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An Introduction to Investment Banks,Hedge Funds,and Private Equity:The New Paradigm
- 原出版社: Academic Press

编辑推荐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是金融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如今由戴维·斯托厄尔教授刺蚌呈献,黄嵩和赵鹏两位博士镶挂展示给中国读者,实乃一大幸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小锋
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书籍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介绍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这三种机构及它们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它们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发展历史、主营业务、监管环境以及后危机时代的风险与机遇,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另一大特色是包含了10个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以最近发生的真实交易为基础,包含了与章节内容相关联的风险、收益、政治考量、对公司和投资者的影响、竞争、监管障碍等主题。某些案例还包括电子表格模型,有助于读者在思考案例描述的选择、机会和风险问题时建立起分析框架。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适合金融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MBA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金融投资专业人士的参考、培训用书。
作译者
教育背景1978年,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MBA;1976年,犹他州立大学,经济学学士。
黄嵩,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金融学副教授,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
本科至博士皆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私募股权投资、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学,出版过《资本的逻辑》、《投资银行学》、《资产证券化理论与案例》等8部著作,并在《金融研究》、《学术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私募股权投资、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操作过数十个私募股权投资、兼并与收购、企业上市等项目,并担任多家公司的顾问或董事。
赵鹏,法学博士,平安信托财富产品部副总经理,负责私募股权投资等业务。美国伊利诺伊州执业律师。
北京大学毕业,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MBA,西北大学法学博士。曾任瑞士合众集团(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权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中国区首席代表,负责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主要业务。此前,曾在合众集团的瑞士总部和北京办公室工作多年。在加入合众集团之前,他在一家全球大型律师事务所芝加哥办公室担任律师,从事私募股权基金业务和中国业务。在赴美国之前,他在中国外交部和私人企业工作多年。
目录
赞誉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致出版社
致译者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一篇
投资银行
第1章投资银行概述
11后危机时期的全球投资银行机构
12其他投资银行机构
13投资银行的业务
14投资银行部
15交易部门
16非客户相关交易和投资
17资产管理部
习题
译者序
2007~2009年,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并在2010~2012年面临持续性的挑战。而这场危机的主角无疑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它们掌控着全球的金融和投资,获得了欣羡和敬畏,同时也受到批评和担忧。它们常常登上财经媒体的头版,但本身又极其低调和神秘。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致力于揭开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神秘面纱,介绍它们的关键职能、薪酬体系、在财富创造和风险管理中的独特角色,以及为基金和机构影响力做出的不懈努力。《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特别花重墨介绍了此次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角色及其应对和转型。
中国的投资银行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绩显著,但与发达市场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从规模上看,中国所有证券公司总资产不到高盛的1/3,净利润总和与摩根士丹利一家公司相当。而在产品和业务的种类及创新方面,差距更大。
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业萌芽于1995年,在2006年后迅猛发展,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于2011年达到巅峰,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但在2012年,该行业发展势头陡然转向,步入“寒冬”,面临洗牌。行业的大起大落,令投资者和管理机构都无所适从。
中国尚没有真正的对冲基金,仅有个别机构开展了个别的对冲基金业务。但不难预见,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未来更多衍生品的推出,中国的对冲基金业必将蓬勃发展起来。
未来怎么发展?发达市场国家的经验无疑对中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讲述了发达市场国家特别是美国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业的发展经验和教训。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作者斯托厄尔教授在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具有30多年的实务操作和教学研究经历,曾作为投资银行家在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银工作了20年,并在奥康纳(已被瑞银收购的一家大型对冲基金)工作了4年,2005年至今,他任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因其亲身经历了多起金融界的重大事件,也对很多重要的投资事件拥有不为外人所知的一手资料,这些信息和知识成为MBA课程中非常宝贵的实践教材,也使得斯托厄尔教授的课程成为凯洛格商学院里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是实践经历和学术经验相互参照后的成果,为全面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关键参与者打开了大门。
所以,我们决定把《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翻译成中文,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到这本优秀的著作。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译者之一赵鹏是斯托厄尔教授在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学生,他向斯托厄尔教授推荐,与黄嵩共同翻译《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斯托厄尔教授欣然同意。斯托厄尔教授年轻时曾经在日本和中国香港生活多年,对东方怀有真切的亲近感,他希望通过我们的翻译,让他的书为广大的中国读者所阅读。斯托厄尔教授还专门为中文版改写了前言,并新增写了第21章“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
