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插图】

编辑推荐
用IT创新触摸IT管理的智慧
用IT精神推动IT管理的进程
用IT技术助力IT产业的腾飞
用IT实践打造IT业务的融合
相关推荐:
<a href="http://product.china-pub.com/3800448"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src="http://images.china-pub.com/ebook3800001-3805000/3800448/zcover.jpg" width="79" height="100"/>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原书第2版) </a>
<a href="http://product.china-pub.com/3800825"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src="http://images.china-pub.com/ebook3800001-3805000/3800825/zcover.jpg" width="79" height="100"/>适合比成功更重要:10个测评,做自己的职业规划师</a>
<a href="http://product.china-pub.com/192897"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src="http://images.china-pub.com/ebook190001-195000/192897/zcover.jpg" width="79" height="100"/>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珍藏版)</a>
<a href="http://product.china-pub.com/3918760"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src="http://images.china-pub.com/ebook3915001-3920000/3918760/zcover.jpg" width="79" height="100"/>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a>
内容简介
作译者
陈瑞丹,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现任中国惠普IT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曾工作于外经贸部,北欧求学后加入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做过软件开发、网络规划与建设、IT规划与管理咨询、培训业务运营,实战经验丰富,随中国信息化历程走来,珍视一路的思考。拥有TOGAF
9、ITIL V3 Expert、ISO27001/ISO20000 主任审核、CISA等国际认证。曾参与ITIL
V3中文版、《IT架构思维》等编审,并发表了《中国IT服务管理发展简史》等文章。近年来专注于企业管理、IT管理与人才培养三个方向的融合研究。</p>
目录
寄语——温故知新,厚积薄发
序1——培育中国信息化管理文明
序2——触摸IT管理智慧
作者序——为了前行的纪念
上篇/历史阶段篇
引言——让历史告诉未来
第1章 2000年之前
大兴土木——IT建设期
第2章 2000~2005年
拿来主义——管理起步期
第3章 2005~2010年
追根溯源——管理深化期
第4章 2010年以后
世纪之赌——业务科技融合期
中篇/专业领域篇
引言——让专家告诉大家
第5章 当工程师变成服务员——IT服务管理十年历程
第6章 驾驭变化——项目管理十年历程
第7章 从灾难恢复,到业务连续——业务连续管理十年历程
前言
——温故知新,厚积薄发
1939年惠普诞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一间普通车库,发展至今,惠普已成长为一家业务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享卓越信息科技产品与服务的高科技巨擘,而这个车库也被世人视为硅谷的诞生地。70多年来惠普亲身参与了美国乃至席卷全球的数次信息科技革命,这些信息科技的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产、工作与生活方式,造就了当今的科技文明。
一家成功的企业,在她的文化基因中,总是会包含一些自省文化,表现为主动回顾和反思过去,以便更好地应对和规划未来。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是相通的。惠普的成功,离不开HP WAY(惠普之道)。HP WAY会不断驱动我们总结、反思、探索与创新。对不断涌现的信息科技浪潮的总结与反思,我们从未停止过。它帮助惠普应对了世界大战和历次经济危机,更帮助惠普抓住了科技浪潮的契机,成就了今日的一番伟业。
每一波新的科技浪潮,其广度、深度和复杂度往往都远超前一波,所以对信息科技浪潮持续作一些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是有些难度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参禅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能看到信息科技带来的大数据量、高带宽、强大的CPU计算能力、众多的应用等,这只是我们都能看到的第一重境界,这一层是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能看到生产力背后,以流程、体系、架构、岗位、职责等为代表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第二重境界了。能看到第二重境界,就能从容不迫地去优化流程、完善体系、明确职责、规划架构,让生产关系能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第二重境界总是躲在第一重境界的背后,而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参透能力是难能可贵的。
同一波科技浪潮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与轨迹。惠普是最早进入中国的高科技合资企业,从1985年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七载。我们既是全球科技浪潮的领跑者,也是全力参与中国信息化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我们有幸见证并积极参与其中,与中国企业共同奏响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辉煌乐章。在前几次科技浪潮中,发展初期的中国,与世界强国相比总是“望其项背”,而如今,我们兴奋地看到,高速发展的中国已经“比肩而立”,放眼未来,这里将会成为拥有全球最多工程师团队、最多消费群体、最大制造基地、最高外汇储备的机遇之地,并将引领世界,创新发展。
