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原书名: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

编辑推荐
奥利弗·萨克斯之后最会讲故事的科学作家
神经可塑性领域不可取代的经典科普作品
讲述该领域科学家及患者有趣迷人的奇迹故事
台湾著名脑科学专家洪兰翻译导读
美国著名医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果壳网CEO 姬十三强力推荐
《最强大脑》科学评审魏坤琳、安人心智科学总监 阳志平倾情作序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多个被认为无可救药的病人身上发生的奇迹故事:
天生只有半边大脑的米歇尔,重新组织她的脑,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
被认为是智障的杨通过大脑的训练,现在能够治疗其他像她一样的人
平衡感被药物破坏的切尔茨,因为一顶奇怪的"帽子",找回了平衡能力
盲人可以看见,智商可以提升,年老的大脑变年轻,痛苦的幻肢不痛了
中风病人恢复了原有的身体功能,脑性麻痹的孩子学会更优雅地走路
忧郁和焦虑消失了,不良的性偏好改善了,困扰一辈子的个性也转变了
道伊奇医生带我们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让我们发现:
科学家可以发明仪器解读人们的想法
瘫痪者可以通过思想控制计算机鼠标
思想可以开启或关闭我们的基因,改变大脑的结构
任何人(包括老年人)都可以通过大脑训练增进认知和知觉能力
用想象的方式,可以使自己变成一个运动员或是钢琴家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更了解爱与性的吸引、品位、文化和教育背后的运作模式。当下的每个经验都在改变你大脑中的联结,而这次阅读将会永远改变你对人的潜能和人性的看法。
作译者
医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心理分析师,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分析训练和研究中心教授和研究员,多伦多大学精神医学系教授。
在专业领域之外,他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评论家和诗人。他曾4次获得加拿大国家杂志写作金奖(Canada's National Magazine Gold Award)。
译者简介
洪兰
台湾著名教育家、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台湾第一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台湾教育部终身学习推展委员会委员,翻译了大量欧美优秀的神经科学及脑科学相关著作,并撰写教育类杂志专栏20年,出版著作一直畅销宝岛。
目录
赞 誉
推荐一
“最强大脑”的秘密
推荐二
来自地球的神
导 读
每一个经验都改变大脑的联结
前 言
第1章
一个一直跌倒的女人……
如何因为人类感官有可塑性的发现而得救 /001
平衡感与幸福感 / 002 失去平衡感的女人 / 004 神奇的帽子 / 007 残余效应在延长 / 010 盲人看见,瘫子行路 / 012
大脑是机器吗 / 014 巴赫—利塔的野心 / 016 用大脑去看 / 018
一种功能,一个位置 / 019 对功能区域特定论的抗议 / 020
舌头是进入大脑的绝佳入口 / 023 中风老人的奇迹复原 / 024
将舌头神经连在脸部肌肉上 / 028 听觉皮质变成了视觉皮质 / 029 大脑的适应力超乎想象 / 030
第2章
为自己建构一个更好的大脑
被贴上“智障”标签的女人如何自我疗愈 / 032
前言
这个大脑不能改变的信念主要来自三个看法:第一,脑伤病人很少能够完全恢复;第二,我们无法看到活人大脑内部神经工作的情形;第三,现代科学从一开始就认为大脑是个设计复杂、建构精美的机器,而机器虽然可以做非常多令人惊异、叹为观止的事,但它却不会改变或生长。
我会对大脑可以改变有兴趣,主要是因为我是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分析师,当病人的情况没有像我预期的进步那么多时,一般人通常会归因到他大脑的硬件上。“硬件”是另一个把大脑当作机器的比喻,认为大脑好像计算机的硬盘,线路一旦固定了便永远地被固定了,每一个设计都是事先设定好了来做某一个特定功能的。
当我第一次听到人的大脑可能不是事先设定,它可以改变时,我必须自己去观察、去做实验来评估证据以说服我自己。这个调查使我走出了我的心理咨询室,进入一个新领域。
■ 发现大脑可以改变的旅行