为了不辜负这本优秀的著作及斯托厄尔教授,我们组织翻译团队进行了认真的翻译,前后历时将近1年。《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翻译工作由黄嵩主持。黄嵩、赵鹏、张西晴、杨超、桓雅琦、王义明、杨奔、葛志儒、钱聪、胡新禄、赵金燕、陈涛、吴璐、蒋忠秀、孙飞、郑荣、曲毅、刘翠翠等共同参与了初稿的翻译。黄嵩、赵鹏、张西晴、张人欢、张展培、邓闯、商诺奇等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和文字润色。最后由黄嵩对全部译稿进行统改、补译、校对和定稿。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编辑们为促成《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出版也做了大量工作,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对于译文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黄嵩赵鹏
2013年2月18日
前言
从根本上讲,《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致力于揭开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神秘面纱,介绍它们的关键职能、薪酬体系、在财富创造和风险管理中的独特角色,以及为基金和机构影响力所做出的不懈战斗。通过阅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读者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财经报刊标题中关于大型收购、股东积极主义行动、资本市场巨额融资以及金融市场中各种战略、风险和冲突的内容。
目标读者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目标读者是金融和投资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可以作为投资银行课程的主要教材、公司理财和投资课程的参考教材、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重要参考读物。另外,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中的专业人士也可以通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来拓宽自己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理解。最后,《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对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为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提供顾问服务的机构中工作的专业人士理解并协助客户也有所裨益。
突出特点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于以下两个理由而拥有独特的地位。首先,《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是作者在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多年职业生涯和7年教学经历的产物。其次,通过在一《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中介绍上述三种机构及它们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这些机构不断变化的范畴和真实世界对它们的影响方面,《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较前人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
在写作《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之前,我作为投资银行家在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银工作了20年,并在奥康纳(已被瑞银收购的一家大型对冲基金)工作了4年。作为一名投资银行家,在完成众多并购、债务/权益融资、权益衍生品以及与企业客户的可转换交易之余,我亦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金融投资者)在其通过资本重组、并购和首次公开发行进行公司收购和寻求退出策略方面展开合作。从2005年开始,我作为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工作至今,在那里我有幸在教授从实务界获得的知识的同时,对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这一日新月异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经历帮助我以更客观的视角,运用更精炼的概念和更贴近学生的方式来阐述这些课题。因此,《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是实践经历和学术经验相互参照后的成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为理解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关键参与者打开了大门。
案例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包含10个案例,有助于读者理解章节中所描述的概念。这些案例以最近发生的真实交易为基础,包含了与章节内容相关联的风险、收益、政治考量、对公司和投资者的影响、竞争、监管障碍等主题。此外,一些案例还包括电子表格模型,有助于读者在思考案例中描述选择、机会和风险问题时建立起分析框架。这些案例虽然统一放在《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书末,但其实是与前面章节相联系的。总之,这些案例是为了建立章节间的联系、促进读者学习和理解概念而设计的。
世界经历了变革
2008年,贝尔斯登折价出售给摩根大通,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和私人企业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迫卖给美国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成银行控股公司,全世界的银行不得不向各自的政府求援。这一切发生在继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背景下。2010~2012年,全球市场有所回升,但监管者希望通过提高资本金和降低风险的方式支撑金融机构的举动又使得危机后的紧张气氛延续。
从各种角度来看,投资银行业务都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杠杆率降低了,一些结构性金融产品销声匿迹,监管更加严格。然而,基本业务依然不变:向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顾问服务,投资管理,作为受托人和中介人进行交易、研究、做市,向客户直接提供创意和资金。尽管公众认知、薪酬、风险管理等课题还有待解决,但随着投资银行的业务创新,并在这个杠杆率降低和监管趋严的世界中学习生存,新的机会正在曙光中显现。
2008年,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形式发生了大逆转:对冲基金记录在案的投资收益较平均值损失超过了19%,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向其投资者确认了相似规模的潜在损失。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导致一些投资者抛弃了相关基金,然而,全球股票市场的状况更为糟糕:美国股市主要指数暴跌超过38%,世界其他股票指数和非政府债券指数表现相似,甚至更糟。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不得不随着形势变化而做出调整,重新解释它们的价值定位,在管理资产规模减少和基金数量减少的趋势下挣扎求生。创新和耐心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词。基金管理机构一边努力留住尽可能多的有限合伙人,一边思考在信用不足的环境下使用新的投资策略。2009~2012年,很多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业绩反弹,大多数对冲基金都得到了正收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重新盯上了资金额小、杠杆率低的投资活动。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重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在维持原有地位和影响力的同时发展新的路径和商业计划。世界经历了变革,但是这些金融机构依然对全球资本市场和并购交易有着重大影响力。《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阐述了这些机构如何获得巨大的影响力,以及这一结果又是如何影响企业、政府、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的。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结构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分为三篇。第一篇包括10章,主要阐述投资银行的内容。第二篇包括11章,其中5章介绍对冲基金,6章介绍私募股权投资,包括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第三篇是反映金融市场最近交易和发展的10个案例,这些案例与前面的章节相互关联,用来例证前面已经严密分析的概念。