然而长期处在科技潮流前沿的惠普深刻而冷静地知道:要到达“引领”这个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要强,软实力和硬实力也要强,技术和管理更要强,缺一不可。中国的信息化在硬件上已经与世界比肩,但在管理上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奔跑前进的中国,很需要有一批人能慢下脚步,静下心来,去做一些深入的调查、回顾与梳理,去参透“第二重境界”,把生产力背后的生产关系去伪存真、刨根问底地整理出来,把十多年来中国IT管理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分享出来,以史为鉴,帮助中国各行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跑得更稳、更快、更远。
当集众人智慧与努力所创作采写的这本书稿摆到我的案头,我真的非常开心和欣慰!星夜兼程,通读全卷,一幅壮美的IT管理十年画卷跃然于眼前。
此书在世界信息科技浪潮的大背景下,聚焦于中国的IT管理。从时间、专业和行业三条轴线,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IT管理十年的恢弘发展。有反思、有展望,通过过去,告诉了未来,凝聚了众人的智慧,凝结了十年的积累。此书既有重大的史学研究价值,又对我们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我比喻它是IT管理界的“清明上河图”。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IT管理领域发展的里程碑,它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白。
惠普进入中国,一直秉承“在中国,为中国”的宗旨,惠普不仅带给中国企业世界领先的信息技术产品与卓越服务,更不断分享自身多年积累的管理和文化精髓。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与我们共同走入中国IT管理十年这段历史长廊,一同回顾探索,为中国IT管理的下一个十年做好准备,厚积薄发。
叶健
惠普IT管理学院荣誉院长
叶健先生是惠普全球副总裁,技术服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
序言
——培育中国信息化管理文明
收到中国惠普IT管理学院送来的这本书稿,令我眼前一亮。翻阅书稿中的内容,让我不禁跟随此书的主线,回顾近十余年来我国IT管理变迁的历程,感慨中国IT管理十年发展的艰辛,而对未来则满怀期待。
信息化推进“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是信息化领域的一个国际共识。过去十来年间,我国全社会的信息化投入约以万亿元人民币为单位计算。近年来,政府和企业、中央和地方,信息化的投入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事实证明,如何确保这笔巨大的投入能够有效地实现国家和人民预期的目标,其关键成功因素并不仅在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而是与管理的有效性密切相关。
信息化的系统工程与传统的工业化工程项目有着本质的不同,要取得成功远比工业化的工程项目困难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的工程项目,经过人类几十年、上百年工业化的经验积累,已经在很多传统工业领域形成了完整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只要严格地遵循已有的规范和标准,成功率就很高;信息化的系统工程则完全不同,虽然也有许多的经验积累,但距离形成一系列的工程规范和标准还很远。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工业化的工程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物”打交道,而信息化的系统工程则是与“人”打交道。数据、信息、知识管理,虽然处理的是数据、信息和知识,但是,每一笔数据、每一条信息、每一种知识都涉及业务流程、涉及人。不仅涉及一般的人,更涉及管理层和决策层的领导干部。因此,人的角色、利益变化和相应的组织行为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扮演着影响信息系统成败的关键角色。不言而喻,对于信息化推进,我们必须“如履薄冰”,小心谨慎,认真研究我国信息化的有效管理问题。
中国惠普IT管理学院借成立十周年之际推出本书,主要描绘了从2000年前开始的中国IT管理发展历程。全书共分三篇:上篇从时间视角记录了中国IT管理演进的IT建设期、管理起步期、管理深化期、业务科技融合期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中篇从专业视角介绍IT服务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架构管理、研发管理、IT项目管理、IT咨询、业务连续管理、数据中心管理、IT外包管理、IT审计、IT人才培养等11个专业领域的变迁;下篇从行业视角以金融、电信、制造、传媒、能源、酒店服务、交通、互联网等行业以及香港政府CIO的回顾和反思,看IT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内容不仅丰富,而且紧贴中国信息化推进的实际,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该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客观,采访了金融、电信、交通、互联网等各行业的CIO和行业专家,取得了一手资料,站在中立的角度客观描述了中国IT管理十年的发展。二是深度,从早期IT管理到面向未来的IT管理展望,跨越数十年历史长河,中间还穿插了创作团队的深度思考和反思。三是广度,从11个专业领域八大行业,全面勾勒出波澜壮阔的IT管理发展脉动。不难看出,本书所谈及的内容,在国内目前尚属空白。
本书从时间、专业技术领域和行业三个维度记录了中国近十年来的IT管理发展,有理论也有实践,有经验也有教训,有回顾也有展望,可读性很高,对我国政府、企事业单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出版后对推进中国信息化进程无疑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中国信息化的成功推进,并不止于建成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化系统工程,更包括培育出信息化管理文明和一代又一代的掌握这种文明的人才。信息化管理文明,是信息革命带来的信息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是一个看似无形的软文明,其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却绝不下于一大批成功的信息化系统工程所显示的信息文明中的硬文明。我真切地希望本书的出版和发行能引起中国各个领域的信息化领导者和工作者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持续不断地努力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地加以总结,结合中国国情,逐步形成中国的信息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学,为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信息化管理科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周宏仁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序2