我开始去各处旅行,会见大脑科学前沿领域卓越的科学家,这些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20世纪70年代初期做了许多实验,发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发现大脑每一次做不同的活动时,这些活动都改变了大脑的结构,每次练习都改变了大脑的神经回路,使它更适合手边的作业,假如某些部件坏掉了,其他的部件有时可以接管这项工作。那个把大脑比喻为机器、每个部件有它特定的功能、大脑是这些特定部件组合的说法,并不能解释科学家所看到的现象。科学家开始把他们所看到的这个大脑基本的特性叫作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Neuro是神经元的意思,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Plastic是可以改变的(changeable, malleable, modifiable)意思。一开始时,许多神经学家不敢在他们的论文中用“神经可塑性”这个名词,他们的同侪嘲笑说他们在倡导一个华而不实的看法。但是,越来越多的实验显示这个现象后,他们终于推翻了这个大脑不能改变的教条。他们发现孩子并没有被他一出生时的心智能力锁住,受损的大脑常常可以重新组织它的功能,当一部分坏掉时,其他的部分可以来替代。假如大脑的某些细胞死了,经过一阵子以后,这些细胞的功能可以被替代,许多我们认为是固定的回路,甚至基本的反射反应,都是可以改变的。有一位科学家甚至表示思考、学习和动作可以开启或关闭我们的基因,因此重塑我们的大脑结构和行为,这可以算是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了。
在我的旅途中,我曾拜访过一位科学家,他使一出生就眼盲的人可以重新看到东西,另一位科学家则使一出生就耳聋的人可以听得见。我见到几十年前就中风、被宣称无法复原的人,在神经可塑性治疗之下,进步了很多;我也见到有学习障碍的人,他们的智商增加了,学习进步了;我看到一个80岁的老人记忆可以恢复到他55岁时的程度;我看到人们用思想重新设定他们大脑的神经回路,改变了以前不可治愈的强迫症和创伤。我跟诺贝尔奖得主请益,他们正在激烈辩论我们应该怎么去重新思考大脑模式,因为现在我们知道了它是不停在改变的。
■ 可塑性对我们的深远影响
我认为大脑可以通过思想和动作来改变它的结构和功能的看法,是自人们第一次画出大脑的基本结构及神经元以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个看法会有深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告诉人们这些影响是什么。神经可塑性的革命让我们了解爱、性欲、悲伤、亲密关系、学习、上瘾、文化、科技,以及心理治疗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所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物理科学,只要是跟人性有关的学科都会受到影响,当然包括所有的训练方式。这些学科都必须能解释大脑可以改变自己的这个现象,并且了解每个人的大脑结构是不一样的,它随着我们每个人一生的遭遇而做改变。
虽然人的大脑显然低估了它自己,但是大脑的可塑性也不全然是好消息。我们的大脑虽然因此更有弹性,更能应变,同样的,它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伤害。神经的可塑性使我们更有弹性,但是同时也使我们更僵化,我把这个现象称为“可塑性的矛盾”(plastic paradox)。很讽刺的,我们一些最顽固、不能改变的行为习性和毛病其实也是神经可塑性的产物。一旦某个改变发生了,在大脑中变得根深蒂固,它就会阻止其他的改变发生。只有在了解神经可塑性的正向和负向效果后,我们才可能了解人类真正的潜能。
因为新名词对从事新工作的人很有用,所以我称从事研究大脑改变的科学家为“神经可塑性专家”(neuroplasticians)。
下面是我与这些神经可塑性专家会谈的经过以及被他们改造的病人的故事。
序言
■ “最强大脑”的秘密
我与大脑有不解之缘。
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控制运动的方式,是我的专业领域。后来,我在《最强大脑》做科学评审时,见到了许多拥有“特异大脑功能”的选手,有一般意义上的“天才”,也有经过练习而后天养成的“达人”,还有身体有缺陷和障碍却拥有正常人所不能及的特殊能力的“奇人”。在为他们的脑力赞叹的同时,我也深知超强的大脑并非轻易可得。“用进废退”是大脑的基本法则,即使天生脑力过人,通常也需要成百上千次刻苦的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牢固的神经联结。
阅读本书,像是重温了这些选手的故事,我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和他们相似的人和故事,并深入了解他们大脑的秘密。例如心算天才、中国雨人周玮,他有语言障碍、曾被诊断为智力障碍,却在节目中解开了三道超复杂计算题,最终以满分晋级下一轮。想了解他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可以从本书第2章主人公杨的故事中找到启示:杨是一个从小就被贴上“智障”标签的女人,她针对学习障碍者最弱的大脑部位和功能设计练习,不但实现了自我疗愈,成了一名科学家和帮助者,而且开设了专门帮助学习障碍孩子的学校。还有:
80岁的老人可以在操作行动方面像50岁的人;只有一半大脑的女人基本上可以正常生活;语言障碍、自闭症、注意力障碍都可以改进;奇怪的性偏好可以改变……
书中这些看似是奇迹,但都是真实的故事,让我不禁深思,如果衰老的、先天不良的、受伤的大脑都可以如此,那么我们正常人的大脑又拥有多大潜力呢?很多人接受了坊间流传的“科学观点”(“成年以后大脑只能走下坡路了”,以及“老年人只能放任自己的大脑衰退”),这对成人的学习和发展、老人的大脑保健和康复是莫大的阻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更是极大的脑力资源浪费。