第一篇:投资银行
第一篇包括10章,概括介绍了行业状况以及大型投资银行常见的三个核心部门:负责并购和融资活动的投资银行部,中介、做市等核心活动的交易部,以及资金募集和投资管理的资产管理部。此外,《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也介绍了大型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以及精品投资银行的业务活动。其他章节介绍了融资的更多细节,包括资本市场参与者和承销功能,以及首次公开发行、后续股票发行、可转换证券和债券交易。另外还介绍了信用评级机构和大宗经纪商的角色、研究、衍生品和外汇等知识。最后,讨论了监管、杠杆率、风险管理、清算与结算、国际投资银行、职业机会以及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之间的关系。在本篇中,综合性的一章深入挖掘了并购、可转换证券和投资银行创新的内容。
第一篇被设计为可用作投资银行学课程的教材,这一篇的内容需要与第三篇的案例相互参照,结合使用。第二篇关于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的章节可以作为补充材料。
第二篇: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
媒体评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小锋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系统地阐述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的内在运作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对于读者熟悉这些重要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并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走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对投资银行及相关金融行业的赢利模式和风险管理提供了详尽的介绍和丰富的案例,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大环境下, 金融行业发展和金融创新业务的新方向。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投资银行和私募股权投资的著作。书中充满了复杂的细节,但是全书拥有一套独特的关于这两大领域最佳实践参考的框架。《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用清晰、简明的语言对各个概念进行了定义。这些卓越的见解必能使读者受益匪浅,并使读者掌握在风险和收益的目标下研判机遇的方法。
——维内·索尼(Viney Sawhney),波士顿国家资本、哈佛大学(美国)
在15年的教学生涯中,《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是我找到的该领域最好的著作。只要戴维·斯托厄尔教授不断保持更新,他的书将会是这三个领域富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查尔斯·墨菲(Charles Murphy),纽约大学(美国)
关于投资银行的著作本就寥寥无几,且大多数内容陈旧。这些书往往学院气太重,或是由律师而非理解商业的人士编写。而这本由一位曾经的实务界人士撰写的著作,能帮助学习投资银行的学生深入了解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和对冲基金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
——布赖恩·斯科特-奎因(Brian ScottQuinn),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英国)
投资银行业永远处于变化之中。这本关于投资银行的新书正描述了这个行业的最新趋势,特别是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堪称是对投资银行主要业务最及时、最详尽的指南。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实际案例来阐释书中所涉及的各种主题。戴维·斯托厄尔的这本著作将成为全新的投资银行参考书。
——皮埃尔·伊利翁(Pierre Hillion),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法国)
《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对全球金融服务行业中的热门领域进行了清晰描述。对那些希望深入了解银行体系的学生而言,阅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将会获益良多。
——桑贾伊·古普塔(Sanjay Gupta),瑞士金融学院(瑞士)
书摘
第11章 对冲基金概述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曾经指出,对冲基金“没有法律上精确的或被广泛认同的定义”。但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同意对冲基金有以下特点:①投资上具有完全灵活性,包括做多和做空;②通过借款(并通过衍生品进一步提高杠杆)提高收益水平;③最少的监管;④流动性较低,因为锁定协议(在对冲基金存续期的第一年或前两年不允许流通),及季度支付限制(“门”协议可能会进一步限制支付),投资者收回投资的能力受到限制;⑤投资者只包括富裕个人和机构,如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和其他合格的机构买家(基金中的基金例外,它面向更广泛的投资者);⑥费用根据业绩对基金管理人进行支付。
典型的对冲基金费用结构包括管理费和业绩费,而典型的共同基金则没有业绩费,只有相对较少的管理费。对冲基金管理费通常约为资产净值的2%,而业绩费约为基金资产净值增量的20%。这种“2和20”的费用结构明显高于大多数其他资金管理人。当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人例外,他们也享有类似的高费用。
对冲基金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即投资收益理论上不依赖于整个市场和经济的表现,这不同于共同基金。关于对冲基金,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观点(2008年许多对冲基金损失惨重,这个观点曾引起很大争议),它们的收益与传统的股票和债券的市场收益“不相关”。投资者在保持收益不变的同时能够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或者在增加收益的同时不提高风险,这一与市场不相关的特点很有吸引力。
这种投资管理的方式始于1949年阿尔弗雷德w.琼斯建立的一个基金,该基金通过卖空资产对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头寸进行对冲。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买入看涨资产和卖空看跌资产,抵消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相当于创造了一个用于消除总体市场风险的基金。其他人随后效仿琼斯,在投资基金中使用对冲策略,这一类投资基金后来就被称为对冲基金。然而,许多并不使用对冲策略的基金仍被视为对冲基金,前提是它们也表现出了前面所述对冲基金的那些特征。事实上,多项学术研究都表明,大多数对冲基金,都不是对冲的。例如,200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调整了所持资产的过时价格(定价并没有准确地反映当前的资产价值)后,对冲基金相对于标准普尔500指数(每隔一个月计算一次)的贝塔系数是0.84。而2009年的一项研究,使用了更多的市场数据(进一步调整了非流动性),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对冲基金行业相对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贝塔系数是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