——触摸IT管理智慧
回顾IT十年,正如一场精彩的戏剧,充满着跌宕、起伏、颠覆、跨越,没落与崛起,竞争与合作。一些IT企业以及技术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更多的成功的企业、技术和商业模式涌现出来并且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回望IT十年,企业对于信息化和管理还处于部署和探索阶段,而现在,IT已经与各行业的业务基因深度结合,IT从单纯的技术工具演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成为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利器,创造了一个打上创新与变革标记的繁荣时代。
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信息产业也同样见证了从互联网时代到充分融合的信息时代的发展路径。企业的有形资产将越来越少,无形资产越来越多,企业运营呈现服务化趋势,由于自动化流程、ITSM等技术推动,从事有形产品生产的人越来越少,从事管理与服务的人将越来越多,这构成了IT在向服务转型之路上高速成长的基础。第三平台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社会化网络及移动应用造就了IT管理的虚拟化与自适应的能力,使人们获取IT资源和服务从原来的遥遥无期变得触手可及。
本书如实展现了过去的十年时间,IT企业以及众多中国客户对IT管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从最初CMM/CMMI的引入,到ITIL在国内的落地生根,再到SOA的流行,企业IT管理从最初的探索、研究,慢慢走向深化,并逐渐趋于成熟。伴随IT管理的成熟,企业IT部门的角色也发生了极大转变:从最初的救火队,帮助业务部门解决一个个软/硬件问题;到成为业务部门的重要支撑,帮助企业开发、管理一个个支持业务运作的重要应用;现在,IT部门已成为很多企业的核心战略决策部门之一,特别是第三平台的引入,使得IT得以真正驱动业务发展,实现业务创新。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指出:“很多优秀的企业——曾经被人们崇拜并竭力效仿——最终却在市场和技术发生突破性变化时,丧失了行业领先地位。积极投资于突破性创新不是这些企业的理智的财务决策,所以绩优企业反而难以应对突破性创新。”因此,突破性的创新正是过去十年IT管理在企业中变得不可或缺的原因,并且成为在未来持续为中国企业输送发展动力的源泉。
几乎是一夜之间,电子商务已经用数字彻底颠覆了传统营销渠道的数量级概念,虚拟经济的崛起警醒着企业管理者们重新思考IT的价值定位。IT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从可有可无变成弥足轻重,从增值性服务变成核心竞争力,而随着企业基础架构和应用的复杂性逐年提升,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的飞速膨胀,使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者在考虑IT规划时不得不深思熟虑并且如履薄冰,需要通过创新性、前瞻性的IT管理思维帮助企业管理者梳理其信息化战略。
一切从事和关心IT服务管理的人,无论是企业CIO还是普通的项目管理者、IT架构师,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有益的信息,特别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如山西建行是如何在2000年初就开始拥抱ITIL,成为最早吃螃蟹的人。书中同时提供了IT服务管理在石油、电信、证券、传媒等多个行业的成功实践,这些案例对于正在实施IT服务管理或希望提升企业IT服务管理水平的CIO们将起到极大的借鉴作用。
我们在这本书中,既能看到中国式IT管理的理论框架,又能看到代表性中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实践;既能看到从管理角度对中国企业IT创新的总结思考,也能解惑企业未来IT与业务融合发展的方向。从实践出发去触摸IT智慧,以创新的思维期冀IT发展。
媒体评论
——《IT经理世界》杂志出版人、总编辑,黎争
中国惠普盯管理学院可能是最有资格梳理“中国IT管理”发展进程的机构了,幸运的是,本书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内容很翔实、专业。我在商业媒体从业15年,一直在观察和报道汀和企业、组织的结合,见证了汀管理的实践和演进。看看这本书,就能够深刻理解“IT就是业务,业务就是IT”了。
——《计算机世界》报出版人,胡明沛
改革开放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本书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听创造出的巨大商业价值。了解这段发展历程,我们将更好地面对、把握新的技术浪潮带给企业的发展空间与机遇。
——《商业价值》杂志总经理,盯价值联盟发起理事,万宁
当技术驱动成为企业战略,IT管理无疑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这是给中国的IT管理者和新一代CIO的饥会。本书凝聚了IT老兵们的心血,总结了过去十年来IT管理领域的最佳实践,值得一读。
——京东(JD.COM)技术高级副总裁,李大晕
十年间,我来过中国无数次,我很荣幸地见到了中国IT领域的优秀人才,其中一部分来自惠普盯管理学院。惠普盯管理学院是IT管理领域的开拓者,我见证了他们不断学习和探索各自所在行业领域最有价值的方法和实践。我很高兴能与他们一起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
——Forrester研究公司副总裁、itSMF国际协会前主席,David Connon
中国反映IT技术领域发展的著作不少,比较全面地反映IT管理领域变迁的著作不多。本书恰逢其时地反映和记录了中国IT管理十年的发展。创作团队及各行业CIO们,既记录了IT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分享了自己所在行业IT管理的实践经验,有很好的阅读价值,值得推荐。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