我曾经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深知神经可塑性的重要性。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脑是可以改变的”,“神经细胞是可以再生的”,正如16世纪时的“日心说”,还不是人人皆知的“真理”,而是被强烈排斥和批判的“谬论”。同样地,神经可塑性也有它的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你会在本书中看到巴赫·利塔、梅策尼希、陶伯、拉马钱德朗、帕斯科-里昂、弗洛伊德、埃里克·坎德尔等神经可塑性先驱的故事。
梅策尼希在论文中花了好几页篇幅来说明成人大脑是有可塑性的,但是他的顶头上司伍尔西在这部分画了个叉,当这篇论文被刊登出来时,没有一个字讲到可塑性。
陶伯为了证明神经可塑性的存在而使用猴子做实验,被动物解放组织告上法庭,甚至丢了工作。
弗洛伊德竟然是神经可塑性的先驱之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性可塑性的关键期。
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曾经想从事心理分析治疗,但是他的心理分析师朋友劝他去研究大脑、学习和记忆,因为如果要了解为什么心理分析会有效,这些基本的知识是需要的。
……
本书是讲述神经可塑性的经典科普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没有其他书可以动摇它的地位。作者诺曼·道伊奇以其精湛的叙述技巧,将曲折的真人真事与科学知识融为一炉,浑然一体,既提供了知识和趣味,又传达了意志和感动。书中的人和事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杂糅了科学与奇迹,融合了希望与局限,让你深刻意识到自己脑壳中这几斤重的东西的微小变化和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的深刻关系。
我认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现在将这部经典著作引入国内是一个最佳时机。中国人从来没有像2014年这样关注脑科学和大脑的可塑性,辨识物体、记忆、计算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能力与大脑之间的联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眼前。通过《最强大脑》,他们不仅认识到人类大脑拥有的惊人潜力,而且更进一步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超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刻苦努力获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又是一本“非主流”的成功励志书。
本书不仅让我们理解神经可塑性的关键作用,更传达了很重要的人生道理:正因为人脑可塑性极强,我们才更应该有意识地爱护和塑造自己的脑,建立积极导向的神经联结,避免消极导向的神经联结。
正是因为拥有神经可塑性,你需时刻谨慎行事,因为每个经验都会在大脑中形成联结,留下痕迹,例如本书中讲述“成瘾”的时候,告诉我们,一旦一日是酒鬼,就终身都是酒鬼,你很难消除掉你的大脑对酒的渴望。但又因为拥有神经可塑性,你要永远怀抱希望,即使是再严重的先天问题(只有一半大脑),再深重的童年创伤(在婴儿期就失去母亲),再难以改掉的怪异习惯(喜欢精神不稳定的女人),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神经联结的练习来重新塑造。
我衷心希望,“神经可塑性”这样一个对于普罗大众极其遥远的专业名词,会因为本书的传播和扩散而广为人知,教育、学习、成瘾、爱情、心理治疗、伤后康复,人类生活中每个日常的、关键的领域都能因此被重塑。
魏坤琳
媒体评论
——奥利弗·萨克斯博士(Oliver Sacks, MD)
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作家,《错把妻子当帽子》作者
诺曼·道伊奇证实,我们的所想、我们如何想,都可以改变我们的大脑。道伊奇阐释了心理治疗的基础。
——查尔斯·汉利博士(Charles Hanly, Ph.D.)
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这是迄今为止对这门学科所进行的最具可读性、最为卓越的阐释。
——迈克尔·梅策尼希博士(Michael M. Merzenich, Ph.D)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凯克综合神经科学中心神经学家
出神入化!太精彩了!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它!
——V.S. 拉玛钱德朗博士(V.S. Ramachandran, MD, Ph.D.)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脑与认知中心主任,《寻找脑中幻影》的作者
一场通过极其清晰的写作手法所展现出来的心智可塑性盛宴。
——雅克·潘克塞普博士(Jaak Panksepp, Ph.D.)
