉴IBM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转型。彼时,华为财务体系急需告别传统的核算角色,转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成为“最佳业务伙伴”,以推动华为告别“野蛮增长”。
作者其它作品
事业合伙人:知识时代的企业经营之道(精装)
- ¥39.00
- ¥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