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作者: 姜耕玉
- 丛书名: 教育部研究生教学用书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71899
- 上架时间:2007-1-18
- 出版日期:2006 年1月
- 开本:16开
- 页码:414
- 版次:1-1
- 所属分类:艺术 > 艺术理论(艺术评论与研究)
教材 > 教材汇编分册 > 文科
内容简介
本书不仅可作为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文科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教材,还可以作为艺术研究者、艺术创作者与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作译者
目录
第一节 抽象思辨的科学方法与直觉感悟的经验方法
第二节 艺术直觉的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方法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第二章 中国智慧形式与诗性认识
第一节 实践的智性、实用理性与主体悟性
第二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一:阴阳之道
第三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二:有无之境
第四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三:言(象)意之表
第五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四:抑扬之法
第三章 相反相成的艺术生成系统
第一节 艺术联系的整体:“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
第二节 艺术的潜能与转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第三节 艺术的非存在与存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第四章 艺术体验中的心物交融:互反的同化
第一节 虚静:物我两忘的最高体验境界
第二节 心物交融的层次:神遇一物化一迹化
第三节 心物交融的深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第五章 艺术形象创造:“一”的离异与合一、孕生与增值
第一节 背景:“一”的形而上的底蕴
书摘
第一节 实践的智性、实用理性与主体悟性
中西哲学渊源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果说古希腊辩证法“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那么,中国古代辩证法则是以个别突破见长,通晓“总画面的各个细节”,使“总画面”反现出实践的智性之光。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曾引用《老子》中的一段话:“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用来说明建筑创作应该着眼于有用的空间。欧美各国一些现代建筑师根据这个道理,批评几千年来建筑艺术把重点放在美化实体上,是颠倒了主次。赖特等西方建筑师虽仅取老子这一著名的“因有用无”的比喻的基本义,却也表明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实践的智性的特点。先秦兵家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闻名于世的兵学、农学、医学、天文、艺文各类著作,包裹着丰富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兵法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避实击虚”、“声东击西”,以及奇与正、虚与实、攻与守、分与合、方与圆、动与静、疾与徐、积与疏、盈与虚、众与寡、逸与劳等一系列辩证范畴,都是直接付诸战争实践,并且有利于驾驭战争、出奇制胜的计谋对策。兵法还与社会斗争、人事经验等连成一体。再如,中医医学模式的整体恒动观、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论、邪正标本论等,无不闪烁着辩证智慧的光芒。中医治疗的最高原则就是“阴平阳秘”,“阴阳调和”。《内经》中有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论述,都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互相流转的观点。中医学的“阴阳”及有关精、气、神的观念,受《易传》的影响更大。中国辩证法的实用智性与中国文化的实用性格相融合,一方面在兵、医、农、艺等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各自专业门类的实用辩证法,另一方面也有了各类实践活动相联系的朴素而抽象的辩证法理论。
……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