美国西北大学福尔克分子疗法中心情感神经科学研究负责人
积极思考的力量最终被证实具有科学可信度。各种令人费解、创造奇迹、戳穿现实的东西……对全人类都有意义,更不用说人类的文化、学习和历史。
——《纽约时报》
太棒了!……道伊奇发现了基础科学中的一场海啸般的转变……这些影响是不朽的。
——《伦敦时报》
道伊奇颠覆了我们自以为对大脑的所有认识。
书摘
■“最强大脑”的秘密
我与大脑有不解之缘。
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控制运动的方式,是我的专业领域。后来,我在《最强大脑》做科学评审时,见到了许多拥有“特异大脑功能”的选手,有一般意义上的“天才”,也有经过练习而后天养成的“达人”,还有身体有缺陷和障碍却拥有正常人所不能及的特殊能力的“奇人”。在为他们的脑力赞叹的同时,我也深知超强的大脑并非轻易可得。“用进废退”是大脑的基本法则,即使天生脑力过人,通常也需要成百上千次刻苦的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牢固的神经联结。
阅读本书,像是重温了这些选手的故事,我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和他们相似的人和故事,并深入了解他们大脑的秘密。例如心算天才、中国雨人周玮,他有语言障碍、曾被诊断为智力障碍,却在节目中解开了三道超复杂计算题,最终以满分晋级下一轮。想了解他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可以从本书第2章主人公杨的故事中找到启示:杨是一个从小就被贴上“智障”标签的女人,她针对学习障碍者最弱的大脑部位和功能设计练习,不但实现了自我疗愈,成了一名科学家和帮助者,而且开设了专门帮助学习障碍孩子的学校。还有:
80岁的老人可以在操作行动方面像50岁的人;只有一半大脑的女人基本上可以正常生活;语言障碍、自闭症、注意力障碍都可以改进;奇怪的性偏好可以改变……
书中这些看似是奇迹,但都是真实的故事,让我不禁深思,如果衰老的、先天不良的、受伤的大脑都可以如此,那么我们正常人的大脑又拥有多大潜力呢?很多人接受了坊间流传的“科学观点”(“成年以后大脑只能走下坡路了”,以及“老年人只能放任自己的大脑衰退”),这对成人的学习和发展、老人的大脑保健和康复是莫大的阻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更是极大的脑力资源浪费。
我曾经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深知神经可塑性的重要性。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脑是可以改变的”,“神经细胞是可以再生的”,正如16世纪时的“日心说”,还不是人人皆知的“真理”,而是被强烈排斥和批判的“谬论”。同样地,神经可塑性也有它的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你会在本书中看到巴赫?利塔、梅策尼希、陶伯、拉马钱德朗、帕斯科-里昂、弗洛伊德、埃里克?坎德尔等神经可塑性先驱的故事。
梅策尼希在论文中花了好几页篇幅来说明成人大脑是有可塑性的,但是他的顶头上司伍尔西在这部分画了个叉,当这篇论文被刊登出来时,没有一个字讲到可塑性。
陶伯为了证明神经可塑性的存在而使用猴子做实验,被动物解放组织告上法庭,甚至丢了工作。
弗洛伊德竟然是神经可塑性的先驱之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性可塑性的关键期。
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曾经想从事心理分析治疗,但是他的心理分析师朋友劝他去研究大脑、学习和记忆,因为如果要了解为什么心理分析会有效,这些基本的知识是需要的。
……
本书是讲述神经可塑性的经典科普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没有其他书可以动摇它的地位。作者诺曼?道伊奇以其精湛的叙述技巧,将曲折的真人真事与科学知识融为一炉,浑然一体,既提供了知识和趣味,又传达了意志和感动。书中的人和事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杂糅了科学与奇迹,融合了希望与局限,让你深刻意识到自己脑壳中这几斤重的东西的微小变化和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的深刻关系。
我认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现在将这部经典著作引入国内是一个最佳时机。中国人从来没有像2014年这样关注脑科学和大脑的可塑性,辨识物体、记忆、计算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能力与大脑之间的联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眼前。通过《最强大脑》,他们不仅认识到人类大脑拥有的惊人潜力,而且更进一步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超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刻苦努力获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又是一本“非主流”的成功励志书。
本书不仅让我们理解神经可塑性的关键作用,更传达了很重要的人生道理:正因为人脑可塑性极强,我们才更应该有意识地爱护和塑造自己的脑,建立积极导向的神经联结,避免消极导向的神经联结。
正是因为拥有神经可塑性,你需时刻谨慎行事,因为每个经验都会在大脑中形成联结,留下痕迹,例如本书中讲述“成瘾”的时候,告诉我们,一旦一日是酒鬼,就终身都是酒鬼,你很难消除掉你的大脑对酒的渴望。但又因为拥有神经可塑性,你要永远怀抱希望,即使是再严重的先天问题(只有一半大脑),再深重的童年创伤(在婴儿期就失去母亲),再难以改掉的怪异习惯(喜欢精神不稳定的女人),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神经联结的练习来重新塑造。
我衷心希望,“神经可塑性”这样一个对于普罗大众极其遥远的专业名词,会因为本书的传播和扩散而广为人知,教育、学习、成瘾、爱情、心理治疗、伤后康复,人类生活中每个日常的、关键的领域都能因此被重塑。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导,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科学评审
系列图书推荐
同类热销商品
母爱的羁绊
- ¥35.00
- ¥23.80
-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珍藏版..
- 静观自我关怀:勇敢爱自己..
- 社交恐惧症
-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