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徐立冰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311504
- 上架时间:2013-3-27
- 出版日期:2013 年4月
- 开本:16开
- 页码:298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计算机 > 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文化 > 综合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本云计算网络书
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人员必看!
“弯曲评论”网站“拨云见日”系列热文加量10倍的强烈之书首次完整呈现。
云计算时代,网络面临怎样的挑战?大数据之下,网络设计应着眼何处?虚拟化的最后1000米你该如何冲刺?OpenFlow、FCoE、LISP、FabricPath、VN-Tag、VPLS、VXLAN……当所有这一切结合到一起,你将面临怎样的情形?
是时候,重新设计互联网
内容简介
作译者
2011年,作者在国内第一次系统著文介绍802.1Qbh/Qbg等新一代数据中心标准,发表于IT技术网站“弯曲评论”(www.tektalk.org),其后一发不可收拾,撰写了一系列以“拨云见日”为标题的文章,剖析云计算下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引发了读者的热烈反响。本书即受此启发而成。
目录
第一部分 缘起篇
第1章 云计算的兴起 2
1.1 云计算的身世 2
1.1.1 “上古”时期,摩尔定律刚起步 2
1.1.2 从互联网大爆炸中诞生 4
1.1.3 接棒Amazon 6
1.1.4 百花齐放的年代 7
1.2 云计算的DNA 8
1.3 云计算的五大特征 10
1.3.1 自助式服务 10
1.3.2 通过网络分发服务 11
1.3.3 资源池化 12
1.3.4 资源的灵活调度 12
1.3.5 可衡量的服务 13
1.4 IaaS/PaaS/SaaS,它们都是什么 13
1.4.1 位于最底层,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 14
1.4.2 IaaS之上,平台即服务——PaaS 15
1.4.3 最上层,软件即服务——SaaS 15
1.5 各种云——私有云/社区云/公有云/混合云 15
前言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当初是个幸运儿,这两本书帮助我快速地建立起数据网络的理论框架,花最少的时间渡过了学习一门新知识最开始的那段迷茫、苦闷的阶段。《CCNA学习指南》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它同《TCP/IP详解卷1:协议》一起向读者诠释了优秀技术书籍应该具备的素质,即用最浅显的语言将复杂理论背后的逻辑直白地剖析出来,就好象杨振宁给大学生教授基础物理一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所有的现象最后都归结为几条基本的物理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基础规律,就能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后即使碰到没见过的情况,也能快速分析出个大概,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可惜的是,我发现那样优秀的书籍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大部分技术书籍满足于描述现象,止步于探究逻辑。在中文技术书籍的领域,这样的情况更加严重。作为对未知抱有渴求的年轻人,在阅读了大量这样的技术文献后,脑袋里装满了各种规则和指标,对规则背后更深层的力量却仍然一无所知。这样的现象日复一日地在身边重复,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问自己:“为什么不写一点自己喜欢看的东西呢?”。
我开始在国内很有影响的技术网站“弯曲评论”上发表一系列以“拨云见日”为题目的技术文档,主题是剖析当下热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没想到这些文章收到了热烈的反响,“弯曲评论”的站长陈怀临先生也破天荒地表达了赞许。这让我有了更多的干劲,于是便诞生了把我所知道的东西都写出来的计划。
而定下“云计算网络”的主题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云计算这两年快速发展,其中的网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而与之对应的中文资料却非常少,即使偶尔有一两篇文章,也难成系统,大家都在很辛苦地盲人摸象。客观地说,目前引领网络技术发展的仍然是聚集在硅谷的一群高科技公司,碰巧我的工作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前沿网络技术,同时又需要频繁地与用户交流他们的实际需求,这样的工作性质使得我可以以一个非常宽广且客观的视角来观察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既有“望远镜”又有“放大镜”。手握这样的条件,我来撰写这个主题就具备了先天的优势,也许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同时就绪的人还真的不多,结果我的这本书就误打误撞成了国内第一本系统描述云计算相关网络技术的书籍。
然而,在真正开始写作之后,我才发现好书奇货可居的原因。了解一个道理是一回事,能将它讲出来则是另一回事,而要把它讲得漂亮并用书面语言形成于纸面上则又要高上几个层次。这需要作者自己首先理解到120分,然后才可能说出80分的道理。所以写作的过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质疑、推倒、重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再次深深地为那些经典的网络协议设计所折服,我在书中有意识地记录下这个过程,并急切地渴望通过文字把我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同更多的人分享。
说回本书的内容,数据网络的真正爆发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在这十几年中,网络技术几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跑一场马拉松,各种理论和协议标准层出不穷,这说明当前的网络架构远未达到完美,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你在周五晚7点来到北京的国贸地区,最惹眼的不是繁华的城市霓虹,而是高架桥上一眼望不到边的蠕动着的汽车尾灯。成千上万的车辆拥堵在城市主干道上,已经成为阻碍城市运转效率的痼疾。数据网络之于方兴未艾的云计算来说,正好像城市交通之于和谐发展。地铁早高峰时段的“人肉罐头”一日不解决,广大上班族的心头就一日不能轻松。我们今天面对着云计算的巨大潜能,如何能在网络技术上做好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浪潮之巅,是这个行业中每一个希望探得先机的从业者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持续这么长的写作计划,断断续续地拖了大半年。我必须感谢图灵公司的杨海玲和陈冰两位老师,没有他们的鼓励与帮助,我这个没有任何写作经验的菜鸟不可能完成这个庞大的计划;我要感谢陈漪,她在很多专业方面给了我非常多建设性的意见;我还要谢谢陈怀临老师开办的“弯曲评论”网站,这里是“拨云见日”启航的地方,也是国内少有的高含金量网络技术社区,本书就是试着实践其学习、分享的宗旨的一次尝试;我还要谢谢李聪的支持,没有李聪的支持和鼓励,本书不可能成形;最后,我还要感谢我在思科的同事,特别是我的三位老板孙伟、张斌和刘洋,他们在技术工作上表现出来的专业与敬业是我给这本书定下的标准。
尽管已尽最大努力,但由于个人的知识有限,本书在内容和编写方面难免存在疏漏和问题,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虽然我的写作难以达到《CCNA学习指南》和《TCP/IP详解卷1:协议》那样的高度,但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中文技术书籍中的一本诚意之作,为有志于网络技术的朋友提供一点实实在在的帮助。
徐立冰
2013年1月27日
媒体评论
sniper:
厉害,受教。
longw:
受益匪浅!
Lucifer:
不错的文章,看完就能理解了。
ipneter:
文章非常不错,如果能从数据发出到数据接收,将整个转发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数据结构图示出来,就更容易理解了。
a123:
本文写得非常好,但是为何没有提及Cisco VSS技术也能解决L2中的生成树问题?为何一定要劳师动众,用全新的FabricPath来代替VSS技术?
seachb:
看了文章和下面的评论,非常精彩!有个小疑问,不知道楼主或者哪位大侠能不能帮忙解答一下:有什么应用需要用到FabricPath或者OTV等技术吗?数据中心的虚拟化真的需要跨越3层网络吗?如果这样,时延能够保证吗?
冬瓜头:
写得好,很通俗。有几个不情之请,可否用同样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下面几个技术?
1. 可否布道一下Shared I/O这项技术?
2. Multihop FCoE、FCoE Forwarder。
netcache:
昨天刚刚看见冬瓜头的书,今天居然看见冬瓜在回帖,欢迎欢迎。
陈怀临(亚嵌特聘首席科学家、“弯曲评论”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